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大額虧損下仍派息20億元,毛利率走低,微醫控股上市目的待考
士別三年,憑借AI醫療技術服務重新啟航的微醫控股,能否讓資本市場刮目相看?
撰稿 | 行星??來源 | 貝多財經
趕在2024年的尾聲,微醫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微醫控股”或“微醫”)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招銀國際為其獨家保薦人。
貝多財經了解到,微醫控股曾在2021年4月沖刺港股IPO,彼時微醫對自己的定位為“國內最大的數字醫療服務平臺”,但遲遲未能等到上市聆訊,招股書也在半年后宣告失效,且該公司再未進行更新。
業內人士對媒體透露稱,三年前IPO無果的微醫控股選擇砍項目、降成本,轉而聚焦數字健共體。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3年按收入劃分,微醫已經成為中國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的最大提供商。
士別三年,憑借AI醫療技術服務重新啟航的微醫控股,能否讓資本市場刮目相看?
一、科技賦能數字醫療平臺構建
微醫控股最早以2011年推出的線上醫生預約平臺“掛號網”著稱,四年后將其升級為“微醫”,成立了中國首家互聯網醫院,并開具了全國首張數字處方,于2020年實現與公共醫療保險基金的線上直接結算。
順應醫療體系數字化轉型趨勢,微醫控股開始探索醫療領域的AI應用,與天津市政府合作成立“健共體”,即一種按人頭付費的公共醫療保險預算獲得資金,與醫療參與者分攤預算的盈余或赤字,同時主動管理個人健康的創新合作模式。
在此后的時間內,微醫控股幫助天津市健共體開發了數字醫療基礎設施,促進基層醫療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公共醫療保險基金直接結算、線上線下慢病管理及線上藥房服務,開發醫療健康AI技術及應用。
截至2024年6月末,微醫控股AI賦能的健共體已接入西青區的11家基層醫療機構、兩家二級及以上醫院,通過云管理、云服務、云藥房、云檢查“四朵云”平臺,為約90萬名會員提供多病種及糖尿病管理服務。
目前,微醫控股已建立涵蓋醫療服務、醫藥服務、健康管理和智能控制的AI驅動型價值業務,也是中國唯一一家通過按人頭付費、按價值付費的模式提供健康管理會員服務的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提供商。
除AI醫療服務外,微醫控股的數字醫療平臺業務發展也卓有成效。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該公司已于數字醫療平臺上連接1.15萬家醫療機構和31.80萬名注冊醫生,能夠提供線咨詢、復診、慢病管理及健康管理等全方位服務。
微醫控股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9.62億元、13.68億元和18.6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9.2%。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收入18.18億元,亦較2023年同期的8.77億元增長107.4%。
按照業務板塊劃分可知,微醫控股來自AI醫療服務的收入已由2021年的2.28億元翻倍增長至2023年的10.24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也由23.7%增至54.9%;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更是進一步來到14.50億元,占比近八成。
二、破除虧損壁壘,仍是發展難題
不過,微醫控股引以為傲的AI醫療服務利潤端的貢獻十分有限,該項業務2021年至2023年的毛利率僅為2.6%,1.5%和3.4%,2024年上半年則略微上升1.5個百分點至4.9%;所得毛利在總毛利中的占比也不到20%。
再看維系微醫控股毛利水平的數字醫療平臺,該項業務的毛利率由2021年的30.5%逐步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25.5%。雙重影響下,該公司的綜合毛利率亦由2021年的22.0%縮減至2024年上半年的14.9%,盈利成長性不容樂觀。
2021年、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上半年(同“報告期”),微醫控股分別錄得虧損25.71億元、37.76億元、14.78億元和4.34億元,虧損規模有明顯收窄,但至今仍未走通盈利路徑。
微醫控股解釋稱,其存在部分已終止經營業務,且大多處于虧損狀態,報告期內的經營收益分別為-3.02億元、630萬元、-7640萬元和-470萬元。作為重組的一部分,該公司已于2024年出售了若干已終止經營業務。
若除去終止經營業務,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微醫控股持續經營業務的經調整虧損分別為13.54億元、8.17億元、5.05億元和1.28億元,經調整虧損率分別為140.8%、59.7%、27.1%和7.0%,虧損額已經大幅收窄。
但顯然,微醫控股的經營問題遠不止于此。其報告期內經營活動所用現金凈額分別為-10.63億元、-3.36億元、-4.51億元和-1037.9萬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也由2021年末的5.73億元腰斬至2024年6月末的2.47億元。
微醫控股在招股書中提醒,該公司的核心業務健康管理會員服務于2022年6月推出,經營歷史相對較短,加上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市場不斷演變的特質,日后的變現策略若未能順利實施,其或將無法維持收入、利潤的增長。
另據藍鯨財經報道,有業內人士分析現在互聯網醫療主要的盈利模式還是靠醫藥電商,微醫目前的模式還是屬于較為純粹的醫療服務,雖然AI是目前的風口、具有一定的業務獨特性,但體量較小。
三、派息掏空資金,轉頭上市募資
AI醫療的未來發展尚需等待市場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微醫控股已經吸引了諸多外部投資者。根據招股書,自成立以來微醫已經獲得了13輪融資,投資方中不乏騰訊、高瓴、啟明創投、紅杉中國等知名投資方的身影。
2022年12月,微醫控股完成了遞表前的最后一輪G輪融資。據悉,該筆融資領投方為來自山東省的國有產業投資基金,注資金額超10億元。本輪融資過后,該公司累計融資額已突破100億元,投后估值達67億美元。
微醫控股的股權結構較為分散,截至本次IPO前,微醫創始人廖杰遠通過New Forte間接持股11.51%,騰訊持股8.79%,5Y Capital(五源資本)持股4.52%,Hillhouse Investment Vehicles(高瓴)持股4.13%。
中投中財基金通過CICFH New Dynamics Investment SPC Vehicles持有微醫控股3.1%的股份,Qiming Venture Partners Vehicles(啟明創投)持股2.69%,HongShan Funds(紅杉中國)持股2.29%,另有多個其他股東。
貝多財經注意到,盡管微醫控股暫未實現盈利,且賬上現金“捉襟見肘”,但該公司依舊堅持向股東派發股息。2020年末,該公司宣布派發高達20億元的股息,其中10.24億元已支付,2021年又額外支付了9.24億元股息。
但也是由于現金儲備有限,微醫控股截至2024年6月末仍有1850萬元的結余股息待支付,也就是說這筆本應該用于回饋股東的股息拖欠了近4年。截至同期末,該公司的流動負債凈額更是高達236.63億元。
盡管微醫控股在招股書中稱,此次沖刺上市的募集資金將用于在天津及中國其他地區擴張健共體,為六大慢病制定專門的疾病管理標準及計劃,但大額派息后上市募資補流的舉措,無疑將引發業界對微醫控股IPO合理性的關注。
另需關注的是,微醫控股的所有IPO前投資者均擁有包括贖回權在內的特殊權利,若該公司未能在2025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IPO,其投資者的贖回權將恢復,屆時微醫控股或將面臨潛在的贖回壓力。
無論從資金基本面還是投資者期望的角度來看,微醫控股此番上市堪稱“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