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被罰71億后加碼股權激勵,距離上市還遠嗎?
螞蟻要上岸了!
作者/ 付影?來源/ 獨角金融
靴子落地,螞蟻集團被罰款71.23億元。
7月7日晚間,證監會發布的一則《金融管理部門善始善終推進平臺企業金融業務整改 著力提升平臺企業常態化金融監管水平》內容提到,針對螞蟻集團及旗下機構過往年度在公司治理、金融消費者保護、參與銀行保險機構業務活動、從事支付結算業務、履行反洗錢義務和開展基金銷售業務等方面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金融管理部門依據《中國人民銀行法》《反洗錢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保險法》《證券投資基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對螞蟻集團及旗下機構處以罰款(含沒收違法所得)71.23億元。要求螞蟻集團關停違規開展的“相互寶”業務,并依法補償消費者利益。
圖源:證監會網站
7月7日,阿里巴巴-SW(9988.HK)股價拉升,截至收盤,該股收報84.3港元/股,較前一交易日上升3.44%。
圖源:騰訊自選股APP
資金流向數據方面,7月7日阿里巴巴-SW主力資金凈流入8717.24萬港元,超大單資金凈流入1.33億港元,大單資金凈流出4556.31萬港元,中單資金凈流入2.37億港元,小單資金凈流入1.35億港元。
投行對該股的評級以買入為主,近90天內共有33家投行給出買入評級,近90天的目標均價為135.07港元。中金公司最新一份研報給予阿里巴巴-SW跑贏行業評級,目標價137港元。
隨后,螞蟻集團針對上述處罰表示,7月7日收到金融管理部門行政處罰決定書,對此誠懇接受、堅決服從,并將進一步夯實合規治理水平。
為補充員工激勵池以持續吸引人才,同時為進一步滿足股東對流動性的需求,7月8日,螞蟻集團公告顯示,將以自有資金回購現有股東的部分股份,回購比例不超過總股本的7.6%。
上一次螞蟻集團成為焦點,還是在2020年,本已經退休的馬云,為了螞蟻集團的上市各地奔波演講,甚至在上海外灘發表爭議性的言論,但最后螞蟻集團的IPO被按下暫停鍵。
過去兩年間,螞蟻集團為恢復上市做了不少的準備。
繼動刀拆貸、花唄、借唄品牌隔離、人事陸續變化后,螞蟻集團的股權結構也有了重要變動,馬云不再是該集團實際控制人。
2023年1月7日,螞蟻集團在官網發布《螞蟻集團關于持續完善公司治理的公告》。公告顯示,馬云通過解除一系列協議,放棄了對螞蟻集團的實際控制權,螞蟻集團已無實際控制人。??
螞蟻集團旗下業務包括支付寶、螞蟻消金、網商銀行、余額寶、芝麻信用等,任何一項業務都在互聯網科技時代占有重要位置。然而,螞蟻被按下暫停鍵這兩年,估值縮水已是在所難免。
螞蟻集團回應:已完相關整改事項
隨后,螞蟻集團針對上述處罰表示,自2020年以來,集團在金融管理部門指導下積極推進各項整改,目前已完成相關整改事項。7月7日,螞蟻集團收到金融管理部門行政處罰決定書,對此誠懇接受、堅決服從,并將進一步夯實合規治理水平。未來,螞蟻集團將恪守使命與初心,堅持守正創新,繼續增強科技研發能力,努力為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群體做好服務并創造更大價值。
就在螞蟻集團被罰71.23億的當日,央行、國家金管局、證監會、浙江證監局對螞蟻集團旗下公司公布了詳細處罰信息。
因違反代銷基金產品準入、宣傳、檔案管理有關規定,違反基金銷售機構人員管理、內部控制有關規定,旗下螞蟻基金銷售有限公司(下稱“螞蟻基金”)被浙江證監局罰款7368萬元,同時總經理林思思對公司開展基金銷售業務負有管理責任,對其給予警告,并被處罰15萬元。
因違反支付賬戶管理規定等被警告,中國人民銀行對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支付寶”)開出了超30億元的罰單,其中沒收違法所得8.31億元,罰款22.3億元。
另外,因違反對公司治理的相關規定、違反關聯交易管理規定,螞蟻集團被央行罰款1.75億元。
同時,國家金管局的處罰信息顯示,沒收螞蟻集團違法所得11.29億元,罰款26.33億元,罰沒合計37.62億元。
