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7.5萬億股份行辟謠了!但業績翻身恐太難
十年時間,優等生成為落后生。
來源|柒財經 作者|硬糖
日前,“民生銀行北京分行全面降薪,最高幅度達50%”的傳聞在金融行業引起廣泛熱議。
不過,9月23日,民生銀行回應稱,“關于北京分行降薪的傳聞嚴重不實,目前該行經營穩中向好,員工整體薪酬保持穩定”。
雖已辟謠,但民生銀行去年全年員工平均薪酬為50.9萬元,確實較上年減少了0.46萬元,且今年上半年,按照估算,民生銀行員工人均月薪也同比下滑約7%。
普遍降薪背后,業績連年不佳
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以及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下,被稱為“鐵飯碗”的銀行業,降薪、裁員已不罕見。
整體而言,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銀行員工的薪酬,較去年上半年平均下降5321元,平均月薪也同比下滑887元。
除薪資減少外,據Wind數據,42家銀行的員工總數超256萬人,相比年初減少約3.8萬人。而2023年上半年,上述兩項數據整體均呈增長態勢。
而且柒財經注意到,42家銀行的薪酬總額早就已經有下降趨勢。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2023年上半年、2024年上半年上市銀行薪酬總額增速分別為6.3%、6.4%及-0.2%。
此次辟謠大幅降薪的民生銀行,今年上半年,員工人均月薪為3.33萬元,同比降幅約7%,2023年全年,這一數據同比減少0.9%至50.89萬元。
銀行業員工薪酬出現下滑,本質上還是業績不佳。今年上半年,民生銀行實現營收655.89億元,同比減少6.12%;對應的歸母凈利潤為224.74億元,同比減少5.48%。資產總額7.55萬億元,降幅1.62%。
如果拉長時間線看,自2020年開始,民生銀行這幾年的日子確實不好過。
營收方面,2020年,民生銀行的營收達近年來最高峰1849.51億元,但2021年-2023年連年下降,分別實現營收1688.04億元、1424.76億元和1408.17億元。
利潤方面,在2020年,民生銀行歸母凈利潤從2019年的538.19億元,跌至343.09億元。此后,其歸母凈利潤一直在350億元上下徘徊。2021年-2023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43.81億元、352.69億元和358.23億元。
不過,有意思的是,民生銀行的員工平均薪酬減少的同時,其“高管”的工資卻“居高不下”。
去年全年,民生銀行董監高薪酬總額為4681.7萬元,居銀行業之首。其中,民生銀行董事長高迎欣的個人年薪為373.52萬元,位列A股上市銀行之首。
息差持續收窄,對公房貸不良率攀升
曾幾何時,作為我國第一家民營企業發起設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在一眾民營企業大佬的加持下,民生銀行是國內市場中最具活力的商業銀行之一。
成立4年后,民生銀行就登陸上交所,2009年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橫跨“A+H”兩地上市的股份銀行。而且憑借在小微領域的服務成果,民生銀行還一度被外界冠稱“小微之王”。
2011年,時任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曾稱,“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彼時,民生銀行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50.39%、58.81%;不良貸款率僅為0.63%,撥備覆蓋率則高達357.29%;分紅85億元,是上一年的三倍,確實“賺錢賺到不好意思”。
也正是這樣的高分考卷,2013年2月,民生銀行甚至以A股3245億元的總市值,超越當時招商銀行3187億元的總市值,坐上股份行市值的頭把交椅。
然而,當初“凡爾賽”的洪崎應該不會料到,十年之后,民生銀行的業績會落得這樣的疲軟之態。
為何下滑如此嚴重?先從影響業績的主要指標凈息差看。
今年上半年,民生銀行的凈息差為1.38%,同比減少0.1個百分點,在9家同類型股份制上市銀行中排名最后,比倒數第二名浦發銀行的1.48%少0.1個百分點,在42家上市銀行中也排在倒數第五位。
表現在收入上,其上半年利息凈收同比減少5.36%至485.82億元。
非利息凈收入方面,民生銀行表示,受代理財富收入費率下降影響,代理收入同比下降,同時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實現非利息凈收入185.45億元,同比減少16.60億元,降幅8.22%。
