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視界沖刺港交所上市:持續虧損,縮減研發費用,持續能力待考
此次沖刺上市,五一視界的成色幾何?
撰稿 | 多客??來源 | 貝多財經
近日,北京五一視界數字孿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1WORLD,下稱“五一視界”)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和華泰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
貝多財經了解到,這已是五一視界第三次向資本市場發起沖擊。此前,該公司曾在2020年12月、2023年12月兩度在中國證監會北京監管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但最終均未能成功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五一視界是港交所推出18C章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規則后,第五家計劃沿用該標準遞交IPO申請的公司。此前,晶泰科技、黑芝麻智能都已成功登陸港股,越疆科技、希迪智駕也在推進上市進程。
此次沖刺上市,五一視界的成色幾何?
一、已進入地球克隆第四階段
據招股書介紹,成立于2015年的五一視界圍繞3D圖形、模擬仿真和人工智能進行了大量投資,目標是將實時3D功能的范圍擴展至更廣闊的應用領域中,建立一個與現實世界1:1的數字孿生場景,最終提升現實世界的效率、安全及質量。
憑借對數字孿生三大核心技術的跨領域應用,以及在三項技術上的工程、商業化能力,五一視界逐步建立了51WORLD數字孿生生態系統,包括數據底座層、核心技術層、軟件平臺層及行業應用層四個層面。
五一視界在招股書中表示,其一直將“地球克隆計劃”視為增長及創新的驅動力,并認為地球克隆可拆解為建筑、道路、植被、水域、地形五類要素,以及靜態世界、動態世界、半模擬世界、全模擬仿真世界、數字孿生世界五個階段。
為實現地球克隆計劃,五一視界相繼推出了51Aes(數字孿生平臺)、51Sim(合成數據與仿真平臺)和51Earth(數字地球平臺)三大業務平臺,并形成了“三級曲線”的技術迭代,以滿足不同階段的市場需求。
經過近十年的運營,五一視界建立了一定的客戶群,向橫跨19個國家及地區的超1000家企業客戶提供產品及解決方案,覆蓋城市、水利、能源、汽車、交通、機器人、娛樂、社交媒體等10多個領域。
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五一視界是數字孿生行業中首家提出并持續實施地球克隆計劃、唯一能夠提供一站式數字孿生解決方案的企業。為編制這一報告,五一視界向前者支付了51萬元的費用,得到了“行業第一”的說辭。
五一視界方面稱,其已進入地球克隆的第四階段,實現整個地球的實時生成及渲染技術,并成功將一天生成一個城市的克隆技術規模商業化。同時,目標是在2030年完成第五階段,用于解決真實世界中交通擁堵、安全預警等問題。
二、持續虧損,商業化路徑未成型
2021年至2023年,五一視界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26億元、1.70億元和2.56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約為42.6%;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為3321.5萬元,亦較2023年同期的2958.3萬元增長12.3%。
不過,五一視界現處于商業化初期階段,暫未走通盈利路徑。該公司2021年、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上半年(同“報告期”)的凈虧損分別為1.46億元、1.90億元、8707.7萬元和6506.7萬元,三年半累計虧損4.89億元。
按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五一視界報告期內的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1.14億元、1.32億元、6808.1萬元和6028.0萬元,雖然虧損幅度在逐步收窄,但持續的經營虧損無疑將增加其IPO的不確定性。
透過招股書可知,數字孿生平臺51Aes是五一視界收入的主要來源。報告期內,該項業務的收入分別為1.11億元、1.42億元、2.05億元和2601.4萬元,占該其總收入的比例在80%左右。
2022年,五一視界推出了數字地球平臺51Earth,該項業務的收入由當年的242.4萬元增長282.1%至2023年的926.3萬元;占比也自1.4%一路攀升,2024年上半年來到10.2%,對外釋放著良好的發展信號。
而五一視界于2017年孵化的合成數據與仿真平臺51Sim,成長性則相當有限,不僅收入規模至今未能突破1億元關口,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還同比下滑54.0%至380.4萬元,僅占其總收入的11.5%。
也就是說,五一視界雖然實現了多元化發展,但收入實際高度依賴51Aes業務。雖然其正通過推出51Earth.com和提供免費的51Earth Builder和51Earth Dev Kit吸引建造者與開發者,但想要實現真正的收入結構平衡尚需時日。
另需注意的是,五一視界的毛利分別為8216.3萬元、1.10億元、1.39億元和1659.8萬元,51Sim業務還曾在2024年上半年錄得36.6萬元的毛損;毛利率分別為65.2%、65.0%、54.2%和50.0%,呈明顯下滑趨勢。
五一視界在招股書中解釋稱,51Sim業務錄得毛損的主因是仿真解決方案相關的存貨撇減。該公司坦言,銷售成本的結構變化會對其毛利水平產生影響,其計劃在未來通過知識產權和技術積累控制開發成本。
三、依靠融資輸血維持運營
從研發成本控制的角度切入,五一視界2021年至2023年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08億元、1.34億元和1.03億元,其中2023年減少主要是由于團隊優化導致員工薪酬開支減少;2024年上半年的研發開支為2858.5萬元,同比縮減近半。
但對于一家處于技術落地關鍵期,亟進一步開拓51Sim、51Earth業務市場的企業來說,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本控制,顯然不能只依靠扎緊“錢袋子”。更何況,銷售開支與一般行政開支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報告期內,五一視界的銷售開支分別為5402.9萬元、5821.7萬元、5135.2萬元和2518.2萬元,一般行政開支的單年費用也超5000萬元。貝多財經發現,上述兩項指標2024年上半年的開支之和達到5135.4萬元,是研發開支的近一倍。
而截至報告期各期末,五一視界的經營活動所用現金凈額分別高達1.14億元、1.04億元、1.33億元和4998.9萬元,長期處于現金流出狀態。截至2024年6月末,該公司手中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2.72億元,不算充裕。
大量的研發、銷售成本開支,無疑會對財務健康程度造成更大的壓力;但若縮減研發支出規模,則有在日漸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被彎道超車的風險。這般進退維谷的尷尬局面,是未能實現自我造血的科技企業們共同的痛點。
長期面臨盈虧平衡困局的五一視界,唯有融資來維持日常運營。據招股書披露,該公司共完成了8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光速光合、云九資本、商湯科技、StarVC等。
其中,五一視界的最新一輪融資是于2024年6月完成的2億元Pre-IPO輪融資,由南寧煥新資本出資,將用于在城市數字基建與AI合成數據方向上的研發投入與市場擴張,對應五一視界的估值為44億元。
本次IPO前,五一視界的董事會主席(即董事長)、首席執行官(CEO)兼總經理李熠直接持有該公司12.5%的股份,并通過星際宏圖科技持股12.3%,合計持有五一視界24.7%的權益,為該公司的單一最大股東集團。
在港交所18C的上市規則下,光速光合和云九資本是五一視界的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光速光合通過LS 51World持股17.32%;云九資本通過Sky9 51World持股3.40%;商湯科技為其資深獨立投資者,持股2.30%。
本次上市,五一視界擬將募集所得資金凈額主要用于研發計劃,提供商業化能力等。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