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胎工”干出一個莆田系IPO
“補胎工”逆襲,海安橡膠估值三年三倍
來源/樂居財經? 作者/程孟瑤
2008年6月30日,海安橡膠第一條37.00R57全鋼子午線輪胎下線,開拓中國巨型工程輪胎制造的歷史,填補了國內生產制造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的空白。
自此以后,海安橡膠逐步打破國內全鋼巨胎市場由法國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美國固特異三巨頭壟斷的局面,成為世界上第四家有能力制造巨型工程輪胎的企業。
但這還遠遠不夠,全鋼巨胎作為輪胎行業中一個極具特色的細分領域,具有技術壁壘高、客戶黏性強等特點,全球市場上,三巨頭依然占領著85%以上的份額。
“IPO是企業提高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第一步。2019年,全鋼巨胎龍頭海安橡膠集團股份公司(簡稱:海安橡膠)啟動A股上市輔導,2023年傳來佳音,深交所主板IPO被受理。
招股書顯示,海安橡膠近年來,不管是收入規模還是利潤,均保持著持續快速增長。特別是三巨頭先后退出俄羅斯市場,海安橡膠借機在歐洲市場業績大增。其海外收入首次超過國內收入。
本次IPO,海安橡膠擬募資29.52億元,分別投入到全鋼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擴產及自動化生產線技改升級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偶發因素促進海外業績猛增?
海安橡膠的主營業務包括巨型全鋼工程機械子午線輪胎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以及礦用輪胎運營管理業務。
2020年-2022年,海安橡膠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98億元、7.59億元、15.0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4489.62萬元、7945.51萬元、3.54億元。2022年營收同比增長98.69%,凈利潤同比增長345.52%。凈利潤增速遠超營收增速。業績持續快速增長,同時其員工數量也從2020年末的835人增長至2022年末的1450人。
海安橡膠主要采用“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其主要客戶包括國內外知名礦業公司、礦山機械主機廠商、采礦服務承包商以及輪胎貿易商等。
2022年末期,海安橡膠來自前五大客戶的營收占主營業務的比約44.95%。其中,烏拉爾礦業冶金公司和ABSOLUTE LTD晉升為前五大客戶,有一定偶發性因素影響,因為2022年國際三巨頭不再向俄羅斯市場供應全鋼巨胎產品,轉而選擇海安橡膠。
俄羅斯客戶采購規模快速增加影響,疊加塞爾維亞以及印尼的銷售收入大幅度的增長,使得海安橡膠在2022年,來自境外的收入是2021年的3倍,一舉超過境內,貢獻占比較2021年增長約23個百分點。偶發性因素帶來的業績猛增之下,海安橡膠也坦言,極端情況下,公司可能出現上市當年營業利潤較上年下滑50%以上的風險。截至報告期末,海安橡膠擁有9家境外子公司或分公司。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2021年同時為海安橡膠第五大供應商,海安橡膠向紫金礦業采購小型工程輪胎,當期發生采購金額2634.42萬元,占采購總額的比重為6.6%。
報告期各期,海安橡膠前五大客戶存在通過銀行承兌匯票或商業承兌匯票回款的情況。2020年-2022年,海安橡膠與從前五大客戶獲取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41億元、4.48億元、6.55億元,票據回款占比分別為40.26%、17.75%、6.00%。
應收賬款逐年攀升?
周轉率約同行均值一半
隨著營收規模的大幅增長,海安橡膠應收賬款規模相應擴大。報告期各期末,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1.55億元、2.66億元、3.42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比分別為31.15%、35.03%、22.70%;占總資產比分別為13.86%、19.75%、16.28%;占流動資產的比分別為28.7%、37.59%、29.14%。2021年末和2022年末,應收賬款金額增長較快。
截至2022年末,海安橡膠賬齡在1年以內的應收賬款金額占比較高,達92.32%,但其賬齡在3-4年的占比逐年遞增。2022年末,出現賬齡在4-5年的應收賬款,壞賬損失風險擴大。
2020年-2022年各期末,海安橡膠應收賬款賬面余額分別1.75億元、2.91億元、3.76億元,壞賬準備分別為1952.35萬元、2492.68萬元、3401.07萬元。因應收賬款壞賬損失帶來信用減值分別為672.15萬元、600.97萬元、908.96萬元。
報告期各期末,海安橡膠應收賬款前五大客戶余額合計分別為6077.12 萬元、1.08億元,1.47億元,占應收賬款余額的比例分別為 34.76%、37.32%、38.97%。其應收賬款周轉率分別為3.21、3.60、4.96,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8.73、8.75、8.63的均值。
為了縮短應收賬款收款期,提高資金周轉速度,報告期各期末,海安橡膠應收款項融資賬面價值分別為944.00萬元、2839.14萬元、1455.00萬元。
豪華投資團進駐?
