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拼了,宣布降稅!VC心急火燎去香港募資
香港正成為內地VC的聚集地。
作者 |?張威? 編輯?|?吾人??來源?|?融中財經??(ID:thecapital)
特大利好,香港終于放大招了。
10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了《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這也是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內容涉及股市、樓市、投資者入境計劃、大灣區、生育獎勵等諸多方面,備受關注的莫過于宣布下調股票印花稅率。
這也意味著,長期以來,對于是否調減港股印花稅的爭論,終于塵埃落定。
以香港政府2020年公開數據為例,印花稅占香港整體稅收一成左右,而一成占比中又有一半來自港股印花稅。
隨著此次下調釋放出的積極信號,“東方之珠”的香港將吸引越來越多的VC涌入。
下調港股印花稅
自2021年2月港股將印花稅稅率從0.1%提升至0.13%之后,關于是否應該調減印花稅的爭論一直在持續。
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港股買賣藍籌成本遠高于美股等其他國家的股票市場,而印花稅是高成本的主要“元兇”,以港股和美股對比為例,港股的印花稅占總費用的92.5%。
在此之前,包括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和多數行業人士呼吁取消港股印花稅。從國際上看,美國、日本和德國等都相繼取消了印花稅。如今在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中,各國都趨向于降低交易成本,而港股降低印花稅勢在必行。因為不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恢復市場流動性,也能有效打破港股持續被邊緣化的惡性循環,提振市場信心。
這樣的呼吁終于在10月25日變成了現實。
李家超表示,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香港有著顯著的優勢,香港股市的蓬勃發展,意義重大。決定接受股票工作組的建議,將股票交易印花稅從0.13%降至0.1%,并計劃于11月底完成立法程序。
對于此次下調港股印花稅,業界普遍認為,此舉釋放出了積極的政策信號,對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振投資者信心,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帶來積極影響。
截至目前,香港一共調整過四次股票交易印花稅率,包括三次下調和一次上調。1998年和2000年的印花稅下調,主要是與當時的金融危機相關。雖然這兩次的股票印花稅下調,并不能在短期內解決經濟下行,但依舊提振了市場信心,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恒指分別在4個月、2個月后觸底反彈。而2021年的上調,則引發了市場和行業的爭論。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此前估算,若將印花稅調降至0.1%將使政府減少約123億港元的財政收入,相當于2022年財政收入的2%,影響相對有限。2022財年股票交易印花稅收入為531億港元,印花稅總計收入約700億港元,占6,221億港元總財政收入的11%,對香港的財政有著重要的影響。
多數行業人士認為,下調稅率未必會減少香港政府的稅收。相反該措施符合國際成熟市場的趨勢,可以降低投資者交易成本,增加香港市場投資吸引力,增加港股市場活躍度,更有助于推動市場的發展。
在今年1月融中2023資本年會上,同創偉業董事長、創始合伙人鄭偉鶴曾指出,稅負壓力、募資難、創新主體與出資主體“錯位”、流動性低等是投資行業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共同富裕大環境下,高凈值人群面臨較大的稅負壓力,私募股權行業的高稅收問題值得整個行業思考。”
深創投董事長倪澤望則表示,對于創投行業來說,政府減稅降費政策能夠降低創投機構的運營成本,增加可支配資金,從而更好地支持被投資企業快速發展,形成良好的經濟循環。同時,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政策支持,例如降低創投機構股東的稅負,這將有利于創投機構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香港是個香餑餑
如今,香港的投融資市場正在持續回暖。下調港股印花稅后,這種回暖之勢將會進一步加速。
畢馬威發布的《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2023年第三季度回顧》報告指出,盡管今年前三季度香港IPO市場僅有44家企業IPO上市,募資總額為246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分別減少65%與15%。但9月以來,港股IPO節奏明顯加快。截至2023年10月10日,正在“排隊”的港股IPO已超過110家。
根據今年2月港交所公布的2022年全年業績顯示,2022年港交所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為184億港元,凈利潤為101億港元。
對于投融資機構來說,香港的確是一個“香餑餑”。
今年8月,6家內地創投機構與香港城大簽署了合作協議,這6家機構分別是,聯想創投、國宏嘉信(深圳)、深圳前海恒邦股權投資、投控東海、深圳中科先進產業私募股權基金以及微禾創業投資(珠海橫琴)。根據合作協議要求,6家創投機構計劃累計向香港城大HK Tech 300提供約10億元人民幣的共同投資,這些資金用來培育具有發展前景的初創企業,為它們將科技項目轉化落地提供有利的資金支持。
6家內地創投與香港城大的合作,只是諸多創投機構與香港合作案例中的一個縮影。
香港作為亞洲的中心,不僅是商業樞紐,也是鏈接中國和國際市場的橋梁。尤其是香港優惠的稅收政策和營商環境更成為吸引投資機構的重要因素之一。與其他地區相比,這里有著相對較低的企業所得稅,在個人所得稅率方面也較為優惠,為創業者和投資者創造了更具吸引力的稅收環境。
以今年4月香港特區立法會通過的《2022年收入(稅務寬免)條例草案》為例,其中提到,“落實特區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的稅務寬免,寬減2021至2022課稅年度百分之百的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及利得稅,每宗個案以1萬元港幣為上限?!彪S著該條例草案的發布,稅務寬減建議可惠及約201萬名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納稅人,以及15.1萬家企業,特區政府將因而減少共約143億元稅款收入。
