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捧出一個IPO
身處海洋經濟發展風口,海上鮮能否憑借銷售在資本市場破浪前行?
撰稿 | 多客??來源 | 貝多財經
近日,寧波海上鮮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上鮮”)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國泰君安國際、東興證券(香港)為其聯席保薦人。貝多財經獲悉,該公司自2022年5月起便開始籌備赴港上市,但時隔兩年才向港股遞表。
這家成立于2015年的海洋經濟服務商,成長十分迅速。細察海上鮮的業務結構后不難發現,雖然自稱基于“北斗+互聯網+漁業”的一站式數字漁業服務平臺,但支撐起發展的底層邏輯,是依靠互聯網進行海洋產品的銷售。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預計,在國民經濟穩增長背景下,海洋經濟繼續呈現穩中向好態勢,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將繼續擴大,2024年海洋經濟對沿海地區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將持續增強。
身處海洋經濟發展風口,海上鮮能否憑借銷售在資本市場破浪前行?
一、立足新興市場,賦能海洋經濟數字化
據招股書介紹,海上鮮是一家海洋經濟數字化綜合服務企業,總部位于浙江寧波,業務核心為寧波市環帶地區及寧波市的寧波-舟山港,并逐漸輻射至寧波象山港和奉化港、廣西防城港、福建福州港等中國主要沿海城市在內的多個地區。
所謂海洋經濟,指的是海洋產業所進行一切經濟活動的總和,一般涵蓋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間接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產業活動。海洋產業活動,主要包括海洋漁業、海洋運輸、海洋航運、海鹽開采與加工等。
近年來,隨著海洋相關電子商務服務崛起及海上衛星通信等技術進一步發展,海洋經濟經歷重大變革。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發布多項利好政策和指導規劃,開發海洋油氣、海洋數字化等新興產業。
2022年,中國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已達9.5萬億元,2018年至2022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3.2%。受三級海洋產業的預期快速增長所推動,中國海洋經濟生產總值預計自2022年起以6.0%的復合年增長率,增至2027年的12.6萬億元。
海上鮮進入海洋經濟賽道的契機,是在漁船上安裝海上Wi-Fi通信設備,使漁船在海上作業期間能夠獲取外界信息。隨后,海上鮮將數字化業務拓寬到更廣闊的領域,開發出HSX APP,促進海鮮、燃油及油品在線訂購,以及漁業經營者融資。
目前,海上鮮的主營業務包括海鮮交易業務、燃油及油品交易業務、供應鏈管理服務,以及海上通信及IT解決方案等,已構建海洋數字化服務生態系統,實現海洋資源的整合及配置優化,提高海洋產業效率。
CIC(灼識咨詢)報告顯示,海上鮮的業務核心之一寧波-舟山港已于2022年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四大加注港,舟山也是中國最大的漁港,豐富的漁業資源和船用燃油需求為海上鮮的海鮮、燃油及油品銷售業務提供了有利行業環境。
根據同一資料來源,作為海洋數字化服務提供商,2022年海上鮮在中國的海鮮銷售業務收入所占市場份額為0.2%,在中國的燃油及油品銷售業務在船用燃油市場所占市場份額為0.3%。
二、業績難稱穩定,海洋銷售業務占大頭
按照常理,豐富的業務結構能夠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助推企業經營效益的攀升,但海上鮮近年來的業績卻算不上優秀。2021年至2023年,該公司的營收分別為11.98億元、14.27億元和9.14億元,2023年出現明顯回落,降幅為35.98%。
