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風云|利潤增長靠壓縮成本,麗珠集團轉型原料藥業務受阻
相較于前十年的穩步增長,近兩年麗珠集團增速明顯放緩。2023年麗珠集團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58%,歸母凈利潤僅略微增長2.32%。
隨著年報季的到來,不少醫藥企業都發布了2023年年度財務報告,其中便包括麗珠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麗珠集團”)。
3月29日,集醫藥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大型醫藥企業麗珠集團公布了2023年業績報告。
相較于前十年的穩步增長,近兩年麗珠集團增速明顯放緩。2023年麗珠集團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58%,歸母凈利潤僅略微增長2.32%。
業績停止增長后,麗珠集團也在積極嘗試轉型,但效果并不顯著。在此背景下,有將近40年歷史的麗珠集團又該何去何從?
? 靠壓縮成本維持利潤增長,核心產品銷量萎靡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麗珠集團給資本市場的形象是業績穩定增長的優質醫藥企業,公司也未辜負投資者的信賴,不管是業績還是股價均表現出色。
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麗珠集團營業收入從39.44億元增長至126.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2.34%。同期,公司歸母凈利潤從4.42億元增長至19.0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5.75%。
資本市場對麗珠集團業績穩定增長給予了肯定,公司股價從2012年的6元/股左右上漲至38元/股左右,股價上漲幅度超500%。
經歷連續十多年穩定增長后,2023年麗珠集團交出了一份不太讓人滿意的答卷。2023年麗珠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24.30億元,同比下降1.58%。實現歸母凈利潤19.54億元,同比微增長2.32%。
圖 / 主要財務指標(單位/千元)
值得注意的是,麗珠集團在營收減少的基礎上,實現歸母凈利潤增長,與其壓縮成本有直接關系。
以公司四大費用為例,2023年麗珠集團四大費用支出為53.16億元,較2022年的57.02億元下降了3.86億元。即便如此,麗珠集團歸母凈利潤也僅微增4500萬元,若扣除壓縮費用帶來的利潤,麗珠集團經營所得利潤較2022年出現下滑。
圖 / 公司營業成本
事實上,麗珠集團業績不景氣與公司化學制劑產品以及生物制品收入下滑有直接關系。2023年公司化學制劑產品收入為65.71億元,同比下降6.13%。生物制品實現收入0.84億元,同比下降79.33%。
圖 / 東方財富
麗珠集團化學制劑業務包含消化道產品、促性激素產品、精神產品、抗感染產品以及其他產品。
其中消化道產品占比最高,2023年收入為29.03億元,占營收比例為23.35%,營收同比下降15.50%,消化道產品收入下滑是麗珠集團化學制劑產品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
麗珠集團消化道產品中艾普拉唑系列是核心主力產品,該產品主要用于消化性潰瘍出血等癥狀。
2019年艾普拉唑系列產品被正式納入國家醫保談判目錄,當年該款產品銷售收入大增。2021年艾普拉唑系列產品成為麗珠集團首款突破20億元銷量收入的大單品。2021年以后,麗珠集團未再詳細公布艾普拉唑系列銷售收入。
以艾普拉唑系列前兩年銷售收入來看,2023年麗珠集團消化道產品收入下滑大概率是艾普拉唑系列銷售收入下滑所致。
該產品收入下滑,與其所處的行業競爭激烈有很大的關系。目前,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推出相類似產品,如羅欣藥業的國內首款自研P-CAB替戈拉生片已獲批上市。此外,海匯藥業、科倫藥業、人福藥業、華森制藥也有相類似產品。
在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麗珠集團整體營收出現負增長,若不是公司及時壓縮成本,麗珠集團歸母凈利潤也將出現下滑。現階段麗珠集團亟需解決的問題,恐怕便是核心大單品艾普拉唑系列銷售收入的下滑。
? 毛利率下滑,麗珠集團轉型艱難
或許是意識到公司化學制品業務增長乏力,麗珠集團近幾年也在積極推動公司業務轉型。公司轉型的方向之一便是加碼原料藥及中間體產品。