國家金管局對螞蟻集團處罰的主要違法事實包括:一是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包括:存在引人誤解的金融營銷宣傳行為,侵害消費者知情權;未向部分客戶群體明示還款要求;未按規定處理部分消費者個人信息。二是違規參與銀行保險機構業務活動。包括:違規參與保險代理、保險經紀業務;違規參與銷售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銀行理財產品、互聯網存款產品。
圖源:國家金管局網站
至此,針對螞蟻集團及旗下公司的處罰,也由此落下帷幕。6月9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時,有媒體報道,證監會成立工作組評估螞蟻集團重啟上市,對此問題,證監會回應稱,沒有這方面的評估和研究工作,但支持符合條件的平臺企業在境內外上市。
螞蟻集團已無實際控制人
螞蟻集團從阿里巴巴分拆后,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一直是螞蟻集團的實際控制人。
馬云個人持股比例并不高——螞蟻集團2020年IPO招股書披露,上市發行后馬云個人持股比例不超過8.8%——其主要是通過一系列協議安排控制杭州君瀚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及杭州君澳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兩個合伙企業,這兩個合伙企業則合計持有螞蟻集團53.46%股權。
螞蟻集團此前公告顯示,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近期對股東上層結構進行了調整,調整的核心是拆除了原控制結構,從馬云及其一致行動人共同行使股份表決權,變成了包括馬云、螞蟻高管等在內的10名自然人分別獨立行使股份表決權。
在此之前,螞蟻集團管理層已不再擔任阿里巴巴合伙人,強化了與股東阿里巴巴集團的隔離。???????
此外,螞蟻集團整改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其中,承接螞蟻小貸業務的螞蟻消費金融105億元增資方案獲得監管批準,雖然與2021年末擬增資220億元相比下降超百億,但對于螞蟻集團來說,這是2023年一個良好的開端。
十年前,乘著互聯網崛起的東風,螞蟻集團業務如魚得水,在資本的追捧下,2015年至2018年期間,螞蟻集團獲得總計高達1400億元的融資。2020年10月中旬,螞蟻集團在科創板順利過會,估值約2500億美元,距離其登陸IPO前半個月時間,躁動的投行又提高了螞蟻集團的估值預期,認為其將達3800-4600億美元。
曾是有史以來全球最大的IPO上市交易,受監管政策以及市場環境影響,這場市值突破萬億的資本盛宴戛然而止。當上市計劃被擱置,螞蟻集團的光環逐漸退卻,其估值也受到打擊。
從2021年開始,包括美國共同基金巨頭富達投資、貝萊德(BlackRock)、普徠士均下調了螞蟻集團的估值。最為悲觀的則是富達投資,最新估值700億美元,較巔峰期蒸發7成。
單從螞蟻集團2018年6月27日的最后一輪融資金額218億元(折合約33億美元)、投后估值約1450億美元來看,富達投資最新估值明顯“倒掛”。
從狂奔到失速
富達投資對螞蟻集團的估值下調,可謂毫不手軟。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在2021年6月份富達投資將螞蟻集團估值下調至780億美元后,2022年5月底,又一次下調螞蟻集團估值至700億美元。與富達投資在螞蟻集團計劃上市前給予的2350億美元估值相比,新一期估值縮水7成。
富達投資是2018年6月22日入股螞蟻集團C輪的一小眾全球投資者之一。
下調螞蟻集團估值的機構還包括貝萊德和普徠士。其中,參與螞蟻集團C輪的投資方貝萊德最為樂觀,在2022年3月份對螞蟻集團的估值從2021年的1740億美元下調至1510億美元,下調13%;普徠士下調的估值幅度也不低,在2022年5月其對螞蟻集團的估值由2021年的1890億美元下調至1120億美元,下調幅度約40%。
梳理螞蟻集團的歷史估值,其在上市前一直大幅上漲。
圖源:罐頭圖庫
早在2015年8月,螞蟻集團獲得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中國人壽、人保資本、中郵資本、太平洋保險、新華保險、金浦投資、春華資本、國開金融、云鋒基金等12家機構的A輪融資,額度約18.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8億元),投后估值近38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00億元)。
