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酒業“排雷”,IPO號角何時吹響?
“把經銷商捧在手上、記在心里,當家人對待?!弊尳涗N商享受優樂美奶茶一樣待遇的,是茅臺鎮第二大釀酒企業——貴州國臺酒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國臺酒業”)。
文 | 張佳儒? ?來源|尺度商業
近期,國臺酒業召開2024年經銷商大會,表達了對經銷商的高度重視。國臺酒業還稱,2024年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讓經銷商賣酒更容易些、賺錢更容易些、賺得更多些,通過讓經銷商賺錢,助力國臺的高質量發展。
經銷商是國臺酒業增長神話的功臣。根據公開資料,2017年至2020年,國臺酒業營收和凈利潤翻倍式增長,其中經銷收入占據9成。在經銷商的護航下,國臺酒業沖擊“醬酒第二股”。
2021年,國臺酒業增長神話還在繼續,銷售額超百億。大好形勢之下,國臺酒業卻在2021年6月主動申請終止審查IPO。
國臺酒業打退堂鼓背后,后院“起火”了。2022年,多家媒體報道,國臺酒業為了亮麗的業績,頻頻通過大幅提價的方式向經銷商壓貨,由于動銷不暢,造成經銷商損失,甚至多家經銷商欲起訴。
外界有觀點認為,國臺酒業撤回IPO,主要為了“排雷”,如果強行上市,到時候關聯交易、庫存積壓、動銷不力等因素可能導致業績急速變化,一些問題也會在IPO審核和上市期間被暴露。
撤回IPO后,國臺酒業加大對經銷商的扶持力度、以及加強品牌建設,并通過一系列營銷政策提振終端市場信心,取得諸多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國臺酒業IPO的消息幾乎都隱身了,公司也未在公開場合透露IPO時間表,但是,這不意味著國臺酒業對推動IPO上市不關心。
我們注意到,2021年至2023年,貴州省上市掛牌后備企業名單,國臺酒業連續三年入選。面對國內一線白酒品牌大部分已經上市的現實,國臺酒業仍需要借助IPO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資本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至2023年,貴州省上市掛牌后備企業名單中的白酒企業不斷減少,分別為11家、9家和5家。國臺酒業連續三年入選,可見上市愿望的強烈,白酒IPO江湖,國臺酒業不想輸。
白酒后浪,醬香黑馬
白酒圈流行一句話,中國只有兩種酒企:一種是茅臺,另一種想做下一個茅臺。前浪奔涌,后浪稀缺,自2016年金徽酒上市之后,A股白酒軍團至今沒有再擴容,也沒有出現第二個茅臺。
國臺酒業沖刺A股IPO,被寄望于“茅臺第二”。國臺酒業專注于醬香型白酒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在茅臺的大樹之下,國臺酒業以黑馬之姿,成為茅臺鎮第二大釀酒企業。
官網顯示,2008年到2012年,國臺酒業確立“貴州國臺酒·醬香新領袖”的品牌定位,銷售、品牌第一波爆發式增長,2011年利稅3個億,2012年利稅6個億,以“國臺現象”引發行業關注,謀劃主板上市。
可見,早在十幾年前,國臺酒業就確立了上市的目標。
2019年,國臺酒業上市計劃公開,稱2020年一季度,向證監會提交IPO申請,力爭成為仁懷、遵義乃至貴州的第二家白酒主板上市企業,也有可能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第二支醬香型白酒股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國臺的目標是百億銷售、千億市值。
百億銷售、千億市值,國臺酒業的夢想遠大,怎樣的業績才有這樣的底氣?
2020年5月,國臺酒業招股書披露,揭開了業績的廬山真面目:2017至2019年,國臺酒業營收分別是5.73億元、11.76億元、18.88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是0.71億元、2.47億元、3.74億元。
2021年7月披露的上市輔導備案材料顯示,國臺酒業2020年營收40.05億元,歸母凈利潤7.43億元。
短短幾年時間,國臺酒業營收就從不到6億增長到40億多,凈利潤從7千萬增長到7億多。國臺酒業讓外界震驚的,還在后面。
2022年1月,國臺2022年全國經銷商大會上,公司稱,2021年,國臺酒業集團取得了含稅銷售額過百億的成績。
含稅銷售額過百億意味著什么?2022年11月22日,貴州茅臺曾公告,公司茅臺酒含稅銷售收入于11月21日達1005.69億元,對應的營業收入為894.08億元。
由此可見,含稅銷售額百億,并非指營收百億,但對應的營收已經接近百億。國臺酒業百億銷售額對應的營收是多少,公司并未披露。
2022年全國經銷商大會上,國臺酒業方面還宣布,2022年計劃目標含稅銷售額115億左右,不追求高速度,要更加穩健和健康的100億。
從數據上來,國臺酒業上演了增長神話,這背后,經銷商是絕對功臣。
后院起火,心太急了?
