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技術員下海創業,IPO前信披造假被罰
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雖然有點夸張,但玩相機的都知道,真正燒錢的是鏡頭。
文|瑞財經 作者|程孟瑤
佳能、尼康這樣的原廠品牌鏡頭價格貴,適馬、騰龍等以原廠小一半的價格就獲取近似原廠光學性能的副廠鏡頭成為最佳“平替”。
今年6月,鏡頭廠商廣東思銳光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思銳光學)向北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專業的攝影攝像工作者以及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攝影愛好者,以他們強大的“財力”撐起一個IPO。
近期,北交所向思銳光學及其保薦機構東吳證券發去了問詢函,思銳光學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主要產品市場空間及成長性;生產經營合規性;外銷收入增長的真實性;多種銷售模式下收入真實性被重點問詢。
本次IPO,思銳光學擬募資2.72億元,遞表前,公司進行了兩次現金分紅,2023年5月派發現金股利1606.67萬元,2024年4月派發現金股利545.656萬元。
wind數據顯示,自2023年“827新政”以來,截至今年7月29日,東吳證券保薦的23家IPO企業中,共有4家成功掛牌,累計募資14.04億元。
分板塊和行業來看,北交所2家:卓兆點膠(873726.BJ)、無錫鼎邦(872931.BJ);滬、深各1家:索寶蛋白(603231.SH)、華陽智能(301502.SZ)。分屬工業機械、能源設備、食品、電工電網行業。同期,有11家IPO企業主動撤單,首發撤單率接近50%。
實控人技術員出身
對外投資129家企業
思銳光學是一家由李杰絕對控股,專門從事精密攝影器材及光學元器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其前身高鴻精密成立于2006年。
成立之初,高鴻精密由李杰、李奇、李驥分別持股80%、10%、10%,其中,李杰和李奇為兄弟。隨著股權演變,三人的持股也不斷發生變化。
遞表時,李杰直接持股75.64%,通過員工持股平臺財盛投資控制4.58%的股份,合計控制80.22%的股份,為控股股東;同時,李杰任董事長、總經理,為實控人;李奇直接持股4.12%,2023年11月卸任董事,目前擔任國內客服經理;招股書中并未出現李驥的名字,天眼查顯示,李驥在2016年8月退出,退出時持股比例5%。
在創立高鴻精密之前,李杰在2001年3月創辦中山市南區高鴻金屬制品廠(簡稱:高鴻金屬),并于2001年3月至2008年12月期間擔任總經理,隨后退出。換言之,高鴻精密實際上是李杰在擔任高鴻金屬總經理時創立,思銳光學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01年。目前,高鴻金屬由一名叫劉志軍的自然人全資持有。
而在創業之前,李杰手捧國有企業洪源機械廠任技術員的鐵飯碗。值得一提的是,三一重工創始人梁穩根,大學畢業后也是被分配到洪源機械廠做技術員,中專學歷的李杰,工作起點還是比較高的。
1997年下海浪潮下,26歲的李杰放棄鐵飯碗南下,在廣東香山衡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做了2年技術員之后,跳槽到中山市富甲制品有限公司任技術部長,這一次上了22個月的班之后,李杰離職創立了高鴻金屬。
從履歷看,李杰的創業史非常簡單,放棄鐵飯碗,南下技術創業并取得了成功。但交易所重點關注了李杰的身份。
北交所指出,李杰對外投資企業合計129家,所任職企業多達100家,因此對公司治理及內控規范性提出詢問。
要求說明實際控制人對外投資及任職公司的主要情況,與發行人、實際控制人、董監高的關聯關系及資金往來情況;實際控制人任職及投資上述公司的原因及合理性,結合實際控制人資產情況說明是否存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天眼查統計顯示,包括思銳光學在內,李杰目前任職或曾經任職的關聯企業多達105家,其中存續/在業企業75家,注銷22家,吊銷8家。涉及農業、服裝制造、房地產、批發零售等行業,從企業分布地區,所屬行業推斷,這個李杰更像是同名同姓之人。企查查數據則顯示,李杰關聯企業為10家,似乎更為合理。但真實情況需等待思銳光學的回復。
財務負責人定增入股
違規使用募集資金受處罰
從目前的信息推斷,實控人李杰對外投資100多家企業的情況難辨真假,但思銳光學的公司治理及內控規范性確實存在其他問題,交易所也要求其補充披露報告期是否還存在其他違規情形,是否構成重大違法違規。
