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第六個IPO,命運多舛
2023年3月,2024年9月,2025年3月,京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京東工業”)兩年時間內第三次嘗試港股IPO。
文/瑞財經 作者/程孟瑤
財務數據看,京東工業業績快速增長,收入規模突破200億元,凈利潤扭虧,2024年同比暴漲158倍,但居高不下的營業成本,使其面臨著毛利率下滑的風險。同時,由于前期虧損較大,眼前的盈利無法覆蓋,凈利潤近3年累虧超6億元。
不過比起眼前業績的盈虧,“京東集團+劉強東+豪門資本”的組合似乎更吸引眼球,外界更為關心的是,京東的資本版圖以及京東工業如果成功IPO能創造多少財富。
據灼識咨詢數據,按2024年的交易額計,京東工業在在中國MRO采購服務市場排名第一,規模為第二名的近三倍,于京東而言,京東工業是其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的里程碑。
目前,劉強東已經手握京東集團、京東物流、京東健康、達達集團、德邦股份5家上市公司,京東科技、京東產發、京東工業,誰將成為“京東系”第六家上市公司?
三啟港股IPO?估值67億美元
京東工業原本屬于京東企業業務,2017年7月成為京東集團的獨立業務單元,并更名為“京東工業”。2018年以京東一級類目的形式正式上線,獲得京東商城的首頁入口。隨著工業企業的專業采購需求日漸增多,以及對中國工業數字化前景的看好,2019年3月,京東集團首次對外公布了京東工業品戰略。
背靠京東,京東工業品順勢成為資本市場的燙手貨,國內外資本相繼押注。2020年5月-2023年3月,京東工業累計籌集資金6.35億美元,IPO前最后一輪融資時,估值被推向67億美元。
2020年5月,京東工業品獲得2.3億美元A輪優先股融資,GGV紀源資本領投,紅杉中國、CPE源峰等多家投資機構跟投,投后估值超過20億美元。
接著在2021年1月完成A-1輪優先股融資,包括Domking、GGV在內的一批第三方投資者,給京東工業品帶來1.05億美元。半年后,京東工業品升級為京東集團的一個獨立業務單元,并更名為“京東工業”。
隨后,京東拆分京東工業獨立上市。2023年3月底,京東工業和京東集團旗下另一公司京東產發,同時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目前,京東產發IPO未有進一步推進,京東工業則在2年時間內,三次嘗試港股IPO,期間未獲任何公開融資。
中東財團的融資成為京東工業IPO前最后一輪融資。2023年3月上旬,即首次遞表前夕,京東工業完成B輪優先股融資,總額3億美元,對應估值67億美元,是三年前的三倍。
此輪融資由阿布扎比主權基金Mubadala和阿布扎比投資基金42XFund共同領投,大型資管集團M&G、全球私募巨頭EQT旗下的亞洲平臺BPEA EQT(原霸菱亞洲投資)、以及老股東紅杉中國跟投。
阿布扎比主權基金Mubadala源于阿聯酋七大酋長國之一的阿布扎比石油盈余,其資產管理規模截至2022年末已高達2840億美元。而阿布扎比投資基金42Xfund則隸屬于G42,這是一家總部位于阿布扎比的人工智能公司,由阿聯酋王室成員Sheikh Tahnoon bin Zayed Al Nahyan創立。
短期內通過吸收外部資本快速擴張規模,使得京東工業的股權較為分散,但劉強東通過股權布局,保證了京東集團對京東工業的絕對控制。
目前京東工業前五大股東分別為:JD Industrial Technology Limited持股77.32%,Max I&P Limited持股3.68%,紀源實體持股2.64%,Domking Investment II, L.P.持股2.42%,GGV實體持股2.03%。順利上市之后,JD Industrial Technology Limited仍將持有50%以上的股權。
