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變天,銀行急了
樓市松綁之際,銀行對個人住房貸款也頻出大招,且重點落在了存有爭議的“先息后本”類還款方式上。
文|樂居財經 作者|吳文婷
近日,某銀行在官微發布“房貸利好政策來啦”一文,介紹了4種特色還款方式,包括“二階段還款方式”、“雙周供”、“輕松還”和“氣球貸”。
其中,該銀行重點介紹了“二階段還款方式”,這種方式前三年內只需按月付息即可,第四年開始至貸款期結束之間,需要按月等額本息還款。貸款期限在10-30年之間。目前適用的城市有上海、廣州、杭州等。
不過,目前在該銀行官微已查不到此文,但在其合肥分行官微仍可見此文。
前不久,網傳建設銀行可以辦理個人商品住房貸款“先息后本”還款方式,最多延長2年,每個月可最低還款1元,以此降低購房者月供壓力。
針對此事,金融一線引述建設銀行北京地區某房貸中心工作人員的說法:“確有此事,最長可申請2年,期間僅支付利息及最低1元的本金,2年后仍需正常償還銀行本息。”
據媒體梳理統計,建設銀行、工商銀行、郵儲銀行等多家銀行也有房貸“先息后本”還款方式存在。例如,建設銀行的“輕松供”、“尾期還”,興業銀行的“隨薪供”等。上述還款模式多在2022年上線,目前多數仍存在。
實際上,“先息后本”并非新鮮事,與常規的等額本金、等額本息相比,“先息后本”的還款模式最大用途就是提供“緩沖期”,在最開始的時間內月供壓力較小,但實際支付的本金和利息總額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以“氣球貸”為例,一般都是用于周期比較短的經營貸或者消費貸,其貸款用途不能流向房地產。早在2011年前后,個人按揭貸款的“氣球貸”模式就因其計息方式、契合炒房等問題被監管部門喊停。
在業內普遍看來,上述模式近年“重出江湖”,或與銀行房貸業務逐漸縮水、業績壓力增大有關。房貸規模縮水、利率內卷至極限的背景之下,不少銀行通過各類創新產品試圖突圍“攬客”。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國有六大行個人住房貸款(按揭貸)余額合計約為26.43萬億元,同比減少約5166億元。除郵儲銀行外,其他五大行個人住房貸款規模均出現下滑。
自2024年以來,重點城市陸續松綁或者全面取消限購,尤其是在5月17日,史上最大力度降息降首付出現,保交樓、去庫存等政策相繼出臺。
據貝殼研究院發布報告顯示,2024年5月,百城首套主流房貸利率平均為3.45%,較上月下降12BP;二套主流房貸利率平均為3.90%,較上月下降26BP。
5月,首二套主流房貸利率較2023年同期分別回落55BP和101BP,同比保持下降,同時這也是百城二套房平均利率自2019年以來,首次進入“3字頭”。
華福證券研究所金融首席分析師張宇認為,隨著按揭貸款利率的持續調降,按揭貸款資產的利差也已經下降到較低的水平,銀行卷“價格”的空間越來越小。各家銀行勢必會不斷優化產品設計以及改善服務體驗等來爭奪客戶。“先息后本”的還款方式能夠減輕居民前期還貸的壓力,滿足新市民購房安居需求,在當下產品中具備創新性,預計未來各家銀行會推出更多的創新舉措來吸引客戶。
不過,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指出,若隨意發放此類貸款,則很容易造成一種錯覺,即還款壓力不大。因為若是后續收入狀況不及預期,其壓力會變得越來越大,會產生不可控的貸款違約和金融風險問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