《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也提到,香港特區政府會繼續搶企業,特別與“??中?”定位相關的企業,包括針對先進科技的重點企業、?業代表、創新和策略性?業。在搶企業方面,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已接觸超過200間重點企業,當中30間正計劃落??港或在港擴充業務,涉及約300億元新投資額,預計提供約1萬個就業機會。
在資金方面,香港也會對企業給予幫扶計劃。以《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為例,通過設立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為?命健康科技、??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制造與新能源科技的企業,提供包括新建生產設置最多2億元的配對資助等相關費用。
值得關注的是,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還32次提到了粵港澳大灣區。
內容顯示,香港將與深圳共同設立深港金融合作委員會,擴大香港金融機構在前海的業務范圍,與深圳共同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港兩個園區的協同發展,建設沙頭角文化旅游區,《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將深度對接深圳城市規劃。
香港是結合中國優勢和環球優勢于一身的城市,能夠在金融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價值,首當其沖的就是深化大灣區金融合作,擴大香港金融機構在前海的業務范圍,包括參與內地私募股權投資、共建深港金融合作委員會等,促進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2022年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總額達到805億美元,李家超表示期待大灣區內更多機構善用香港綠色金融市場。
與廣東省政府和其他機構合作,共同設立基金,也是香港特區政府促進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措施之一。這些設立的基金將計劃投資于大灣區具有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項目,進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而在“數字灣區”方面,雙方還將共同發力,使兩地的政務服務實現“跨境通辦”。
在此之前李家超也曾談到,香港具有五大優勢,即離岸人民幣業務領導全球、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不斷加強,擁有全球頂尖的投融資平臺、是世界一流的財富和風險管理中心以及全力打造大灣區綠色中心,通過發揮香港這五大優勢,助力大灣區快速發展。
VC/PE扎堆去募資
作為大灣區的龍頭城市之一,香港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亞洲區內數一數二的資本市場,開放包容的政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內地家族在香港設立家族辦公室。
何為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其最早起源于古羅馬時期的大"Domus"以及中世紀時期的大"Domo",是私人財富管理中最高端的形式,專門為超級富豪家庭提供財富管理和家族服務,使其資產的長期發展符合家族的期望,目前已經成為投資領域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近些年,內地中產階級人數持續增加,其財富中位數從2000年的3155美元,躍升至2022年的30696美元,高凈值人士的人數也不斷增長,內地私人財富管理市場蘊含著重大的發展機遇。
根據《2023年香港私人財富管理》調研數據顯示,九成香港私人財富管理機構看好家族辦公室業務,認為家族辦公室會成為重要的業務來源。內地貢獻的香港私人財富管理行業資產管理規模比例將在五年內,由目前的36%上升至46%,成為主要的目標市場。
與此同時,有募資需求的內地風險投資機構正在抓緊時間奔赴香港。對于他們來說,在募資日益艱難的當下,香港是一個新的募資通道,香港家族辦公室對于內地VC更有布局需求。
但受到諸多因素疊加影響,“投資等募資”的惡性循環正在愈演愈烈。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VC/PE行業新募集基金數量同比下降7.6%,募集基金金額同比下降了33.0%。投資案例數共1722起,同比下降44.2%,早期投資更是下降超60%。
在這樣的現狀下,VC和PE的當務之下是尋找更多募資需求,而香港成為了這些投資機構眼中的“新大陸”。
李家超曾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到了發展家族辦公室是打造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抓手之一,家族辦公室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的重要增長領域,去年香港這方面的資產規模超1.7萬億元。香港將對符合資格的家族辦公室提供稅務寬免,“目標是在2025年年底前,推動不少于200間家族辦公室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span>
今年3月,香港政府還發表了《有關香港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的政策宣言》,在吸引家族辦公室來港方面推出了吸引人才、資金、優化營商環境等8大舉措。5月19日,港特區政府宣布為家族辦公室引入稅收優惠制度,在滿足特定條件的情況下,投資利潤將在港免稅,以吸引各地資產擁有人來港成立家族辦公室。
在近日發布的《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到了“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在香港投資于股票、基金、債券等資產(房地產除外)3000萬港元或以上的合資格投資者,可以透過計劃申請來港,以增強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金融及相關專業服務界別的發展優勢,具體細節將在今年內公布。
值得關注的是,這也是自2015年以來,首次重啟“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隨著這項計劃的實施,不僅會吸引更多人才涌入,也會成為家族辦公室在香港落戶、開展業務的有效途徑。
積極的政策支持會吸引大量家辦的到來,但這并不意味著內地VC能夠順利且安穩的募資。一位投資機構人士向融中財經表示,對政策的敏感和不確定性,以及對所投項目上市后的業績未達預期,是目前家族辦公室、高凈值個人遲遲不能出手的重要原因。
募資路漫漫,道阻且長,但對于投資人來說,只要有機會能爭取到更多的子彈,終歸還是要去試一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