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40家IPO終止!“券商一哥”中信證券怎么了?
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
作者/劉俊群?編輯/劉欽文?來源/野馬財經
2024年,“中國最大券商”中信證券(600030.SH)的日子,也沒有原先“滋潤”。
7月2日,三家由中信證券保薦的公司——安徽馬鞍山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晶亦精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沃太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IPO項目審核狀態均顯示為“終止”。
事實上,自2024年年初以來,據wind數據顯示,中信證券擔任保薦機構的IPO項目終止數量已高達40家,撤否率達40%。
這些IPO終止項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看來,IPO項目終止的原因應該包括監管環境趨嚴、公司內部合規管理不足、以及市場環境變化等多重因素。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也提到,這和新監管條例的出臺,資本市場的監管趨嚴有關。
監管風暴來襲,中信證券也是接連"吃"多封警示函。2024年1月,因恒逸石化可轉債項目業績變臉,被出具警示函,兩名保代被約談;4月,保薦項目方大智源IPO違規導致深交所發出監管函;到了5月,因對泉為科技IPO督導中,存在核查不充分等違規行為,廣東證監局對中信證券發出警示函。
同時,中信證券內部也感受到了壓力。據“和訊網”報道,中信證券近期對總部投行股權業務人員進行大規模調崗。此次調崗涉及100余位員工,旨在緩解IPO降速后帶來的人員壓力。那么,“券商一哥”中信證券能否順利通過這場監管的“大考”呢?
一天內IPO項目“三連終止”
在資本市場的舞臺上,保薦機構是IPO企業順利登場的引路人,主要幫助擬上市公司進行全面盡職調查、輔導規范、估值定價、撰寫《招股書》、市場推廣等。這次由中信證券保薦的三家公司的IPO項目同一天終止,每家公司在業績和內控方面都曾受到監管的關注。
其中,安徽馬鞍山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馬鞍山農商行”)在IPO路上排隊了7年之久。自2017年4月啟動上市程序,馬鞍山農商行一直在推進A股主板上市計劃,包括在2018年4月首次提交《招股書》以及2019年9月進入預披露更新階段。
2023年隨著A股市場全面注冊制的實施,同年3月3日,馬鞍山農商行重新向深交所遞交了申報材料,但深交所受理一年多后,其IPO進程仍停留在材料更新階段,未進入審核問詢。直至2024年7月2日,公司IPO狀態顯示為“終止”。
來源:罐頭圖庫
在業績方面,《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2年,馬鞍山農商行營業收入、凈利潤持續雙增,營業收入從13.99億元增長至17.39億元,凈利潤從4.02億元增長至7.29億元。
但2023年,馬鞍山農商行遭遇營收和凈利潤雙降,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下降了5.62%和6.1%。盡管2024年一季度營業收入實現了10.89%的同比增長,但凈利潤卻下降了12.5%,降幅進一步擴大。
除業績突然“變臉”外,馬鞍山農商行還面臨著監管關注,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該行累計被處罰24次,涉及違規展業和數據造假等問題。
來源:罐頭圖庫
而北京晶亦精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亦精微”),這家專注于半導體設備的公司,其IPO之路同樣坎坷。2020年至2022年(下稱“報告期內”),公司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占其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00%、99.23%和88.21%。
盡管公司在報告期內業績實現了顯著增長,營收從9984萬元增長到5.06億元,凈利潤也從虧損1560萬元轉為盈利1.27億元,但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的扣非凈利潤增速已經放緩至3.75%。上交所對晶亦精微的首輪問詢主要關注其客戶集中度和依賴性問題,而第二輪問詢則更加深入,涉及到產品技術、市場匹配度、競爭力以及公司獨立性等核心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證券作為晶亦精微的保薦機構,其全資子公司在2022年6月入股晶亦精微,持股1.82%。這一舉動發生在中信證券2023年1月開展盡職調查之前,這也引發了監管層對合規性的關注。
一位業內投行人士指出,保薦人作為中介機構,本應客觀公正地評估和推薦公司上市。若其持有公司股份,可能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影響其獨立性和公正性。
來源:罐頭圖庫
與此同時,沃太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IPO也被終止,這家儲能系統提供商自2022年12月30日申請科創板IPO以來,在一年半的時間里,經歷了一輪問詢,上交所對其科創屬性、產品競爭力、貿易商模式、IT系統審計、產品質保期及售后服務等方面也給予了關注。
該投行人士進一步表示,上述三家公司在同一天終止IPO的背后,是因為這些公司及其保薦人主動撤回了發行上市申請。盡管監管層對這些公司的客戶集中度、業績增長、技術競爭力、市場匹配度、獨立性以及保薦人的合規性等方面給予了關注,但這些因素并未直接導致IPO的終止。終止審核的主要原因還是公司和保薦人基于自身的考慮和戰略決策,選擇了撤回申請。