Max I&P Limited由劉強東全資持有且實際控制,換言之劉強東持股3.68%,該部分股權來自員工股權激勵的獎勵。劉強東連同Max Smart Limited、Fortune Rising Holdings Limited及Max I&P Limited被視為控股股東。GGV紀源資本為最大的外部股東,直接和間接持股合計約7.3%。
京東集團通過JD Industrial Technology Limited、JD Industrial Technology LLC、Magical Brush Limited合計持有京東工業78.84%的股份,他們與劉強東構成控股股東集團。
截止2025年1月,劉強東持有京東集團11.2%的股份,且通過AB股牢牢掌控京東集團的決策權。
不過對于京東工業的發展,劉強東并未過多插手,其實際負責人為宋春正,目前擔任京東工業的執行董事兼CEO。
宋春正于2013年加入京東集團,領導孵化了京東企業業務,2017年7月起主導京東工業業務的內部孵化和創新,且此后一直推動工業供應鏈端到端數智化,推動了京東工業供應鏈數智化轉型。
九成收入來自工業品銷售
重點企業客戶年均銷售額下降
在劉強東的計劃里,京東工業與京東集團的相對更多元化的業務模式不同,其業務將吸引重視工業供應鏈技術與服務業務高增長機會的投資者群體。通俗來講,京東工業雖然也是賣東西,但賣的是工業產業相關產品,服務對象也更傾向于企業。
中國工業供應鏈市場在供需兩端高度分散,分銷層級冗余,商品參數非標,且企業對采購過程的把控有限,導致整個工業供應鏈成本高、效率低、采購透明度低。
京東工業定位工業供應鏈技術與服務提供商,目前主要通過“太璞”全鏈路數智化工業供應鏈解決方案,提供廣泛的工業品供應和數智化供應鏈服務,以幫企業實現降本增效。
本次IPO,京東工業擬將募資凈額用于進一步增強工業供應鏈能力、跨地域的業務擴張、潛在戰略投資或收購以及一般公司用途及營運資金需要。
京東工業的收入構成中,絕大部分收入來自工業品銷售,其供應的工業品包括通用MRO產品、專業MRO產品及BOM產品。
據灼識咨詢數據,2022年末京東工業平臺提供48個商品類別及約4250萬個SKU(存貨單位),到2024年末,這一數字升至77個產品類別的5710萬個SKU。按SKU數量計,京東工業在中國擁有最為廣泛的工業品品類。
2022年-2024年(簡稱:報告期),京東工業來自工業品銷售的收入分別為129億元、161億元、192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21.7%,占總營收比九成以上。
京東工業還有少部分收入來自服務收入。該業務主要向交易平臺上第三方商家收取傭金及平臺使用費、向廣告主收取廣告服務費、向技術及其他服務客戶收取服務費等,期內收入穩定在12億元左右。
京東工業工業品銷售收入中,重點企業客戶貢獻了大部分商品收入。
2022年-2024年,京東工業分別實現223億元、261億元、288億元交易額,其中重點企業分別貢獻了95億元、116億元、131億元。
2024年,京東工業從約121,700家制造商、分銷商及代理商采購工業品,服務約10600個重點企業客戶,分別來自制造、能源、交通和其他綜合行業。
不過由于吸引新重點企業客戶并擴大重點企業客戶群,每個重點企業客戶年平均交易額有所下降,期內分別約為140萬元、120萬元、120萬元;重點企業客戶交易額存留率為139.3%、114.9%、105.7%,同樣有所下降。
京東工業同時通過京東五金城(mro.jd.com )和京東工品匯(vipmro.com )為中小企業及其他客戶提供一站式采購服務。期內,合計分別發生128億元,145億元、157億元交易額。
2024年,其來自交易平臺交易額下降,主要是因為一些重點企業客戶從交易平臺進行采購轉向直接采購。各期,京東工業分別服務了6900家、9500家、10600家重點企業客戶。前五大客戶產生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8.1%、10.5%、12.1%,客戶較為分散,與行業狀況基本一致。
年收入突破200億
凈利潤同比大增158倍?
