Keep通過上市聆訊:“帶貨”撐起半邊天,賣獎牌難拉動長期增長
上市近在咫尺,Keep還能靠“自律”講出多少新故事呢?
來源/柒財經
自律給人自由,也終于要給在線健身平臺Keep一個IPO了。
近日,屢敗屢戰的Keep,在今年3月第三次遞交招股書后,終于等來了通過港交所聆訊的消息。
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盡管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在線健身平臺,但連年巨虧的Keep始終未找到理想的商業模式,而且還陷入平均月活用戶及月訂閱會員用戶增長乏力的窘境。
所以,上市近在咫尺,Keep還能靠“自律”講出多少新故事呢?
規模最大難掩連年巨虧
每個互聯網獨角獸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Keep的故事,被傳起源于一場失戀。
Keep創始人王寧曾是一個200多斤的胖子。2014年,剛大學畢業的他,便面對被分手。于是他決心減肥,在堅強的自律下,8個月減了50多斤。
瘦身成功后,他開始在公眾號上分享自己的減肥方法,也在此過程中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何不打造一個優質健身內容社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Keep應運而生,自此也有了那句著名的Slogan——自律給我自由。
彼時“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概念正火熱,雷軍的那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即誕生于這個時候。與此同時,主要依賴于線下健身房的中國健身市場發展及服務水平偏低。
所以抓住紅利的Keep,很快吸引到了創投圈的注意,在成立第二個月就拿到了澤厚資本300萬元的天使投資。
靠著“線上健身”的概念,“免費課程”和“健身社交”的噱頭,2015年初,Keep的App上線,100天左右便收獲了100萬注冊用戶。
這之后,Keep先后完成了8輪融資,融資金額超過40億元。其中最大一筆融資發生在F輪,融資規模3.6億美元,投資方包括軟銀愿景基金、高瓴資本、騰訊投資等。
在資本的加持下,Keep也一路狂奔。根據灼識咨詢報告,2022年,按月活躍用戶及用戶完成的鍛煉次數計算,Keep已是中國最大的在線健身平臺。
期間,在2016年,Keep被蘋果App Store評選為上年度精選應用,也由此獲得蘋果CEO庫克的造訪。作為獨角獸企業創始人的王寧,還入選2016年福布斯亞洲首個 "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 " 榜單。
不過,規模并不等同于Keep找到了穩定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根據招股書,2020-2022年,Keep的營收分別為11.1億元、16.2億元、22.1億元,呈逐年穩步增長的態勢。同期也錄得了45.1%、41.8%及40.7%的穩健毛利率。
但與此同時,Keep的業績卻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同期,Keep經調整虧損凈額分別為1.06億元、8.26億元和6.67億元,相當于三年虧了16個億。
靠硬件、運動產品撐起門面
連年巨虧的根源在哪?這首先要看Keep的變現模式。
在王寧心中,Keep不是什么健身應用,而是一個生活方式品牌,他想對標的企業是耐克。這也影響到了Keep的業務構成,主要分為自有品牌產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以及廣告和其他服務三個板塊。
根據招股書,2020-2022年,Keep的自有品牌產品收入分別為6.37億元、8.72億元和11.37億元,占總收入的57.5%、53.9%和51.4%,是Keep的最大收入來源。
具體來看,其自有品牌產品已涉及到健身場景的方方面面,不僅有跑步機、動感單車、手環等智能硬件產品,還有配套運動產品包括瑜伽墊、啞鈴、運動服飾甚至雞胸肉等健身食品。
因為與軟件平臺的健身內容形成綁定協同,目標消費群體黏性更強,Keep的智能健身設備在報告期內收入增速穩健,2022年的收入約為4.39億元,同比增長53.18%。報告期內,按累計單車銷售的商品交易總量計,其智能單車的銷量排名中國第一,智能跳繩也賣出了超過60萬根。
但是Keep主要采取對外采購商品,貼牌出售給用戶的方式“賣貨”,品牌溢價能力有限,毛利也不穩定。以Keep智能單車專業版為例,毛利率由2020年的30.6%降至2022年的8.6%;其引以為傲的智能手環更是毛利由正轉負——2020年賣了近3900萬元,毛利率24%;2022年雖然賣了1.16億元,但毛利率卻為負18.8%至負16.1%。越賣越虧。
另一方面,Keep的智能硬件產品還面臨蘋果、華為、小米等硬件巨頭以及fiture、yupp等創新型智能健身品牌的競爭壓力。
其運動服飾和健康輕食類產品同樣面臨著激烈的同質化競爭。招股書顯示,2022年公司配套運動產品共計收入6.98億元,同比增長19.14%,與2021年增速相比跌去一半。
Keep的第二大收入來源是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報告期內收入分別為3.38億元、5.58億元和8.94億元,占總收入的30.5%、34.4%和40.4%。
但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2022年,公司平均月活分別為29733.4萬、3435.8萬、3638.8萬,增速大幅放緩,2022年的平均月活只同比提高了5.91%,比2021年同期同指標減少約10個百分點。
此外,Keep的月訂閱會員用戶數增速也在放緩,2022年的這一數據同比增長10.40%,而2021年及2020年的這一數據分別是超70%、和近150%。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了保證收入的穩定增長,Keep只能選擇加大營銷力度,帶動月活躍用戶和訂閱會員規模增長。
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年-2022年,公司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3.02億元、9.56億元及6.46億元。期間光用于為移動應用程序分流(為獲取訂閱會員及單項內容購買者 ) 產生的流量獲取成本就分別為9330萬元、3.35億元及1.59億元。
賣獎牌能擔當新增長曲線?