2022年11月28日,思銳光學實現新三板掛牌,期間因募集資金使用不規范、未落實內幕信息知情人登記管理制度,2022年年報有關數據信息披露不真實不準確等問題,思銳光學、董事長李杰、董事會秘書林炳坤,分別在2023年11月24日、2024年3月7日被證監會廣東局、全國股轉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
掛牌期間,思銳光學還發生國兩次關聯方投資入股情況。2021年12月,林炳坤之兄實際控制的加成創投以現金3200萬元出資認購思銳光學355.56萬元的新增股本,每股價格為8.9999元。
2023年5月,思銳光學向沈潔、廖湘斌、高維投資成功推行一次定增,以10元/股的價格,發行101萬股普通股,募集資金1010萬元。其中沈潔作為公司董事、財務負責人,認購30萬股,認購金額300萬元,這也是2021年-2023年(簡稱:報告期)思銳光學唯一一次發行融資。
而在使用2023年募集資金過程中,思銳光學將300萬元募集資金轉出至子公司亞中科技,同日亞中科技將221.72萬元轉入思銳光學,用于歸還銀行借款,與所披露用途不符。同時涉及關聯方入股以及資金使用不規范,暴露出思銳光學的內控管理薄弱。
此外,思銳光學現任獨立董事丁潔,曾于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任公司財務總監;2023年11月至今,任公司獨立董事,北交所也要求其說明丁潔的任職經歷、離任公司財務總監的原因,是否持有發行人股份,是否存在影響其獨立性及獨立履職的情形。
營利增速不匹配
產品市占率被監管質疑
思銳光學是一家專業從事可互換光學鏡頭、腳架云臺等攝影攝像器材和精密光學元器件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以“SIRUI”品牌向全球客戶和消費者提供可互換光學鏡頭、腳架、云臺、攝影燈、防潮柜等攝影攝像器材和向客戶提供精密光學元器件產品。
2021年-2023年,思銳光學營業收入分別為1.89億元、1.83億元、2.62億元,2022年出現小幅下滑,2023年同比增長42.9%;同期凈利潤分別為1904.50萬元、2058.60萬元、3175.39萬元,保持穩定增長;扣非凈利潤1529.35萬元、1804.23萬元、3103.07萬元,2023年同比大幅增長72.00%,超出同期營收增速30個百分點。
思銳光學的產品分為攝影攝像器材和精密光學元器件兩大類,報告期內,攝影攝像器材產品的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在96%以上,是主要收入來源。
根據產品功能和用途,其攝影攝像器材產品又分為了光學類攝影攝像器材和非光學類攝影攝像器材兩大類。
其中非光學類攝影攝像器腳架云臺是思銳光學傳統產品,也是基礎業務,報告期內產生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比分別為 60.77%、53.12%、44.16%,逐年下滑。
與之對應,光學類攝影攝像器材可互換光學鏡頭占比逐年上升,對占主營業務貢獻從29.19%增長至38.00%,與腳架云臺產品的差距越來越小,如果繼續增長,思銳光學主營業務將因此發生變化。
業績顯著增長同時,引發交易所對光學類產品核心技術來源及競爭優勢的關注,要求其說明可互換光學鏡頭的技術來源,競爭優勢的具體體現。
2015年思銳光學開始涉足成像光學領域,組建光學設計研發團隊,研發攝影攝像光學類產品,為避免與索尼、佳能、德蔡司等攝影鏡頭領域巨頭企業的直接競爭,思銳光學選擇了切入價格昂貴的電影鏡頭領域,走消費級電影鏡頭的線路,以價格優勢與庫克、阿特拉斯競爭市場。2020年-2023年,思銳光學電影鏡頭年銷量由1.21萬個增加至2.54萬個。
不過思銳光學并未完全放棄市場規模更大的攝影鏡頭市場。2023年11月其推出的Sniper狙擊手系列APS-C自動對焦攝影鏡頭,剛上市就賣出了0.63萬個。
其光學設計研發團隊主要由佳能、松下、三星等光學企業工作多年的日本光學工程師組建,報告期內,加大了研發人才的引進力度,研發人員數量逐年增加,研發人員的薪酬保持逐年增長;公司新產品開發的數量逐年增加,因此相應的研發項目領用的直接材料的金額也保持逐年增長。
報告期各期,思銳光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743.49萬元、2076.87萬元、 2642.67萬元、?對應費用率9.24%、11.34%、10.09%。其中約9成為研發人員的職工薪酬和直接材料投入。2023年其766名員工中,研發人員為95人,占比為12.40%。
目前其可互換光學鏡頭產品已涵蓋變寬電影鏡頭、電影鏡頭、自動對焦攝影鏡頭,一共6大系列30款產品,終端用戶覆蓋攝影攝像愛好者、專業團隊、攝影工作室、影視級片場導演用戶等。以2023年電影鏡頭的市場規模約為23.36億元,攝影鏡頭市場規模約為210.27億元計算;思銳光學電影鏡頭市場占有率為3.81%,攝影鏡頭的市場占有率為0.04%。
