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涉近17億!卷入承興國際詐騙案,湘財證券能否脫身?
近日,一則涉及16.78億的10起訴訟公告,把湘財證券推到了“風口浪尖”。
作者/韓紫竹??編輯/付影??來源/獨角金融
據公告顯示,這十起訴訟的原告都是云南國際信托有限公司(下稱:云南信托),而湘財證券作為被告之一,被云南信托以侵權責任糾紛為案由,主張連帶賠償損失,包括提前回購價款及違約金以及受理費、保全費等訴訟費用。
此次湘財證券與云南信托“對簿公堂”,案涉4年前一起逾300億元的承興國際(2662.HK)詐騙案。此前,湘財證券與云南信托旗下資管與信托產品均“踩雷”承興國際控股,其中湘財證券損失9億余元,云南信托損失15億余元。之后,湘財證券在2019年推出了一份“3322”兌付方案,以第三方債權轉讓的形式接盤了該資產,以解決投資者的本金兌付問題,而云南信托與投資人之間的兌付故事仍在繼續。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信托也連續在年報中強調了此事,例如,在2022年報中,云南信托表示:云涌系列項目可能無法收回信托本金,存在不能向投資者分配信托利益的風險。目前,有關云涌系列項目的(11起)民事訴訟,仍需等待法院的進一步通知。
為了盡快兌付投資者,近日,云南信托起訴了云涌系列項目的代銷方湘財證券,以及蘇寧易購、承興國際實控人羅靜等“付款方”。
時至今日,承興國際詐騙案余波仍在發酵,湘財證券能否脫身?
案涉近17億,湘財證券再次卷入“承興國際詐騙案”余波
9月9日,蘇寧易購發布的一則重大訴訟公告內容顯示,近日,公司分支機構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蘇寧采購中心(下稱“蘇寧易購采購中心”)作為被告之一,收到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共計10起訴訟通知,案涉金額約為16.78億,目前該案處于一審階段。
原告云南信托以侵權責任糾紛為案由,認為蘇寧易購采購中心等造成了云南信托經濟損失,要求該公司連帶賠償云南信托的全部損失。
蘇寧易購采購中心表示,本案與羅靜等人涉嫌合同詐騙罪(即承興國際詐騙案)有關,而上述合同詐騙案已經在2022年11月做出判決。根據判決書內容,本案中云南信托主張的重大財產損失與蘇寧易購采購中心無關。
圖源:易維視
此外,蘇寧易購也對本案進行了自查,原告云南信托訴請公司承擔侵權責任不能成立。因此,蘇寧易購將積極應訴抗辯。初步判斷本案不會對蘇寧易購損益產生影響。
同樣作為被告之一的還有湘財證券。云南信托要求湘財證券以及蘇寧公司等被告,按照日萬分之五的利率,支付自 2019 年 7 月 5 日起暫計至 2020 年 3 月 13 日的提前回購價款及違約金。
對此,湘財證券方表示,上述案件涉及的信托產品,是公司作為代銷機構的,曾有投資者對云南信托、湘財證券等機構提起過訴訟。但在已生效的判決中,法院均未支持相關要求湘財證券的連帶或賠償等訴訟請求。
此前,云南信托管理的云涌系列信托項目,主要投向廣州承興(已更名為“廣東中誠實業控股有限公司”)和廣東康安貿易有限公司(下稱“廣東康安”)持有的以蘇寧易購采購中心作為付款人的應收賬款,羅靜為融資方的實際控制人,實收信托規模合計15.83 億元。湘財證券作為代銷方,其代銷規模超14億。
其中,云涌系列信托項目共計11 個信托產品,分別為云涌1號、7號、8號、10號、11號、12號、13號、15號、16號、17號以及18號,成立時間從2018年8月起至2019年7月,產品期限均為12個月。產品到期時間為2019年8月——2020年7月。
圖源:中國信托登記截圖
這個系列的最后一款產品云涌18號,于2019年5月開始募集。不幸的是,前腳剛把錢打給融資方,2019年6月羅靜就被警方刑事拘留,至此承興國際詐騙案“爆發”,云涌系列產品“踩雷”。
目前,云涌系列信托計劃因融資人未按照合同約定還款,根據合同約定自動延期,并且云南信托方面也沒有給出具體的兌付方案。據2022年財報顯示,云南信托已將云涌系列項目信托資產認定為次級類資產,即存在較大風險或違約風險的資產。9月7日,云南信托公布了云涌7號的延期公告。8月14日,發布了云涌1號的延期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信托為了早日挽回投資者損失,專門為云涌系列項目成立了風險處置小組。除了積極推進訴訟之外,還制定了投資者接待方案以及對云涌系列項目按照信托合同約定進行延期、聘請專業律師協助處理法律訴訟事務等措施,盡最大努力維護投資者信托財產安全。
連續4年“偏愛”羅靜
因為云涌系列信托項目暴雷,湘財證券作為其代銷機構也“惹”上了不少官司。
2022年底,裁判文書網公布了一則由湘財證券、云南信托作為被告的一審民事裁定書。起因是2018年9月、2019年5月,湘財證券先后向投資人李女士推薦了云南信托的云涌17號、8號、16號信托項目,之后李女士在湘財證券上海營業部開設了證券資金賬戶,并將資金存在湘財證券指定的銀行賬戶,三起信托項目累計認購金額為1500萬元。
之后,隨著承興國際詐騙案爆發,云涌系列信托產品暴雷。李女士認為云南信托、湘財證券、以及信托保管人招商銀行北京分行等機構沒有及時對投資者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此前也沒有對采購協議、應收賬款債權轉讓通知等文書的真實性進行核查,導致自己投資的1500萬元及其信托收益損失,因此訴至法院。