年內已有40家IPO終止
首發項目仍排名第一
事實上,中信證券雖然在一天內遭遇了三個IPO項目的終止,但這并未動搖其在股權融資領域“領頭羊”的地位。
wind數據顯示,中信證券在保薦機構排名、申報項目數量和市場份額上均穩居榜首。2023年7月3日至今的一年時間內,股權融資方面,中信證券總募集資金為726.14億元,排行第一。在承銷金額排名中,中信證券首發項目排名第一,市場份額12.48%。
然而,高市場份額的背后,中信證券的IPO撤否率和終止數量同樣"名列前茅"。2024年以來,已有40個由中信證券保薦的IPO項目宣告終止,公司撤否率高達40%。
這40家企業中,包括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行業。
來源:wind 截圖
實際上,除了在IPO階段發現問題并攔截外,中信證券保薦成功上市的公司,市場表現也值得玩味。2023年,中信證券保薦的30家公司,截至目前,其中已經有21家跌破了發行價,破發率為70%。
除此之外,中信證券投行部門因執業質量問題已收到多張罰單,其中保薦的項目不乏出現“業績變臉”、被爆“財務造假”等問題。
先是債權融資項目出現瑕疵,2024年1月,證監會指出,經查,發現中信證券保薦的恒逸石化可轉債項目,該可轉債項目在發行上市當年即虧損、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
對此,中國證監會在1月12日對中信證券發出了警示函,并采取了行政監督管理措施。同時,兩名保薦代表人毛宗玄、朱瑋也受到了監管談話的行政監督管理措施。
再是3月22日,深交所公告稱,由于中信證券及其保薦的聯綱光電在回復問詢函時內容不夠清晰,且未能充分說明所涉問題,決定對中信證券啟動現場督導。
最近,中信證券又因涉及科創板上市公司慧辰股份的虛假陳述案而受到關注。慧辰股份、中信證券以及審計機構普華永道一同被投資者告上法庭。
此前,證監會查明,慧辰股份在2020年7月13日披露的《招股書》以及上市后的2020年至2022年年度報告中存在虛假記載,其中2020年虛增利潤高達6096.16萬元。
來源:罐頭圖庫
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中信證券近30家IPO項目終止或有兩大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監管政策和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致使今年IPO降溫明顯。另外一方面或與其過往項目屢陷業績變臉、財務造假漩渦等因素有關。
張毅更是直接指出,在業績和收入的驅動下,一些券商在監管職責上打了折扣,甚至出現了放任自流的現象。證監會的一系列處罰案例,已經暴露出了券商在監管履職上的短板。但張毅同時認為,監管的收緊實則是資本市場的一劑良藥,它能夠直擊上市公司發行人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恰恰與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息息相關。
如何做好“看門人”?
“高撤否率對券商的業務發展或將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券商的市場信譽受到不良影響,從而使其業務發展受到沖擊,進而影響到業績穩定大局。”宋清輝表示。
據中信證券的2023年業績財報顯示,2023年公司營收、凈利潤雙降。其中,營收600.47億元,同比下滑7.77%;歸母凈利潤為196.86億元,同比下滑7.65%。
盡管如此,公司的總資產規模卻逆勢增長,達到了1.45萬億元,同比增長11.06%。在利潤分配上,中信證券表現出了對股東的慷慨,每10股派發4.75元的現金分紅,總計70.39億元,占到了2023年可分配利潤的36.67%,相較于2022年還提升了1.79個百分點。
來源:罐頭圖庫
分業務板塊來看,中信證券經紀、資產管理和證券承銷業務的收入均有所下降,分別為152.01億元、108.46億元和62.46億元,同比下滑了7.81%、10.99%、26.61%。
投行業務的凈收入更是同比大幅下滑了27.28%,其中IPO項目的主承銷規模下降了66.61%,市場份額也從2022年的25.53%縮水至14.03%。
不過,2024年一季度,中信證券實現營收137.55億元,同比下降10.38%;歸母凈利潤49.59億元,同比下降8.47%,公司是唯一一家營收規模跨過百億元的券商。
同期,中信證券終止項目占比達13%以上,投行業務凈收入8.69億,同比下滑56.11%。不難發現撤單IPO項目對其業務的影響是肉眼可見的。
來源:罐頭圖庫
自證監會主席吳清上任以來,發布多項政策文件,對券商的投行業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了中介機構“看門人”的責任。新“國九條”政策的出臺,更是將上市前的“清倉式”分紅等行為納入負面清單,從嚴監管分拆上市等。
對此,宋清輝進一步表示,自從收緊IPO以來,券商投行業務的確受到較大影響,項目減少、收入下滑已成為行業趨勢。如何有效應對,已成為券商必須面對的挑戰。
北京丹華盛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合規專家丁繼華同樣強調,在嚴格監管的背景下,證券行業需要回歸初心,認識到中介機構的價值在于扮演好關鍵的看門人角色。通過提供誠信合規的專業服務,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建立起完善的合規管理體系,預防合規風險,減少執法處罰,是證券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2024年,中信證券遭遇了重重挑戰,其保薦的IPO項目多次終止,監管處罰接踵而至。在資本市場的復雜多變中,作為行業領頭羊的中信證券,如何調整航向,穩固其在波濤洶涌中的領導地位?
你認為“看門人”應如何落實自身責任?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