2016年4月,由建信信托和中投海外領投、中國人壽、人保資本、中郵資本、易方達基金等14家機構跟投的螞蟻集團完成了4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1億元)的B輪融資,募資額度翻了一倍,估值約7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900億元)。
螞蟻集團的融資腳步并未停止。
2018年6月22日,螞蟻集團宣布完成10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00億元)C輪融資。此時,螞蟻集團估值已高達1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2萬億元),成為萬億超級獨角獸。
僅僅3年時間,估值從最初的382億美元升至1500億美元,增長約5倍,增速不可謂不快。
剛啟動IPO時,一些投資機構將螞蟻集團估值對標PayPal(國際支付平臺,目前市值為1120.06億美元),認為2000億美元屬于合理估值水平,更樂觀的投資者在螞蟻集團登陸IPO前半個月的時候,給出最高4600億美元的估值。
狂奔態勢止于2020年11月3日。彼時,就在螞蟻集團距離上市“臨門一腳”時突然被叫停后,這位金融科技獨角獸隨后展開了一系列的整改大幕,資本玩家們對螞蟻集團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整改之路已鋪平,有望重塑估值?
根據愛企查信息,螞蟻集團成立于2000年,注冊資本為350億元,法定代表人是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的井賢棟,也是螞蟻集團的董事長、總經理。
討論螞蟻集團的估值,需要先理清其業務體系。
螞蟻集團的主要業務板塊包括支付、貸款、理財、保險、征信等,對應的主要產品是支付寶、螞蟻消金和網商銀行、余額寶與螞蟻財富、芝麻信用等。
從螞蟻集團IPO招股書中披露的各項業務收入占比看,小貸收入在螞蟻集團貢獻的收入無疑是最高的。不過,當《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的出臺,給螞蟻集團小貸業務戴上緊箍咒。
與上市計劃失之交臂后,螞蟻集團一直進行自我調整。
2022年4月,螞蟻集團公布整改方案,涵蓋旗下的支付、征信、消金等多個業務。此后,螞蟻集團的業務進入收縮階段,包括將花唄和借唄進行剝離、主動壓降余額寶規模、關停相互寶等。
2021年6月份,螞蟻消金獲批運營,螞蟻集團隨即將花唄和借唄進行剝離,由螞蟻消金專門負責管理。根據相關部門的規定,螞蟻消金要在1年過渡期內讓這兩項業務平穩有序退出。
另一個重點業務余額寶,也在進行收縮。截至2021年上半年,其規模已降至7808億元,創下近五年規模新低。
還在整改路上的螞蟻集團,要做的功課并不少。
中泰證券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螞蟻在科技金融行業的業務分布較廣、涉及的合作團隊眾多,整改不可能一步到位。想完全掃清監管阻礙、降低違規風險,螞蟻還需要更多時間。
中泰證券指出,螞蟻未來估值如有提升,主要與以下三方面有關:一是借貸業務商業模式的轉型,從聯合貸、助貸過渡到征信、技術服務,逐步轉變為合規的征信業務或數據技術服務模式。整改方案中申設個人征信公司的舉措,也正與這一方向符合。
其次,技術輸出具備市場空間,有望成為公司新的增長引擎。目前創新業務收入占比極低,尚未超過1%。螞蟻的金融科技已形成比較完善的產品體系,數據庫、區塊鏈技術等創新業務的推進有望成為第二增長曲線,從而帶動估值提升。
最后,收入結構的調整,提升非借貸業務收入占比。目前來看,相對輕資產模式的理財業務和保險業務的收入占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020年上半年,螞蟻尚未啟動上市前,在張化橋與自媒體“開甲財經”創始人張杼航撰寫的《金融科技亂象》一書中,曾這樣形象投行和二級市場對螞蟻集團的熱情:短期看,螞蟻集團估值泡沫化是有可能的,但從中長期看,其估值水平將回歸常識,回歸到與其業務本質相符的水平。
距離螞蟻集團上市被按下暫停鍵,一晃已經2年半有余,當71.23億的罰單落地后,螞蟻多久能叩響資本市場的大門?歡迎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