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撤回上市申請!270億元收購股東及員工持股,阿里巴巴繼續收縮?
阿里巴巴又出“幺蛾子”了。
撰文|蜜妹? 來源|閨蜜財經
3月26日,阿里巴巴發公告,官宣撤回物流子公司——菜鳥智慧物流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菜鳥”)的上市申請。
去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進行翻天覆地的組織大變革“一拆六”。彼時稱要將盒馬、菜鳥和云智能集團分拆上市。菜鳥成為三家中首個沖刺IPO的先行者,一度被認為是“全村的希望”。
然而,去年9月26日,菜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剛剛半年,招股書失效之際,就被放棄IPO。指望著上市即財務自由的菜鳥持股高管和員工,大概能體會當初螞蟻金服IPO被叫停后的心情了。? ? ? ???
而盒馬和云智能集團的IPO,早在去年11月就被叫停。
這些顯得有點“顛”的操作背后,是阿里巴巴過去一年經歷了2次組織大變革、1次換帥和部分高管大換血的后續。
01
估值腰斬:從接近2000億人民幣到103億美元。
早在2019年,菜鳥就登上了胡潤全球獨角獸企業榜單的第12位,估值1300億人民幣。菜鳥也是當年所有上榜物流企業中排名最高的,一躍成為全球物流獨角獸公司之首。
同年11月,在雙十一之前,阿里巴巴突然出手,以233億元增持菜鳥股份,持股比例從51%增至63%。而按照增值的價格和股份來算,當時菜鳥的估值約1942億元,超過同期已上市的順豐控股的市值(1700多億元)。
圖片來源|天眼查(特此感謝)
2023年,胡潤發布的全球獨角獸企業榜單上,菜鳥的估值依然高達1850億元。
目前,阿里巴巴持有菜鳥約63.7%的完全稀釋股份權益,包括菜鳥員工持股計劃下的已歸屬股份權益。? ?
如今,菜鳥被撤回上市,阿里巴巴為穩住菜鳥員工士氣及保證運營順暢,提出了計劃向菜鳥少數股東(包括員工)發出要約,以每股0.62美元的價格,將其持有的所有菜鳥已發現股份向阿里巴巴集團出售。該要約的總對價最高可達37.5億美元。
據阿里方面表示,該收購要約價格,反映的菜鳥估值約為103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董事會確認了該價格能反映公允價值。
簡單來說,在短短1年左右,菜鳥的估值就大幅縮水了1千多億元。這也是菜鳥IPO被終止的原因之一。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表示,要約收購,加上額外的員工激勵措施能保證員工穩定性;同時,也為其他少數股東提供了實現退出的機會。
不過,公告稱,要約完成后,阿里巴巴計劃調整菜鳥的部分業務,以更好地實現與淘天集團和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的戰略協同,并支持菜鳥出海。這也意味著,菜鳥的部分管理層及員工,可能面臨不小的變動。
02
阿里巴巴持續1年左右的大震蕩還在繼續。
實際上,菜鳥撤回上市也并不意外。
去年3月,彼時還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宣布,阿里將進行“創辦24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不僅要一拆六成為“1+6+N”,而且條件“成熟一個,上市一個”。
資本市場一度很興奮,高盛研報稱組織改革有助于阿里巴巴估值修復。不過,軟銀在同年4月對阿里巴巴進行了清倉式減持股份。
2023年5月,阿里巴巴披露了各板塊分拆上市的安排,其中盒馬、云智能集團和菜鳥3家公司給出了大致的上市時間計劃。
戲劇性的是,不到半年,9月,阿里換帥。蔡崇信接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吳泳銘擔任公司首席執行官及董事。
阿里巴巴很快又換了一張藍圖。
一場轟轟烈烈的擴張式組織變革,漸漸被叫停。11月,盒馬、云智能集團IPO按下了暫停鍵。
同一個月內,阿巴巴里的CEO吳泳銘官宣了集團新的戰略重點和業務策略,并給出了3年考核期限的承諾。
此前,閨蜜財經曾分析過,在新的藍圖里面,雖然也是6大業務板塊,但盒馬并未被提及,頗有些“棄子”的味道(詳見:市值蒸發超1400億!馬云減持,阿里巴巴“地震”)。如今盒馬的去留成謎,一邊是媒體不斷報道從“內部人員”等到消息,中糧或接盤;一邊是盒馬不斷否認傳聞。
03
大象轉身背后。
去年11月底,拼多多的市值趕超阿里巴巴,一度上了熱搜。
低調許久的馬老師在阿里內網回應此事,罕見喊話:“誰都牛過”,“我更堅信阿里會變,阿里會改”。
12月,阿里系大騰挪,轉讓了6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涉及美凱龍、圓通速遞、居然之家、美年健康、分眾傳媒和千方科技。
從擴張到業務收縮,或者說業務聚焦,阿里巴巴不斷折騰的背后,一些財務數據不太好看。
比如今年2月,阿里巴巴公布了2023年12月底止季度業績公告,期內:
收入2,603.48億元,同比增長5%;
經營利潤225.11 億元,同比下滑36%,財報稱主要是由于高鑫零售的無形資產減值和優酷的商譽減值所致;
凈利潤107.17億元,同比減少77%。
此次撤回菜鳥的IPO申請,阿里巴巴方面表示,沒有監管方面的影響,完全是集團內部的決定。
目前來看,阿里巴巴的“變”還在繼續,而且還很迫切,2024年對于阿里巴巴來說,依然是震蕩調整的一年。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