麗珠集團原料藥中間體產品主要包含高端抗生素、寵物驅蟲藥以及中間體產品等三大類產品。
前幾年,麗珠集團高端抗生素和高端寵物藥品出口強勁。因此,麗珠集團原料藥和中間體產品收入增長較為強勢。2020年公司原料藥和中間體產品收入為24.40億元,2022年增長至31.3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3.39%。
相較于前兩年的快速成長,2023年麗珠集團原料藥和中間體產品收入為32.53億元,僅同比微增3.7%,收入增速明顯放緩,這對于麗珠集團而言并非好事。
但這并未影響麗珠集團加大投入原料藥和中間體產品的決心,2023年麗珠集團仍有多款產品正在海外進行注冊申請。至于新藥品的上市能否持續提升麗珠集團原料藥和中間體產品收入還有待觀察。
此外,與化學制劑業務相比,原料藥和中間體產品毛利率并不高,2023年麗珠集團化學制劑業務毛利率高達79.09%,而原料藥和中間體產品毛利率僅為35.49%。
近幾年,由于原料藥和中間體產品收入占比不斷擴大,麗珠集團毛利率出現下滑。2020年,麗珠集團毛利率為65.08%,2023年下降至64.08%。可以預見的是,若原料藥和中間體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麗珠集團毛利率或將進一步下滑。
除此之外,麗珠集團還在積極開拓中藥制劑產品、生物制品、診斷試劑及設備產品等業務。不過除中藥制劑產品外,麗珠集團布局的其他業務并無太大起色。
2023年麗珠集團中藥制劑實現收入17.45億元,同比增長39.15%。而診斷試劑及設備產品以及生物制品收入分別同比下滑8.92%、79.33%。
麗珠集團中藥制劑業務收入能否一直維持增長還存在較大疑問,畢竟在麗珠集團發展歷史上,公司中藥制劑收入忽高忽低的情況時常發生。
從麗珠集團幾大業務收入來看,除中藥制劑強勢增長外,其他業務目前均遭遇增長瓶頸,如何破局也考驗著公司管理層的智慧。
? 分拆上市接連失敗,現金儲備超百億底氣足
在核心大單品銷售收入下滑以及轉型不力的情況下,麗珠集團希望通過對外并購以及分拆子公司上市來促進公司發展。
2021年麗珠集團以7.24億元的價格拿下了天津同仁堂40%股權。收購完成后麗珠集團積極推動天津同仁堂上市。
后續天津同仁堂因為商標問題被北京同仁堂一紙訴狀告上法庭,此舉引來交易所關注,最終天津同仁堂上市不了了之。
除此之外,麗珠集團還在2023年11月以6552萬元收購控股子公司麗珠試劑8%股權,收購完成后麗珠集團對麗珠試劑的持股比例上升至47.425%。據悉,麗珠試劑主要負責麗珠集團旗下的診斷試劑及設備業務。
由于麗珠試劑旗下有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疫情幾年麗珠試劑掙得盆滿缽滿。業績連年增長,麗珠集團籌劃將麗珠試劑單獨分拆上市,后續由于公司核酸檢測收入大幅下滑,麗珠試劑上市以失敗告終。
分拆子公司上市目的是為了子公司能單獨向資本市場融資,減少對母公司的依賴。但由于各種原因,麗珠集團旗下兩大子公司單獨上市均以失敗告終。
未來兩大子公司對麗珠集團的依賴仍將持續,好在麗珠集團本身并不缺錢,2023年麗珠集團僅貨幣資金就高達113.3億元。
由于貨幣資金較為充沛,加之經營業績較為穩定。麗珠集團幾乎每年都堅持大額分紅。WIND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3年麗珠集團累計分紅金額超67億元,占同期利潤比例接近70%。
此外為了維護公司股價,麗珠集團多次回購公司股份,累計回購金額超7億元。在連續多年的大額分紅以及回購的推動下,麗珠集團股價相對于其他醫藥生物企業股價表現要好很多。
在公司資金充沛的前提下,大額分紅和連續回購是上市企業對二級市場投資者負責任的表現,也備受監管層鼓勵。
不過令人疑惑的是,麗珠集團在擁有如此龐大的貨幣資金基礎下,卻擁有大量的有息負債。2023年,麗珠集團有息負債總額超41億元,2023年公司借款利息支出為1.02億元。
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在大量資金閑余情況下不會向銀行借款,像麗珠集團如此管理現金的方式較為少見。
對此,麗珠集團曾在投資者問答中表示,公司借款主要系非全資子公司向銀行貸款用于滿足日常研發、生產資金需求。此外,為了維護與銀行良好關系,公司向給予公司授信的銀行借貸了部分資金。
即便如此,龐大的現金儲備也為麗珠集團帶來可觀的利息收入。2023年,公司僅財務費用收入就高達2.72億元。
對于麗珠集團而言,分拆子公司上市接連受挫,自身經營又遭遇困境,公司可謂是“兩頭受堵”。好在公司自身財務健康,現金流較為充沛,這也是麗珠集團謀求轉型的底氣所在。
*注:文中題圖來自界面新聞圖庫。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