這正好與銀行業非息收入的整體表現相左。2024年上半年,A股上市銀行合計實現非利息收入8154億元,較去年上半年增加162億元,同比增長2.03%。這雖然股份制銀行整體不如農商行和城商行增勢明顯,但仍同比增長2.54%。顯然,民生銀行拖了后腿。
資產質量上,截至2021年-2023年末,民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持續下滑,從1.82%降至1.48%,并進一步減少今年上半年末的1.47%。
不過,其對公房地產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呈現雙升態勢。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民生銀行對公房地產業不良貸款余額180.0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69億元;不良貸款率5.29%,比上年末上升0.37個百分點。
拉長時間線看,該行房地產不良貸款近年來逐年攀升。財報顯示,2021年至2023年分別為95.74億元、155.45億元、170.38億元。對應房地不良率從2021年的2.66%,上升至2022年的4.28%,2023年末又進上升0.64個百分點至4.92%。
柒財經還注意到,民生銀行另一個沉重的包袱是逾期貸款。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民生銀行逾期貸款總額為962.8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83.79億元,在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中占比為2.18%,比上年末上升0.18個百分點。而2022年至2023年,民生銀行逾期貸款分別為823.61億元、879.04億元,在不斷攀升。
內控不善,又受大股東拖累
業績雖然平平,但民生銀行收獲的罰單卻不少。
據柒財經不完全統計,2020年-2023年,民生銀行被罰金額分別達1.11億元、1.37億元、0.46億元和2.2億元,四年累計被罰超5億元。
今年以來,民生銀行累計被罰金額已超1000萬元。1月份,包括民生銀行鹽城分行、煙臺萊陽支行、贛州分行、中山分行、日照分行等在內的多家分支機構合計被罰400萬元;
4月19日,因貸款三查不到位,民生銀行武漢分行收到150萬元罰單;最近一次收到罰單是8月2日,因信貸檔案管理不到位,民生銀行龍巖分行被罰30萬元。
罰單拿到“手軟”的民生銀行,甚至被稱為“罰單之王”。這也恰恰折射出其內部員工管理、信貸業務等內控問題管理方面的不足。
另外,由于民生銀行是由民營企業出資設立,股權比較分散,導致內耗嚴重。自成立以來,民生銀行內部的各種明爭暗斗就沒停過。直到今天,這一局面仍然沒有徹底改變。
而在沒有絕對大股東控股的情況下,民營股東們爭相進行關聯交易,把民生銀行當成了“提款機”。它們當中有的又因為經營不善暴雷等情況,讓民生銀行背負了巨額的不良資產。
就在9月18日,泛海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收到北京金融法院送達的《民事判決書》。根據判決書內容,泛海控股被要求在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償還民生銀行借款本金及相應利息、罰息合計超3億元。
早在去年年初,民生銀行北京分行就以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為由,起訴泛海系企業及盧志強償還貸款本金達70億元。
今年以來,民生銀行又兩次對泛海集團提起訴訟,要求其償還貸款本金及利息。目前,泛海集團持有的民生銀行4.12%股權顯示被凍結、質押等。而截至2023年末,民生銀行與泛海集團貸款余額為187.26億元。
除泛海控股外,持有民生銀行2.92%股權的東方集團也出現風險。今年6月26日,東方集團公布其債務危機。截至2023年,東方集團負債總額達490.28億元,其中銀行貸款總額234.07億元。
據民生銀行副行長黃紅日稱,東方集團在該行貸款余額為98.89億元。另據媒體最新報道,民生銀行相關貸款已降至70億元。
公開資料還顯示,除上述兩家股東外,深圳立業(持股4.49%)、同方國信(持股4.31%)、上海健特生命(持股3.15%)所持有的民生銀行部分股權均顯示被質押。
所以,在經營業績不斷下滑的同時,又遭大股東拖累,民生銀行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
今年3月,民生銀行發布公告,該行副董事長、執行董事、行長鄭萬春,及執行董事、副行長袁桂軍因到齡退休辭職。并聘任王曉永為行長,張俊潼、黃紅日為副行長。
但面對重重困難,新上任的團隊想要“翻身”,似乎并不容易。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