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期間取消募投項目,飛速創新業績真實性懸疑
5月11日,在回復深交所第二輪問詢后三個月,遲遲未等來下一步進程的深圳市飛速創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飛速創新”)撤單了,其歷經一年零兩個月的IPO之旅遺憾地劃上了句號。
文|瑞財經? 作者|李姍姍
翻看飛速創新的招股書,其披露的多項關鍵指標都密布重重疑云。
2020年-2023年上半年,盡管飛速創新實現了營收和利潤的持續增長,但其高度依賴海外市場的經營模式令人擔憂。更甚者,其業績真實性也難言可靠,據第二輪回復函,保薦機構及申報會計師對公司各期收入核查覆蓋率僅有50%左右。
其次,公司供應鏈方面亦存在問題。除了有高度依賴外協生產的行業通病外,飛速創新前五大供應商中竟然包括兩家競爭企業,對供應鏈的穩定性埋下隱患。
除此之外,公司毛利率奇高的情況下,研發費用率卻逐年走低,研發人員薪酬墊底各部門人員薪酬,60%的發明專利為繼受取得,其中一項受讓取得的發明專利還曾錯誤地披露為原始取得。
更為罕見的是,飛速創新IPO期間還曾取消了一項募投項目,其資金投向的考慮是否完備?另外,在公司賬上還有5.7億元閑置理財資金的情況下,擬將募集資金中的4億元用于補流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估值一年半大漲22倍
斥資1500萬元向實控人購買域名
飛速創新的創始人為向偉,創業之前,其先后在雅致集成房屋股份有限公司、華強集團擔任設計師。僅兩年半的工作經驗,再加上兩年的自由職業生涯,2009年4月,向偉個人出資10萬元設立了公司前身宇軒有限。
飛速創新成立初期,業務規模較小,且經營情況與財務狀況較弱。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末,飛速創新總資產、凈資產分別為3,064.99萬元、-462.22萬元,2015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4,133.98 萬元、-104.52萬元,不僅資不抵債,且業績尚處于虧損階段。
但公司經營發展需要購買相關國際域名,包括www.fs.com和www.feisu.com,其購買價格分別為580萬元、168.18萬元,購買費用相對較高。
彼時,飛速創新的潛在投資者傾向于公司資金優先用于公司產品檢測設施的搭建完善及倉儲的全球化布局。基于此,公司實控人向偉分別與2015年、2016年自掏腰包購買了上述兩個國際域名并無償提供給飛速創新使用。
直到2019年7月,飛速創新才從向偉手中購買了這兩個國際域名,購買價格分別達1285萬元、212.5萬元,合計1497.5萬元,增值率分別高達121.55%、26.35%。
報告期初(2020年初),飛速創新股東數量增至18位,2020年-2023年上半年,公司再次經歷5次股權轉讓及3次增資,估值飛速上漲。
2020年3月,向偉以450萬元向彭超轉讓其持有的公司0.15%的股權(對應注冊資本0.23萬元),對應股權轉讓價格為1956.52元/注冊資本,計算公司估值約為3億元。隨后,明誠一期、深圳馳裕、嘉遠創富等先后入股。
2021年12月,飛速創新進行遞表前最后一次外部股權融資,深創投、紅土一號、南山紅土、明誠瑞鷹、明誠飛速、嘉遠一號等6家戰投合計以104.67元/股的價格投資3.2億元,公司估值飛漲至66億元,是一年半前的22倍。
遞表前,向偉直接持有公司56.65%股份,并通過擔任宇軒成長、宇軒進取及宇軒穩健普通合伙人間接合計控制公司4.51%的股份,合計控制公司61.16%的股份,并擔任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為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業績真實性存疑
保薦機構收入核查覆蓋率僅一半
飛速創新為一家專注于網絡通信領域核心設備及通用配件的研發、設計和銷售的企業,致力于為全球客戶提供通信設備、通用配件及系統解決方案的一站式供應。
公司主要產品包括光模塊及高速線纜、網絡設備、光纖跳線及尾纖、光纖配線管理產品、光傳輸設備、銅纜綜合布線產品、測試儀器及工具等。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公司的FS品牌效應不斷增強。截至報告期末,公司自營互聯網平臺fs.com上全球累計注冊客戶超過34萬家,覆蓋全球近200個國家與地區。2022年,平臺全年下單客戶超過7萬家,平臺全年訂單數近26萬單。
