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英美細胞治療市場,藥明康德割肉“渡劫”
對藥明康德來說,此次交易意味著什么?剝離美、英細胞治療市場業務后,藥明康德能否輕裝上陣?
CXO(醫藥外包服務)龍頭藥明康德又有新動作。
2024年12月24日,藥明康德發布公告,宣布將旗下WuXi ATU(藥明生基)業務的美國和英國運營主體(Advanced Therapies和Oxford Genetics Limited),轉讓給了一家美國的醫療投資基金Altaris。
這一決策意味著藥明康德在經歷了近一年的《生物安全法案》風波后,開始主動調整其業務結構以應對地緣政治風險。本次交易預計將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交割,具體交易對價尚未披露。
市場對此褒貶不一,有觀點認為,“藥明康德把虧錢的拖油瓶賣掉,還能擺脫被《生物安全法案》制裁的口實,是一個好消息”。另有觀點認為,“藥明康德把有想象力的資產賣掉,對公司的未來發展不利”。
對藥明康德來說,此次交易意味著什么?剝離美、英細胞治療市場業務后,藥明康德能否輕裝上陣?
剝離海外細胞和基因治療業務
2024年12月24日晚,藥明康德發布公告,將旗下WuXi ATU(藥明生基)業務的美國和英國運營主體(Advanced Therapies和Oxford Genetics Limited)全部股權以現金對價方式轉讓給Altaris。
WuXi ATU是一家專注于細胞和基因療法的CTDMO(合同測試、研發與生產),致力于加速和變革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及其他高端治療的開發、測試、制造和商業化。
實際上,兩個多月前,業內就有消息傳出藥明康德擬出售其WuXi ATU業務,但2024年10月8日,藥明康德為此發布一條公告澄清,指出公司并未就上述事項形成任何決議,亦并未與任何相關方簽署任何有約束力的實質性協議。公司最終是否選擇出售還是保留WuXi ATU業務均存在不確定性。
如今,傳聞成真。
由于藥明康德當前轉讓WuXi ATU的美、英兩國業務控制權一事仍處在《生物安全法》發酵一年的背景下,這在業內被解讀為企業正在切割政治風險較高的業務。
藥明康德的細胞與基因治療(CGT)業務布局可以追溯至七年前,2017年藥明康德成立全資子公司WuXi ATU,正式布局CGT業務,在美國費城、英國牛津、上海臨港和江蘇無錫建立了四大生產基地。
這四個基地,藥明康德投入了很多心血。
根據2021年財報,上海臨港新建15300平方米的工藝研發和商業化生產中心于2021年10月正式投入運營,新基地配備200多個獨立套間和6條完整的載體和細胞生產線。
美國費城擴建的13000平方米基地于2021年11月正式投入運營,投產后使公司高端細胞及基因療法檢測產能提升三倍。美國費城基地建設項目累計投入就達3.5億元。
英國牛津的研發生產基地,則是藥明康德花費重金收購而來。2021年,公司全資子公司ATU HK以8.7億元的價格收購了英國基因治療技術公司Oxford Genetics Limited的100%股權,作為藥明生基在歐洲的首個研發生產基地。
彼時,Oxford Genetics Limited的凈資產僅有3億元,因高溢價收購,藥明康德商譽增加了5.7億元。
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形勢變化,公司開始逐步調整海外業務布局。三年前擴建的美國費城基地以及以高溢價購買的英國基地如今要出手了。
早在2023年3月,藥明生基就關閉了上海臨港生產基地。此次出售美英兩地業務后,公司的CGT業務規模將大幅縮減。
藥明康德并未披露出售主體的交易價格,暫不確定這筆交易能否給藥明康德帶來收益。
從營收上來看,2024年1至11月內,WuXi ATU在美國和英國的合計營收約9.8億元(未經審計),占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2.4%,這筆交易預計將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交割。這也意味著,此次交易對公司2024年的業績不造成影響。
細胞與基因治療業務,毛利虧損擴大2.4倍
2024年1月,美國《生物安全法案》草案的出臺,成為懸在藥明康德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生物安全法案》以所謂“保護基因數據和國家安全”為由,限制美國企業與包括藥明康德在內的中國特定生物技術公司合作。
《生物安全法案》最初在2024年3月由美國參議院投票通過,以11∶1的壓倒性投票結果確認。法案的通過引起了市場和相關企業的廣泛關注,藥明康德和康龍化成等公司股價因此受到影響。
隨后,5月美國眾議院監督與問責委員會又針對最新修訂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舉行了聽證會,并以40∶1的結果通過了該法案。
新版法案要求所涉公司現有合同/產品的豁免權延伸至2032年1月1日,即要求美國公司在2032年之前結束與《法案》所涉公司的合作,意味著藥明康德等相關企業在美業務將獲得8年緩沖期。
《生物安全法案》最新的進展是未能成功列入2025年度美國國防授權法案中,而且法案內容也未出現藥明系和華大智造等此前被該法案提及的相關實體名稱。這意味著藥明康德等相關企業面臨的海外利空暫時解除,但只要法案還在審議之中,藥明康德就不能高枕無憂。
藥明康德曾多次公開聲明其業務不涉及數據收集,甚至沒有人類基因組學業務,因此強烈反對這種未經正當程序的預設性且不合理的指定。