估值增長3倍
海安橡膠的前身海安有限成立于2005年,由朱暉與朱金林、朱金清共同出資成立。2007年4月,朱金林、朱金清所持有的海安有限股權均已轉讓給朱暉。
自設立至報告期初,海安有限共進行過1次股權轉讓,4次增資。對于歷次增資的具體情況,招股書中并未分別提及。只提到2007年4月,朱暉以150萬元分別受讓朱金林、朱金清各3.75%的股權時,同時通過貨幣方式繳納的新增注冊資本4500萬元。海安有限實收資本變更為8500萬元。
不過朱暉在受讓朱金林、朱金清的股權時,并未直接向轉讓方朱金清及朱金林進行股權轉讓款的支付,而是通過海安有限進行了“中轉”支付。朱暉以現金方式向海安有限支付300萬元,付款事由為“收投資款”,朱金清、朱金林則以“收回投資款”為由分別收到了海安有限向其支付的現金150萬元。
這種操作十分罕見。據招股書披露,這么做的原因是由于海安有限當時的財務人員理解出現偏差,將“股權轉讓”理解為“退股”而導致的。
報告期初,海安有限由朱暉100%持有,注冊資本來到1億元。報告期內,海安橡膠又發生6次股權轉讓和2次增資。兗礦資本、紅塔創新、前海基金、紅土智為、山東能源、紫金礦業、徐工集團、中國兵器、深創投等多家公司對其進行了投資。
招股書顯示,2020年第一次到第三次的股權轉讓價格均為10元/股,此時公司估值約10億元。第四次股權轉讓中,朱暉將其持有的海安有限39.5%股權以79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信暉集團,轉讓價格為2元/股,信暉集團由朱暉全資持股。第五次股權轉讓和增資價格均為12.5元/股。
2021年4月,海安有限整體變更為海安橡膠時,共有25名發起人,其中包括3位自然人發起人和22名非自然發起人。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后,海安橡膠進行過1次增資并進行過1次股權轉讓,江銅投資和恒旺投資加入。
樂居財經《預審IPO》注意到,2021年5月江銅投資以7687.50萬元,新增注冊資本600萬元時,入股價格約為12.81元/股。到了2022年8月,恒旺投資受讓朱暉所持有海安橡膠280萬股的股份時,交易價格為8030.40萬元,每股均價28.68元,公司估值也沖至40億元。
本次IPO,海安橡膠擬募資29.52億元,按照新股不低于發行后總股本的 25.00%計算,預計上市市值在118億元左右。相較于此前40億元的估值,幾乎還有兩倍的增長空間。
遞表時,海安橡膠共有股東27名。信暉集團為海安橡膠控股股東,持有海安橡膠28.32%股份。朱暉為海安橡膠實際控制人,朱暉直接持有海安橡膠19.50%股份,并且通過信暉集團間接持有海安橡膠28.32%股份,合計持有海安橡膠47.82%股份。
此外,金浦國調基金持股為7.17%,兗礦資本、紅塔創新、紫金紫海基金、江銅投資分別持股4.3%,紅土智為持股2.75%,明河投資持股為2.6%,前海基金持股為2.29%,明道投資持股為2.15%,恒旺投資持股為2.01%,共青城澤安、晟乾智造分別持股為1.72%,中原前海、國華騰輝分別持股為1.15%,明匯投資持股1.03%,廣東弘信持股0.86%,平潭澤榮持股0.75%,深創投持股為0.69%。
IPO后,信暉集團持股為21.24%,朱暉持股為14.63%,按發行后市值118億計算,朱暉持股市值約42.33億元。
“補胎工”的逆襲
海安橡膠上市的背后,是一個農家小孩輟學打工,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
公開報道里,朱暉出生于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海安村一個貧寒的農家,十六歲時便輟學追隨兄長到省內外工地上用板車拉石頭,每天賺取兩元多的工錢,養家糊口。
看著同村的朱氏兄弟在工地上補車胎賺了錢,1984年元宵節過后,他動員有補胎技術的堂兄,伙同十幾個鄉親,直奔廣西百色巖灘水電站工地從事補胎,從此便和輪胎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6年,朱暉與朱世明、朱旭兄弟合作,在遼寧本溪創辦本鋼南芬鐵礦輪胎翻新廠,并逐步建立起一支在全國翻新工程輪胎行業技術名列前茅的隊伍,在補胎行業漸露頭角的同時,也為個人和企業后續發展累積了原始資本。
2005年12月,在巨型輪胎翻新領域摸爬滾打了10余年的朱暉,回到家鄉楓亭創辦了海安橡膠,向巨型輪胎生產制造領域進軍。
2008年6月30日,海安公司第一條37.00R57全鋼子午線輪胎下線,當時在中國國內是第一條,被稱為“中國第一胎”,開拓了中國巨型工程輪胎制造的歷史,填補了國內生產制造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的空白。
2009年4月,海安橡膠輪胎生產技術獲國家行業部委鑒定,成為國內唯一一家通過標準鑒定的生產廠家。
2012年初,海安橡膠生產的巨型工程輪胎開始批量生產,朱暉個人也完成從修補巨胎、翻新巨胎到制造巨胎的蛻變。
附:海安橡膠上市發行中介機構清單
保薦人: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主承銷商: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人律師: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
審計機構:容誠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評估機構:聯合中和土地房地產資產評估有限公司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