業績主要來自腳架云臺和互換光學鏡頭產品,交易所同樣關注了其主要產品市場空間及成長性。要求其補充披露上述市場占有率的測算方式、依據和數據來源;腳架云臺業績穩固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電影鏡頭未來市場需求的穩定性;攝影鏡頭領域是否具備相應技術儲備及成本控制能力。
超七成收入來自境外
監管要求核查經銷收入真實性
思銳光學的產品以外銷為主,主要銷往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地區。2018 年和2023 年,思銳光學先后成立美國思銳、德國思銳、日本思銳三家銷售型子公司拓展海外市場。報告期各期,其來自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1.43億元、1.40億元、1.97億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76.24%、77.10%、76.27%,占比較高,增長也比較快,2023年收入增加5630.64萬元,同比增長40.14%。
外銷收入占比較高,思銳光學被要求說明外銷收入的真實性及合規性,同時被質疑的還有多種銷售模式下收入真實性。
思銳光學的銷售模式分為線上銷售和線下銷售兩種,業績貢獻方面兩種模式相對穩定,線下模式占比更大。在擴展銷售渠道,提升營業收入的同時,其銷售費用大幅上漲,報告期內分別為2131.56萬元、2722.35萬元、4422.20萬元,銷售費用率分別為11.30%、14.86%、16.89%,均逐年上升。
其線上銷售平臺實現了亞馬遜、京東、天貓等國內外主流電商平臺的覆蓋,同時還建立了自有獨立站點、通過Indiegogo等眾籌平臺拓展產品線上銷售渠道。各期,線上銷售占比分別為43.26%、44.01%、44.00%,主要以B2C業務為主。
線下則是以經銷模式為主,在國外市場,思銳光學設有美國和德國立子公司,采用一般經銷商模式;在沒有設立子公司的歐洲其他國家以及亞太地區,采用獨家經銷商的模式。
2021年-2023年,思銳光學來自一般經銷商模式和獨家經銷商的模式的收入累計分別為1.04億元、9135.15萬元、1.18億元。北交所要求保薦機構對思銳光學經銷模式及經銷收入進行核查。
不過報告期內直銷模式業務收入占比提升較快,思銳光學解釋,主要是因為與影石創新、怡趣科技、深圳市鐳神智能系統有限公司、北京摩爾芯光科技有限公司等客戶合作情況較好。
報告期各期,思銳光學向影石創新銷售與其運動相機配套的自拍桿等非光學攝影攝像器材產品,分別為276.32萬元、760.74萬元、2012.81萬元,2023年成為其第一大客戶,銷售占比為7.69%。來自單一客戶收入快速增長,合理性和可持續性有待檢驗。
報告期各期,思銳光學向前五大客戶的合計銷售金額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8.91%、26.50%、27.47%,客戶較為分散。
思銳光學坦言,未來若公司產品銷售不順利導致銷售回款不及預期或未能及時籌措資金償還銀行借款,將面臨短期償債風險。
報告期各期末,其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6859.85萬元、1.06億元、1.43億元,占流動資產比例分別為69.42%、73.40%、68.87%,占比較大;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211.55萬元、-831.45萬元、2455.79萬元,2022年存貨金額增加導致2022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為-831.45萬元。
期內,借款金額持續增加,各期末長短期借款余額(含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合計分別為4524.64 萬元、1.22億元、1.64億元,其中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余額合計分別為1587.13 萬元、3791.20 萬元、6,148.37萬元,持續增長。
同期,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3.46%、53.44%、60.14%,明顯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值,且逐年攀升。作為參考,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值分別為28.95%、29.80%、24.01%。
附:思銳光學上市發行中介機構清單
保薦人:東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主承銷商:東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律師事務所:北京市君澤君(深圳)律師事務所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