工業品銷售收入的增長,帶動京東工業業績增漲,營收規模突破200億元,但增速明顯放緩。2022年-2024年,京東工業營收分別為141億元、173億元、204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6.6%、22.6%、17.7%;復合年增長率20.1%,較2020年-2022年44.2%的復合年增長率大幅放緩。
同時“低毛利、高周轉”的模式,嚴重影響了毛利表現。貢獻了九成以上收入的商品銷售業務,毛利率僅11%左右;服務收入占比雖不足10%,毛利率卻維持在90%以上。商品收入占比過高且增長迅速,服務收入增長乏力,京東工業毛利率不算樂觀。
京東工業的營業成本主要包括自營工業品的采購成本,其次是入庫運費及相關存貨減值。扣除營業成本后,期內,京東工業的毛利分別為25.41億元、27.99億元、33.13億元,毛利率分別為18.0%、16.1%、16.2%。
wind數據顯示,全球數字化MRO分銷商龍頭固安捷,2005年以來毛利率和凈利率基本保持在35%和6%之上,2024年分別錄得39.36%、11.59%。
毛利率顯著低于同行,意味著京東工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報告期內,京東工業凈利扭虧,連續兩年盈利,2024年同比增長158.7倍來到7.62億元,但未能彌補2022年13.84億元的虧損,期內累虧6.12億元。京東工業還需要在規模擴張與利潤增長間找平衡。
京東工業的虧損主要源于優先股的市場價值的變動,各期末,其可轉換優先股股權價值分別為56.22億元、75.04億元、76.64億元。扣除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以及股份支付開支等影響后,京東工業經調整后累計盈利27.20億元,各期末分別為7.6億元、8.9億元、11億元,2022年至2024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18.5%,業務盈利能力不斷提高。
其另一部分虧損來自隨著銷售規模擴大不斷增長的履約開支、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等,也就是經營支出。其中履約開支作為經營費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2024年占營業總收入的5.5%、5.4%、5.5%。主要包括物流及倉儲服務開支、員工福利開支、支付服務開支以及客戶服務開支。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京東工業并未實際支付可轉換優先股股權金額,但由于可轉換優先股自非流動負債重新分類至流動負債,以及與更多的供應商的直接合作以整體業務的擴張,京東工業的貿易應付款項不斷擴大,其流動資產期內連續無法覆蓋流動負債,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年資不抵債,需要警惕快速擴張帶來的流動性風險。
截止2024年末,其手握現金及現金等價物83.72億元,貿易應收款項及票據1.10億元,存貨8.97億元;同期,貿易應付款項51.09億元,可轉換優先股76.63億元,預提費用及其他應付款項10.09億元;流動負債凈額6.06億元。
四成收入來自京東
集團貢獻率1.76%
招股書中,京東工業提到了與控股股東的關聯交易。于京東工業而言,背靠京東集團讓自身有一個高起點,但與京東集團之間的關聯交易,也使其面臨著臨經營獨立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獨立造血能力有待檢驗。
2022年-2024年(簡稱:報告期),京東工業自京東集團平臺所得收入(包括服務收入及來自京東五金城所得收入)分別為67億元、75億元、81億元,占同期收入的47.1%、43.4%、39.7%。盡管占比已經有所下降,但京東工業對京東集團依然有所依賴。
京東工業業務下的一些交易不僅通過且利用京東集團的在線平臺(包括jd.com和移動應用程序)及支付處理服務完成,并且享受著京東集團提供的推廣服務、技術和流量支持、忠誠計劃共享、物流服務安排、支付處理服務。
京東工業也為此支付了相應費用,各項費用之和占各期營業成本及經營費用的6.00%、5.80%、5.70%。
當然作為京東系擬上市企業之一,京東工業在保持與集團戰略協同的同時,擁有獨立的業務拓展能力。報告期各期,京東工業不涉及京東集團流量的收入分別為75億元、98億元、123億元,占同期收入的52.9%、56.6%、60.3%。
此外,其業績目前放在整個集團來看不算顯眼。據京東3月6日發布的全年業績公告,2024年京東全年收入為11588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商品收入同比增長6.5%,服務收入同比增長8.1%。全年經營利潤達387億元,同比增長48.8%。京東工業204億元的營業收入,約占京東總收入的1.76%。
附:京東工業上市發行中介機構清單
聯席保薦人:Merrill Lynch (Asia Pacific) Limited|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海通國際資本有限公司
財務顧問:中信證券(香港)有限公司|UBS AG Hong Kong Branch
法律顧問:世達國際律師事務所及其聯屬人士|北京世輝律師事務所|邁普達律師事務所(香港)有限法律責任合伙
申報會計師及審計師: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