招股書顯示,2017年,國臺酒業的經銷收入占比87%,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占比高達96%以上。根據經銷商不同類型劃分,國臺酒業經銷商分為持股經銷商、關聯經銷商及普通經銷商。
持股經銷商,顧名思義,是持有國臺酒業股份的經銷商,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一旦國臺酒業上市,持股經銷商可以通過股權賺一筆,幫助國臺酒業創造業績的動力也越強。
招股書顯示,2017年,國臺酒業96家持股經銷商貢獻了2.82億元營收,占經銷收入的57.40%;2018年,持股經銷商達到104家,貢獻的營收占經銷收入的比重達到55.70%。2019年,國臺酒業持股經銷商數量還是104家,貢獻的營收增加至6.91億元,但占總經銷收入比重下降至38.04%。
對于持股經銷商,證監會也曾問詢:持股經銷商向發行人采購價格、定價依據及價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通過持股經銷商調節發行人利潤的情形。國臺酒業沒有對這些問題做出回復,直至2021年6月主動申請終止IPO審核。
在經銷商的助力下,國臺酒業業績節節攀升,很多人感嘆白酒黑馬的業績增長速度。然而,國臺酒業業績狂奔背后還有一個新版本的故事,國臺酒業被曝向經銷商壓貨,甚至被或被多家經銷商起訴。
2022年2月,據搜狐財經等媒體報道,國臺酒業為了亮麗的業績,頻頻通過大幅提價的方式向經銷商壓貨。國臺酒業改變規則,單方面變更產品配額,只發貨價格倒掛的國標酒,銷售較好的國臺15年和國臺龍酒延遲發貨,造成經銷商損失,并拖欠年終獎金。28家經銷商在協商集體起訴國臺,要求賠償損失。
媒體的一系列報道,指向的是國臺酒業為了業績操之過急,在庫存積壓、動銷不力等影響下后院起火。
2021年6月,國臺酒業主動申請終止審查IPO。當時有媒體報道,國臺酒業方面表示,撤回申請主要因為公司發展較快,之前的募資規模已經不適合未來發展,公司需要擴大募資規模。
外界有不同分析,認為國臺酒業主要為了“排雷”。
暫停IPO后,國臺酒業董事長閆希軍曾表示,計劃調整完最晚當年(2021年)10月底再報IPO。2021年7月,貴州監管局發布了國臺酒業IPO輔導備案材料,距離公司暫停IPO不到一個月。
然而,國臺酒業的IPO沒有更進一步,如今擱淺將近三年。有分析認為,上市計劃擱淺對國臺酒業來說不一定就是壞事,甚至可以說是國臺酒業整頓內在問題的最佳時機。
對于媒體報道的與部分經銷商的矛盾,國臺酒業未有公開回應。
嘴上不提,心里著急
撤回IPO后,國臺酒業踏上了轉型創新之路,加大對經銷商的扶持力度、以及加強品牌建設,并通過一系列營銷政策提振終端市場信心,取得諸多成果。
比如品牌上,2023年,國臺酒業再次成為亞布力論壇TOP合作伙伴、中高協最高級別的戰略合作品牌,策劃疊滘龍舟賽等系列活動,國臺品牌價值突破2000億元,蟬聯中國白酒第十,貴州白酒第三。
產品端,2023年,國臺酒業兩大戰略大單品均有不俗的成績,國臺國標酒取得新突破,銷售量同比增長54%,動銷增長49%;國臺十五年銷售量同比增長18%,動銷增長9%。
在渠道端,國臺國標酒運營中心協助經銷商拓展名煙名酒店核心終端5.6萬余家。聚焦宴席渠道,廠商協同開展婚宴壽宴升學宴等各類宴席6萬場、96.5萬桌,影響消費者960多萬人。
在備受關注的經銷商關系上,國臺酒業傳遞出積極信號。比如2024年經銷商大會上,活動現場設置了百商榮耀榜,彰顯對經銷商的尊重;在“國臺?共享盛典”中設置經銷商發言和分享環節,讓經銷商走到舞臺中心。
國臺酒業把經銷商“捧在手心”,核心目的是與經銷商合理創造更好的成績,為未來的上市打下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國臺酒業在2022年1月高調宣布2021年銷售額破百億后,未再公開披露2022年以及2023年的銷售金額,對“百億”這個傲人數據幾乎不再提及。外界最為關注的IPO進展,國臺酒業也沒有披露新的消息。
國臺酒業對IPO嘴上不提,實際上心里著急。
2021年至2023年的5月或6月,貴州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連續發布《貴州省上市掛牌后備企業名單》,其中,國臺酒業連續三年入選。
根據2022年8月發布的貴州省上市掛牌后備企業資源庫設立和管理辦法,入庫企業應當具備多個條件,其中包括“上市掛牌意愿明確,規劃清晰,并積極推進相關工作”。
管理辦法還顯示,主動申請退出的、不按時報送資料、更新信息的企業將退出后備庫管理。
由此可見,國臺酒業雖然沒有披露IPO的進展消息,但從連續三年入選《貴州省上市掛牌后備企業名單》來看,國臺酒業是“上市掛牌意愿明確,規劃清晰,并積極推進相關工作”的企業。
2023年2月,有消息稱國臺酒業考慮去港股進行IPO,融資規模為5億美元。對此,國臺方面回應稱,以正式公告信息為準,公司目前無法正面回應。
近幾年,A股白酒板塊仍未擴容,珍酒李渡2023年在港股上市,成為“港股白酒第一股”。國臺酒業會選擇沖刺A股“醬酒第二股”,還是像珍酒李渡一樣去港股上市,是一個懸念。
綜合來看,國臺酒業IPO擱淺將近三年,公司并未放棄IPO,而是依然在積極準備。未來,國臺酒業IPO號角何時再次吹響?我們將保持關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