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園③ | 從“萬店夢碎”到信任危機,水果零售第一股的至暗時刻
摘要:水果“刺客”陷入閉店潮,1年巨虧近4億,資本狂歡后帶來什么樣的冷思考?
就在本月,在香港上市的百果園集團,股價竟然跌到了1.00港元的面值。
不但當初以5.60港元發行價參與IPO的投資者欲哭無淚,即便是大老板余惠勇也要面臨割肉之痛了。
去年剛發布“萬店千億”目標的百果園,為何一夜之間,世紀雄心變成了業界笑話?
業績暴雷:上市次年凈虧4億,加盟店日均關閉5家
2025年2月,百果園集團發布預警公告,預計2024年歸屬公司所有者凈虧損3.5億至4億元,同時,這也是其成立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要知道,即便在疫情尚未完全過去的2023年,百果園的盈利還有3.62億元。
比盈利數字更顯出頹勢的,是其門店規模,2024年從6081家驟減至5116家,一年內凈關閉965家加盟店——其日均關店近5家,而新店的拓展速度遠遠跟不上閉店速度——這也直接導致百果園的營收同比下滑15%,跌破了百億元關口。
在消費降級日趨明顯的當下,百果園逆勢而為,成為虧損的直接導火索源。
2024年下半年,百果園啟動“高品質高性價比”轉型,通過降價促銷、優化產品組合等手法,試圖迎合市場,但高端水果銷售額占比下滑3%,低價產品毛利率僅11.1%,難以對沖利潤損失。疊加門店翻新、營銷活動等開支,導致費用激增,上半年的銷售費用同比攀升22.6%,吞噬掉了近半的毛利潤。
盲目擴張:信譽崩塌導致品牌反噬
百果園的崛起曾是一部資本驅動的擴張史:2019至2023年,門店數從4000余家猛增至6081家,營收突破113億元。然而,高速擴張背后隱患重重。加盟模式貢獻超七成收入,但單店營收從2022年的157.73萬元跌至2024年的90萬元,降幅達43%。
這背后,除了戰略定位的失誤,食安問題帶來的負面效應更不容忽視,成為了打斷底層運營邏輯的致命傷。
從“腐爛果切”到“農藥超標”,百果園屢次登上監管黑名單。黑貓投訴平臺累計的兩千多條投訴中,超六成涉及質量欺詐,消費者戲稱其為“水果刺客”——高價未必高質,性價比劣勢在消費降級中暴露無遺。
這樣的局面,還要回溯到加盟商承受的壓力。
加盟商被迫接受總部強制配貨,某經銷商稱“日銷僅4-5斤卻需進貨50斤”,滯銷損耗高達30%。為降成本,部分門店以腐爛水果制成果切、隔夜果充鮮果售賣,2024年央視3·15晚會曝光后,品牌信譽崩塌,付費會員一年流失10萬人。
“壓貨”矛盾與品控失控,加劇了與終端的矛盾,戰略失誤導致戰術變形,最終反噬品牌,令人扼腕。
信任危機:內外不寧,殃及投資者
品牌受挫,終端疲軟,浮出水面的系統性風險,引起市場信心的崩塌。
2024年,百果園提出“十年萬店”目標,卻在下半年遭遇加盟商集體撤退。租金壓力、利潤微?。▋衾书L期低于3%)迫使近900家門店閉店,日均關店4.86家。公司雖推出免加盟費、營業額補貼等政策,但單店生存率持續惡化,加盟商信心瀕臨瓦解。
而在業績崩塌之際,內部信心的潰散更顯觸目驚心。
2024年,常務副總裁焦岳8次減持套現6719萬港元,持股比例從7.66%縮水至4.05%;天圖投資、獨立董事吳戰篪等股東亦密集拋售,累計套現超1.7億港元。市場將此解讀為“逃離沉船”,加劇股價陰跌。
業績預告發布之后,資本市場的反應更加劇烈。2025年2月,百果園股價一度跌至1.00港元/股,相比發行價5.6港元,暴跌超過80%。
截至2月26日,百果園收盤總市值只有21億港元,僅與其累計融資額持平。無需再掰手指去算就看得出,眾多投資者的金錢和時間都打了水漂。
戰略迷途:高端定位失效,供應鏈困局難
百果園曾以“高端水果專家”自居,依賴分級定價與會員體系構建壁壘。
然而,2024年車厘子、藍莓等高價品類水果市場反應不如人意,價格一度跳水30%,山姆、盒馬等渠道以產地直采分流客群,百果園的“品質溢價”淪為空中樓閣。盡管推出9.9元藍莓、29.9元車厘子等低價爆款,但供應鏈高損耗、冷鏈覆蓋率低等頑疾未解,成本管控雪上加霜。
這其實是一件挺諷刺的事——在歐美冷鏈物流覆蓋率已達95%的時候,號稱“高端”的百果園,冷鏈物流覆蓋率僅有35%,導致損耗率居高不下,進一步擠壓利潤空間。
從果園到零售,水果需經歷采摘、分選、運輸等多環節,百果園雖嘗試與果農深度合作、數字化管理,但非標品特性導致品控難以統一。多年耕耘,仍未建立起牢固的門檻,最終釀成供應鏈之殤。
過于依賴以前的成功經驗,與當下的時代潮流背道而行,但凡這樣的消費企業,沒有不枯萎的。百果園,眼見著要成為下一個注腳。
未來出路:重構性價比,才能避免自由落體
生死線上,百果園并沒有坐以待斃,至少在語言上仍是巨人。
公司宣稱將“聚焦高質價比”,推出“明廚亮灶”計劃重塑食安形象,并加碼水果禮盒、果切等細分品類。然而,行業分析師指出,其核心矛盾在于商業模式有著難已化解的先天缺陷,“水果零售已進入多維競爭時代,若不能解決單店盈利與供應鏈效率,任何戰略都是空中樓閣?!?/span>
在股市上,牛市總能化解所有矛盾,而熊市會暴露不少光屁股的難堪。消費市場亦然。
在消費降級的過程中,百果園的市場定位其實相當尷尬,高端路線難敵性價比浪潮,而低端市場又拼不過社區夫妻店。這也影響到其加盟模式走向失控:強管控與利潤分配失衡,加盟商與總部利益割裂。
底層運營邏輯日益捉襟見肘的同時,百果園患上了資本依賴癥,在過度融資中催生出無序擴張的狂熱,忽視內生競爭力建設,從而走向惡性循環。
百果園的跌落,映射出消費升級與降級交織下的行業陣痛。當資本光環褪去,水果生意的本質回歸到供應鏈效率、品控能力與用戶信任的三角平衡。
投資者并不關心“萬店”故事,只關心未來的回報是否合理、等待是否值得;消費者更不在意“千億”營收,只在意手中的果子是否新鮮、價格是否公道。百果園能否破繭重生,或許取決于它是否愿意放下“高端”執念,真正扎根于水果零售的泥土之中。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