2020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1.79億元、15.81億元、19.88億元和10.39億元,2020年-2022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9.86%;期內,取得凈利潤分別為1.3億元、2.8億元、3.65億元及2.26億元
飛速創新業績看似較為亮眼,但其真實性或許要打上一個問號。
在面臨監管對“收入真實性核查情況”的問詢時,飛速創新在回復函中表示,公司客戶遍布全球各地,且銷售人員在日常業務中主要通過電子郵件與客戶溝通,因此,保薦機構、申報會計師在郵寄紙質函證時也一并發送電子郵件函證,以確保函證效率。
然而,飛速創新中介機構招商證券僅對公司銷售額前30%的客戶全部發函,而剩余70%進行隨即抽樣發函。
最終,保薦機構發函金額分別為3.76億元、5.04億元、6.21億元及3.26億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31.85%、31.86%、31.23%及31.33%,回函相符金額占發函金額比例分別為45.28%、28.56%、26.3%及21.84%。
申報會計師發函金額分別為3.56億元、5.15億元、6.2億元及3.23億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30.21%、32.54%、31.2%及31.13%,回函相符金額占發函金額比例分別為20.47%、30.16%、20.79%及30.21%。
據了解,函證是屬于可靠性較高的外部證據,通常要求發函比例超過90%,回函比例超過70%。與之相比,飛速創新的函證核查顯然過低。
除此之外,飛速創新的保薦機構及申報會計師還通過視頻訪談及電話回訪方式核查公司客戶及銷售的真實性,其中,視頻訪談是對報告期各期銷售金額前30%客戶提前邀約后進行訪談,電話訪談是對報告期各期銷售金額處于30%-70%區間的客戶進行突擊訪談。
報告期內,視頻、問卷訪談及電話回訪覆蓋合計的金額分別為3.91億元、5.16億元、6.53億元及3.22億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33.13%、32.59%、32.82%及31.03%。也就是說,飛速創新大部分的收入保薦機構還未確認。
二輪審核回復函顯示,報告期內,保薦機構通過函證、替代測試、訪談、細節測試合并去重后確認金額占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4.87%、50.27%、52.71%及54.48%;申報會計師的相關核查比例分別為44.19%、50%、52.71%及54.48%。
境外銷售占比超99%
美國專利訴訟案尚未完結
為全球客戶提供產品的飛速創新,其境外營收占據了公司總營收的絕對值。
2020年-2023年上半年,飛速創新境外銷售占比分別高達98.89%、99.15%、99.29%及99.27%。這意味著,公司經濟活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境外市場。
不過,這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經營風險。飛速創新坦言,公司將面臨更多境外經營環境變化而產生的風險,可能導致經營業績波動甚至經營業績下滑50%及以上。
飛速創新向境外銷售的國家中,對美國銷售占比最高,各期分別為45.77%、43.58%、46.25%及46.38%,近乎一半。
而依賴美國市場,中美貿易摩擦也成為飛速創新的一項經營風險。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的關稅加征可能對公司的經營產生一定阻礙,雖然截至目前未對公司業績造成顯著影響,但未來若中美貿易關系惡化,公司將可能面臨銷售受阻、經營業績波動甚至下滑50%及以上的風險。
報告期內,飛速創新子公司FS US就與美國一家上市公司康寧公司子公司Corning存在一起專利侵權訴訟案。
據了解,2020年2月21日,Corning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遞交申請書,申請對FS US在內的13家企業發起337調查案件。
Corning認為,FS US在美國銷售的某些高密度光纖設備及其組件進口產品(下稱“涉訴產品”)違反了1930年關稅法第337條的規定,侵犯了其主張的5項美國專利(US 9,020,320、US 8,712,206、US 10,120,153、US 10,094,996、US 10,444,456)中的一項或多項,請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此展開337調查,并簽發普遍排除令或有限排除令以及停止令。