如今,藥明康德選擇剝離海外CGT業務板塊以降低風險或是一件好事。實際上,CGT業務還處于虧損狀態,該板塊還未給公司帶來利潤。
2021年至2023年,藥明康德CGT板塊的收入分別為10.26億元、13.08億元、13.1億元,收入增長相當有限,且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同期,毛利潤分別為-0.21億元、-0.87億元、-1.3億元,對整體業績貢獻不足甚至拖累整體表現。
2024年上半年,該業務板塊收入5.7億元,同比下滑19%。毛利潤為-1.7億元,去年同期為-5026.58萬元,虧損同比擴大2.4倍。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公司表示,主要由于商業化項目仍處于放量早期階段、部分項目延遲,或因客戶原因取消以及美國擬議法案影響下的新簽訂單不足。
CGT藥物研發技術屬于前沿領域,相關人才稀缺且用人成本高,同時臨床試驗上CGT適應癥有限,患者招募困難,WuXi ATU的收入尚不足以彌補其相關開支,從投入產出比來看性價比不高。
從項目數量來看,藥明康德CGT業務板塊的訂單并不多。截至2024年6月末,藥明生基手頭64個項目中僅有2個商業化項目,臨床Ⅲ期、Ⅱ期項目分別僅有5個、8個,剩下49個都是臨床前和臨床Ⅰ期項目。
綜合來看,出售CGT業務可以使藥明康德回收部分資本,將資源集中投入到更具潛力、盈利能力更強的業務上,從而優化公司的業務布局,提升整體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但對于藥明康德而言,此前在《生物安全法》的爭議發酵下,公司的股價與業績持續承壓。
業績與股價“雙殺”,一年半員工縮減6227人
藥明康德的歷史追溯于2000年,李革與妻子趙寧共同創辦了藥明康德。
二人是北京大學化學系同學,并一同出國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之后,兩人前后回國創業建立了藥明康德。隨后幾年間,藥明康德先后開展了合成化學、研發性生產、生物分析等一系列服務。
2007年,藥明康德登陸紐交所,由于中概股遭遇做空危機,藥明康德在美股表現并不理想,直到2015年私有化退市。
藥明康德私有化完成后,李革對藥明康德進行拆分,先分拆藥明生物登陸港交所,而2018年先后推動藥明康德于A股、港股兩地上市。
2021年,李革入選《2021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李革家族以782億元財富排名第41位。但到了2024年,李革以50億美元(約365億人民幣)財富位列《2024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第74位。也就是說,三年時間,李革的身家縮水了400多億元。
這或與藥明康德的股價下跌有關。截至1月2日收盤,A股藥明康德報53.06元/股,市值1532億元,較2021年7月的最高價165.26元/股下跌67%,三年半市值蒸發超3000億元。
公司也在回購公司股份,提升投資者信心。2024年前三季度,藥明康德累計花費約30億元回購A股股票。但從股價表現來看,股票回購效果并不明顯,2024年初至今,A股藥明康德跌超20%。
除股價下跌外,藥明康德的業績也不再穩健了。
自2018年在滬港上市后,公司業績保持逐年增長的狀態,但2024前三季度,藥明康德交出了一份近五年首次營收、歸母凈利潤雙雙下滑的成績單。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277.02億元,同比下降6.23%;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為65.33億元,同比下降19.11%。
藥明康德的主營業務為化學業務、測試業務、生物學業務、細胞及基因療法業務(高端治療CTDMO業務)、國內新藥研發服務業務五大板塊。
從上半年來看,除上文提到的細胞及基因療法(CGT)業務板塊收入下滑外,化學業務、測試業務、生物學業務、國內新藥研發服務部的收入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圖 / 藥明康德2024年半年報
長期以來,美國客戶是藥明康德的營收主力,其營收由2021年的121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61億元,營收占比也由2021年的53%提升至2023年的65%。
但美國擬議的《生物安全法案》影響了藥明康德在美國的業務拓展,從客戶區域來看,2024年上半年,藥明康德來自美國客戶的收入為107.1億元,剔除特定商業化生產項目后同比下降1.2%。
在外部環境的變化下,藥明康德也在擴大歐洲、中國市場的業務。2024年上半年,歐洲客戶收入22.2億元,同比增長5.3%;中國客戶收入34.0億元,同比增長2.8%。
但整體業績下滑的情況下,公司也在進行人員優化。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共有38134名員工,較2023年末的41116人減少了2982人,較2022年末的44361人減少了6227人。
不過,從在手訂單來看,藥明康德在市場和客戶端的認可度依然很高。截至2024三季度末,藥明康德在手訂單438.2億元,同比增加35.2%。
綜合來看,美國擬議的《生物安全法案》帶來的不確定性,給藥明康德帶來了業績及股價的雙重挑戰。但藥明康德正通過剝離高風險業務、市場重心轉移來適應環境變化。未來,藥明康德的業績、股價能否回暖,「界面新聞·子彈財經」將長期關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