根據灼識咨詢報告,按經銷渠道劃分中國健身市場2016年達4830億元,2022年增至942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11.8%,預計2027年將以17.2% 的年復合增長率增至2.077萬億元。
其中,2022年中國線上健身市場占中國整體健身市場的48.4%,預計2027年將占61.8%。
這意味著,Keep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實際上,除了前述業務板塊,Keep也在不斷嘗試其他多元化的業務布局,從線上走到下線的健身房業務Keepland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公開資料,Keepland在2018年以自營團操課的方式出現。但和線上不同的是,運營線下健身房所需的前期投入較高,所以Keepland僅開出了20余家門店。而且在過去幾年,Keepland頻繁傳出關店新聞。
這一方面是同一賽道的玩家較多,如超級猩猩、Shape塑健身及樂刻運動,同樣以團課形式瓜分市場。樂刻運動在北京地區的門店數量就達到100家。另一方面或許有疫情沖擊及不擅線下運營的原因。
去年以來,Keepland又啟動與傳統第三方健身房進行合作得模式。據悉,截至2023年2月,Keepland在北京已與100多家綜合類健身房達成合作。
根據Keep運動研究院數據,Keepland用戶畫像是典型的一線、新一線職場女性,她們平均年齡30+,月均收入2萬+,月均訓練次數在4次以上。所以Keepland也將其產品定位從“全城49元的Keep優選健身館”升級到“離你更近的團課運動場”。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因尚未成氣候,據Keep招股書,Keepland目前暫時被劃入廣告和其他服務。
除了布局線下團課外,Keep還靠賣獎牌實現增收。
Keep賣的獎牌,是指用戶付費報名參與Keep發布的各種虛擬體育賽事也即線上賽事,用戶在平臺報名行走、跑步、跳繩、騎行等比賽,達到賽事要求即可獲得Keep設計的實物獎牌,形式包含獎牌、徽章、手鏈等,報名費在39元至79元之間不等。
雖然虛擬體育賽事并非Keep首創,但與LINE、海綿寶寶等知名IP的聯名,并套用盲盒的玩法,以及經過用戶在小紅書上的傳播,Keep獎牌迅速出圈,成為妥妥的頂流。
此前,有業內人士稱Keep光靠賣獎牌掙了5個億,但Keep對這一說法給予了否認。不過,據招股書披露,Keep的線上付費內容服務以主題虛擬體育賽事為主。2022年該項業務收入高達3.31億元,約為2020年同期的10倍,虛擬體育賽事收入同比增長超500%。僅一場與某國際知名卡通IP合作的線上主題跑步活動,就吸引了超150萬人參與,交易總量超9000萬元。
從招股書中可以看到,Keep舉辦虛擬體育賽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付費用戶的滲透率,以此營收算是“歪打正著”。但能否真正將這些用戶轉化為忠實運動健身愛好者并留存下來,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打開小紅書可以看到,不少用戶似乎并不是沖著賽事而來,而是看中了設計精美的獎牌以及其背后的IP,獎牌也由此成為了一種“社交貨幣”。所以在黑貓投訴上,以“獎牌掉漆”“郵寄獎牌的快遞在路上不動了”等理由,讓Keep成為被投訴對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對于通過聆訊的Keep來說,上市已是臨門一腳,但如何在商業化上找到自己的“長期主義”,講出更動聽的故事,這只是個開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