經過審查調查記錄,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認為涉訴產品違反了第337條,并于2021年8月3日作出復審裁決并發布針對被申訴人Leviton、Panduit和FS US的停止和終止令,禁止其進口侵權高密度光纖設備和組件。
隨后,2021年11月29日,FS US及另外兩名被申請人又向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提起上訴;2023年4月20日,聯邦巡回法院作出裁決,支持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的相關決定。
同時,2021年9月27日,FS US對Corning在337調查案中所引用的No. 9,020,320專利,向美國專利局提起專利無效訴訟。而截至報告期末,美國專利局尚未作出裁決。
據回復函,涉訴產品為FHX系列產品,是公司光纖配線管理產品中一款高密度的配線搭配方案,主要包括光纖配線箱、配線盒等,此類產品系配合公司的主力產品交換機、光模塊等通信產品使用,定位于輔助綜合配線、理線的作用。
2020年,FS US銷售的FHX系列產品在美國地區的銷售收入、毛利分別為108.36萬元、44.88萬元,分別占公司總營收、毛利的比例為0.09%、0.04%。
自2021年起,FS US退而求其次,停止了在美國地區銷售FHX系列產品,轉而用FHD系列產品代替。2020年-2023年上半年,FHD系列產品在美國地區的銷售占比金額分別為1845萬元、2943.13萬元、2990.28萬元及1718.42萬元。
依賴外協加工生產
競企頻現前五大供應商之列
飛速創新的產品生產模式主要依靠外協,即由合作的外協廠商根據公司設定的技術標準、結構性能、參數指標、外觀樣式進行生產,包括公司自行研發設計后交由供應商完成生產、公司與供應商聯合研發再由供應商完成生產兩種模式。
2020年-2023年上半年,飛速創新外協產品成本分別為5.91億元、7.06億元、8.94億元及4.52億元,占公司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分別為85.53%、83.76%、82.58%及84.51%。
而依賴外協生產,飛速創新坦言,公司銷售的網絡通信產品的產能、質量以及交期等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外協廠商的生產能力、產品工藝以及經營管理水平等因素,部分具備行業前沿技術設計的產品可能無法短期內尋找到合格供應商進行批量生產。
與此同時,若外協廠商出現停工、中止生產或與公司簽署的合作協議提前終止且無法及時解決,而公司亦未能及時有效采取措施進行補救,或出現產品供應延遲的情況,可能對公司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造成不利影響。
飛速創新的外協生產模式亦是深交所兩輪審核問詢關注的重點,包括外協采購價格是否公允、公司業務模式的核心競爭力、公司對主要外協廠商是否存在重大依賴等。
對此,飛速創新舉例說明,國際主要可比公司Ubiquiti(優倍快)、國內上市公司安克創新等產品生產均全部由外協廠商完成。
報告期內,與公司有外協生產合作關系的廠家主要包括光迅科技(002281.SZ)、銳捷網絡、太辰光(300570.SZ)、索爾思、兆龍互連、盛科通信、智邦科技、Finisar(菲尼薩)等眾多國內外供應商。
值得一提是,光迅科技、太辰光還是與飛速創新銷售相同或相似產品的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報告期內,這兩家競企卻出現在飛速創新前五大供應商之列,這可能引發潛在的利益沖突和競爭風險,供應鏈結構的不穩定性也可能對公司的生產和供應造成不利影響。
其中,光迅科技為飛速創新2021年-2022年第四大供應商,公司向其采購金額分別為3933.84萬元、8128.28萬元,占總采購額的6.1%、6.55%;太辰光為公司2020年-2021年級2023年上半年前五大供應商,各期采購金額分別為5,268.81萬元、5,834.68萬元、2,531.97萬元,占比分別6.74%、9.04%、8%。
毛利率高于行業1倍
專利信披存紕漏
同樣是依靠外協生產,飛速創新的毛利率卻奇高。
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1.11%、46.68%、45.57%及48.5%,而同行業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別為23.06%、23.39%、25.74%及26.12%,高出行業平均值近乎1倍。
而超高的毛利率下,飛速創新的研發能力又如何呢?