圖源:易維視
除了作為云南信托云涌系列項目的代銷方之外,湘財證券的金匯系列資管產品也“踩雷”了承興國際詐騙案。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顯示,湘財證券金匯系列資管產品共有22期,成立時間在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之間,截至目前該產品全部都已正常清算或提前清算。
據《中國經濟周刊》此前報道,金匯系列產品主要投向羅靜旗下的廣州承興(已更名為“廣東中誠實業控股有限公司”)的應收賬款融資。其中,金匯25、26、27號資管產品”規模約為5.57億元。期限最久的是湘財金匯2號,該產品成立日期是2015年10月,而到期時間則是2023年10月,目前已提前清算。
那么,以承興國際詐騙案爆發的2019年6月時間為節點,湘財證券從2015年2月成立金匯1號,連續4年為中誠實業融資。暴雷后,湘財證券尋找第三方機構接手已到期的金匯產品,并為投資者制定了“3322兌付方案”,兩年半內分四次付清投資人的本息回款,每次回款比例分別是:本金的30%、30%、20%、20%+利息。按時間計算,如今2年半的時間早已過去,金匯產品兌付的如何了?對此,湘財證券客服表示:購買該產品的投資者可聯系開戶營業部咨詢兌付情況。
這里不得不提到有“商界木蘭”之稱、一度風光無限的“承興國際”實控人羅靜,因詐騙和行賄被判無期的案件了。
2022年,轟動一時的承興國際詐騙案一審被劃上句號。
經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調查,在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間,羅靜旗下的中誠實業、承興國際以及廣東康安利用其與京東公司、蘇寧公司開展采購業務的供應鏈貿易背景,私刻兩家公司印章,偽造合同,并通過采取冒充京東、蘇寧員工身份、截留并偽造應收賬款債權確認文書等方式,以應收賬款債權轉讓及回購等方式進行融資,共計300余億元,實造成際損失共計88億余元。上海二中院對被告羅靜判處無期徒刑,并處罰金2010萬元。
不過,羅靜被公安機關抓獲到案后及法院庭審中,均堅持否認了合同詐騙犯罪事實,僅對其行賄的事實供認不諱。因此有業內人士曾認為:羅靜基本做的是無罪辯護,預計還將進行上訴。
不過,沒有等來羅靜的上訴,卻等來了羅靜再次成為被告。在此次云南信托發起的10起訴訟里,羅靜及旗下的中誠實業、廣東康安均為被告之一。
走出“陰霾”,上半年業績扭虧為盈
信托踩雷,訴訟不斷并沒有影響湘財證券的業績穩定。
隨著2023年以來市場的回暖,尤其是一季度上證指數的走高,湘財證券的經營情況好轉。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湘財證券的營業收入8.86億元,雖然較2022上半年的8.88億元有所減少,但其凈利潤較同期增長了386%,至1.75億元。
不僅湘財證券業績回暖,母公司湘財股份業績也“由虧轉盈”。據財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湘財股份營業收入為12.89億元,同比下降45.63%;凈利潤為1.37億元、同比增加265.31%實現扭虧為盈。
對于凈利潤大幅上漲的原因,湘財股份方面表示,2023年上半年,子公司湘財證券的經紀業務、信用交易、資產管理等各項業務穩健發展,自營業務、投資銀行及其子公司經營業績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增長,導致公司凈利潤增長。
圖源:易維視
至于湘財股份營收下滑的原因,則與湘財股份回歸以湘財證券為主的金融主業的變動有關。從2022年6月到2023年6月,湘財股份逐漸剝離了物業子公司、醫藥研發業務以及金融服務業務3個主要子公司,主要控股參股公司數量減少至9個,因此導致了其營收出現下滑。
據了解,湘財股份前身是哈高科,2020年6月,湘財證券作價超106億元借殼哈高科登陸資本市場,上市公司也更名為湘財股份。重組后,湘財股份開始以證券業務為核心主業。
湘財證券的前身為湖南省湘財證券營業部,成立于1992年,距今已有31年。經過多次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目前新湖控股持有湘財證券74.12%股權,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不過,湘財證券的上市之路并不順利。據《新京報》報道,2011年3月底,湘財證券與財富證券籌劃吸收合并,謀求登陸A股市場。后因付款方式等問題,交易未能成行。
三年之后,湘財證券登陸新三板市場,成為首家新三板掛牌券商。然而,湘財證券“A股夢”并未停止。2017年,湘財證券決定沖刺IPO,在上交所上市。進入上市輔導期后,IPO一拖再拖,后來便沒了消息。之后,湘財證券從新三板摘牌。直到2020年被哈高科收購,成功借殼上市完成A股夢。
之后,湘財證券不斷優化債務結構,2023上半年成功發行10億元公司債券,進一步提升其競爭力和風險抵御能力。
未來,10起訴訟的結果還存在不確定性,你認為湘財證券勝訴概率有多大?評論區聊聊。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