將收入類目進行劃分可知,海鮮銷售業務、燃油及油品銷售業務是海上鮮的主要收入來源,二者合計占該公司總收入的98.5%、96.9%和95.7%。但這兩項業務均在2023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
其中,海鮮銷售業務的收入由2022年的8.87億元下滑14.51%至2023年的7.58億元,主要是由于2022年封鎖措施放開下的銷售熱潮已經過去,消費規模恢復到COVID-19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海鮮需求減少導致海鮮銷售交易數量減少。
相比之下,燃油及油品銷售業務的降幅則更為顯著,2023年1.17億元的收入規模僅是2022年4.96億元規模的不到三分之一。海上鮮解釋稱,這是因為其自2023年四季度起內貿油品銷售減少。
據海上鮮介紹,其2023年以前的燃油及油品銷售業務僅專注內貿油品,通過HSX APP或線下接收客戶的采購訂單或加油訂單。但自2024年四季度起,該公司開始從事進口保稅油品業務,采用代理業務模式與石油公司進行合作。
不同的收入確認方式,使得海上鮮對應業務整體收入有所下降。不過,代理模式下該公司無需承擔任何存貨成本,進口保稅油品業務的盈利空間較大,因此其燃油及油品銷售業務的毛利率由2022年的4.8%大幅增至2023年的20.3%。
但需要指出的是,海上鮮并不參與前期生產、捕撈流程。受制于維持銷售業務所需的大額采購成本,該公司的整體毛利水平仍處于低位,毛利分別為6598.2萬元、7454.6萬元和7180.4萬元,毛利率分別為5.5%、5.2%和7.9%。
報告期內,海上鮮的凈利潤分別為4534.2萬元、3412.3萬元和3580.3萬元,純利率分別為3.8%、2.4%和3.9%。該公司在招股書中提示稱,未來海鮮、燃油及油品價格的上漲,都可能對該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三、資金存在缺口,庫存管理仍是隱憂
隨著數字經濟浪潮的深化,海洋經濟數字化服務的業態潛力也被越來越多的投資方看見。風口掘金的海上鮮成立不到十年,便獲得了6輪融資,融資總額累計4.04億元人民幣,投資方涵蓋北斗星通、硅谷火炬基金、順為資本等。
其中,單筆交易額最大的C+輪融資由殼牌資本發起,后者向海上鮮注資1.51億元。殼牌資本中國負責人任琪曾表示,海上鮮目前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漁船市場服務商之一,該公司對海上鮮提供給海洋產業的便捷和數字化的服務十分看好。
不僅如此,在海洋經濟多重利好政策下,海上鮮每年都會獲得數以百萬計的政府補貼。該公司2021年至2023年分別獲得政府補貼914.3萬元、522.7萬元和486.9萬元,大多用于研發、行政等經營開支。
然而,由于自身盈利能力有限,海上鮮原本豐厚的家底近年來有些捉襟見肘。該公司經營活動的現金凈額由2021年的6007.0萬元驟降至2022年的-1510.2萬元,2023年更是降至-2226.9萬元。
此外,海上鮮將海鮮、燃油及油品等產品的存貨存儲于第三方倉庫或油庫中,存貨損壞或變質、供應商供應延遲或中斷、不斷變化的消費趨勢和客戶偏好以及動蕩的經濟環境,都將為其帶來存貨風險。
海上鮮的存貨由2021年的7696.1萬元一路上升至2023年的1.07億元,存貨平均周轉天數也由18天上升至2023年的42天。2023年年末,該公司已采購但尚未交付的內貿油品于財務報表中錄得存貨結余,導致年內的平均存貨結余增加。
海上鮮補充稱,截止2024年4月末,該公司上年末存貨結余中的約8590萬元將進行出售,占年末總存貨的80.3%。但根據既定的銷售模式,海上鮮仍會在新的一年中補充存貨應對用戶需求,仍將長期面臨庫存壓力。
在本次沖刺上市前的股權架構中,“80后”創始人葉寧直接持有海上鮮18.39%的股份,通過寧波信息、寧波管理持股5.09%和4.67%,共計持有海上鮮28.15%的股份,并任海上鮮董事會主席(即董事長)兼總裁。
同時,徐立華直接持有海上鮮6.86%的股份,汪海明直接持股4.04%,兩人通過寧波海禾間接持股8.65%。由于葉寧、徐立華和汪海明簽訂了一致行動協議,故上述三人合計持有海上鮮47.71%的股份。
此外,武漢卓爾持股18.21%,杭州順贏持股10.66%,寧波農商持股4.90%,廈門硅谷、北京元德分別持股2.81%,成都沛坤持股2.67%,江蘇大河、殼牌資本分別持股1.78%,成都創新、華夏天地分別持股1.31%。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