報告期內,飛速創新研發費用分別為7,399.90萬元、8,425.05萬元、1.44億元及6,935.21萬元,各期研發費用率分別為6.87%、5.48%、5.02%及5.01%,逐年下降,且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研發費用率均值7.99%、7.72%、8.43%及8.91%。
公司各期研發費用中,有60%用于互聯網平臺及數字化系統研發項目,只有40%用于產品項目。
截至2023年6月30日,飛速創新擁有研發人員446人,占員工總數的29.04%。但公司研發人員平均薪酬在所有部門中墊底,以2023年上半年為例,公司管理人員、銷售人員、研發人員的薪酬分別為10.01萬元、8.66萬元、8.53萬元。
飛速創新核心技術人員共有3名,包括創始人向偉、副總經理兼高級工業設計總監尚平、副總經理兼高級系統研發總監李洋。
從三人的履歷來看,僅尚平曾有過兩段與電子公司相關的項目工程師、產品設計工程師工作經驗;李洋為專科學歷,畢業后就進入飛速創新,先后擔任公司開發負責人、項目經理、系統開發部經理、系統開發部總監、副總經理兼系統開發部總監,2022年10月,將頭銜更改為副總經理兼高級系統研發總監。
2022年,尚平、李洋的年薪分別為70.34萬元、74.28萬元,而公司副總經理、財務總監、董事、董事會秘書曾諦的年薪,高達149.55萬元,超過兩位核心技術人員年薪總和,并超過實控人向偉的年薪114.15萬元。這一薪酬安排,也引發市場對飛速創新內部決策的質疑。
資料顯示,曾諦出生于1986年2月,曾擔任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深圳分所高級審計經理、中國首控集團有限公司財務副總監,于2019年12月才加入飛速創新。
除此之外,在專利方面,截至2023年7月19日,飛速創新已取得境內外主要專利合計290件,其中包括11項發明專利、100項實用新型專利、179項外觀專利。
而11項發明專利中,有7項為受讓所得。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一項專利號為2011101049350的發明專利“光纖連接器成型模具及其制作方法”,飛速創新在最初披露的招股書中,還曾將其歸類為原始取得的專利,隨后才變更為受讓取得。
經查,“光纖連接器成型模具及其制作方法”發明專利的申請日為2011年4月26日,授權公告日為2016年9月28日,原始申請人為富士康。2016年6月,該專利曾轉讓給了深圳金陽海網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同年8月,才又轉讓給飛速創新。
研發費用率走低,研發人員薪酬水平墊底,超半數發明專利為受讓取得,專利信息披露存在漏洞,由此來看,飛速創新研發水平有待商榷。
IPO期間取消募投項目
賬上有5.7億閑置理財資金卻要補流4億
按照IPO募資計劃,飛速創新擬募集資金13.54億元,分別用于網絡通信設備智能產業園區建設項目5.74億元、互聯網平臺及運營中心升級建設項目2.81億元、內部管理信息化升級建設項目9859.1萬元以及補充流動資金4億元。
不過,飛速創新此前在2022年7月進行招股材料預披露時,原擬募資金額為13.94億元,用于5個募投項目。而更新招股材料后,公司擬投資4003.15萬元的“深圳倉儲中心升級建設項目”取消。
對于取消的原因,其解釋稱,為滿足公司產能擴充以及業務快速發展的需求,未來公司將以網絡通信設備智能產業園區建設項目(武漢蔡甸倉庫)作為全球核心倉,集中接收、處理和轉運庫存產品;因深圳倉儲中心目前使用成本較高,公司將不進行續租。由此,“深圳倉儲中心升級建設項目”取消。
不過,還未上市就已經終止一項募投項目,實屬罕見。
此外,飛速創新欲將擬募集資金中的4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占總募資額的29.54%,為第二大募投項目。
不過,飛速創新似乎并不“缺錢”。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貨幣資金余額為3.88億元,而短債僅有3,202.8萬元;同期,資產負債率為19.08%。
報告期內,飛速創新交易性金融資產逐年增加,各期分別為1.91億元、3.21億元、3.9億元及5.71億元,主要是飛速創新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將暫時閑置資金購買銀行結構性存款。也就是說,截至報告期末,公司還有5.71億元的理財資金。
而公司賬上有大量現金及閑置資金,卻還要進一步向資本市場伸手,飛速創新大舉募資補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不充分。
附:飛速創新上市發行有關中介機構清單
保薦人、主承銷商: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
發行人律師: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
審計機構: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評估機構:國眾聯資產評估土地房地產估價有限公司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