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士干出一個IPO:先分紅3300萬,再募資補流3300萬
多次因內控問題被監管警示。
作者|池小雨?編輯|劉欽文
在汽車制造車間,高分子助劑融入塑料部件,讓儀表盤耐得住高溫暴曬;電子電器的生產線旁,助劑助力產品實現更輕薄、更耐用的性能。
高分子助劑也成為一門誘人的生意,近日,深耕高分子助劑領域20多年,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線纜、電子電器等多領域的企業——寧波能之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站在北交所上市的關鍵節點,將于6月19日上會迎考。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掛牌新三板期間,因短線交易、股權代持等問題四次被監管“點名”,如今帶著這些“黑歷史”闖關IPO。
本次北交所“闖關”,能之光上市之路也因歷史積弊被北交所2輪問詢。此外,作為高新技術企業,能之光研發投入長期低于行業均值、業績驟增驟降等爭議持續發酵,使得這場資本趕考之路充滿不確定性。
年入6億,
大客戶與供應商重疊
根據《招股書》,2022年至2024年,能之光的年營收分別約為5.56億元、5.69億元、6.11億元。凈利潤也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分別約為:2186.4萬元、4980.7萬元和5594萬元。但進入2025年一季度,年營收同比下滑3.5%至1.33億元,凈利潤更以23.3%的跌幅降至1189萬元。
能之光在回復北交所第二輪問詢函中表示:“2024年業績增長主要是公司老客戶需求增加以及持續開發新客戶所致。”
圖源:罐頭圖庫
根據《招股書》,報告期內,能之光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分別為23.05%、22.87%和22.3%,客戶較為分散且集中度較低;客戶數量眾多,數量超過1000家,其中存在大量中小型客戶,目前公司銷售人員僅為39人。同時,能之光2024年新增客戶占比75.98%,2024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主要貢獻來源于當年新增客戶。
一邊是不斷新增的客戶,另一邊老客戶則在減少采購。
能之光的客戶包括金發科技、普利特、萬馬股份、會通股份、中天科技和中廣核技等知名企業,同時拓展了包括LG、博祿、巴斯夫和沙比克等全球巨頭企業。
2024年,能之光的前五大客戶中,金發科技、臨海亞東、普利特等采購金額均出現下降。譬如金發科技2024年銷售額同比減少約280萬元,臨海亞東則同比減少超過1100萬元,普利特2023年銷售額同比減少約172萬元。
圖源:《招股書》
能之光已在《招股書》中提示:“如未來公司新客戶開拓不足,公司將面臨業績增幅放緩或停滯的風險;如果同時老客戶銷售規模亦有所縮減,那么公司將面臨業績下降的風險?!?/span>
值得關注的是,金發科技是能之光的最大客戶,2022年-2024年年度銷售額平均占比10%以上。但與此同時,金發科技也是能之光2021年、2023年的前五大供應商。其在這兩年向金發科技的采購金額分別為2249萬元和3453.61萬元,占年度采購總額的比重分別為5.35%和8.22%。
針對主要客戶與供應商重疊的情況,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客戶與供應商重疊可能會增加交易穩定性的風險。一方面,如果主要客戶同時也是主要供應商,那么一旦合作關系出現問題,可能會同時影響到公司的采購和銷售,增加經營風險。另一方面,這種重疊可能會導致公司在價格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或者在供應鏈管理上存在依賴性,進而影響公司的議價能力和成本控制。
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
政府補助占三成凈利
據《招股書》披露,能之光主要從事高分子助劑和高分子材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公司產品的下游成品包括改性塑料、復合材料、功能復合膜,終端應用于汽車、線纜、電子電器、復合建材、阻隔包裝、光伏組件等領域。
能之光也是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19年獲浙江制造精品榮譽及寧波市單項冠軍示范企業,2020年獲浙江省“隱形冠軍”企業及浙江省企業研究院,2022年獲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然而翻看《招股書》,2022年至2024年,能之光的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1033.17萬元和1092.84萬元、1319.29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86%、1.92%和2.16%。低于同行可比公司的均值。2022年至2024年,同行可比公司的均值分別為2.72%、3.05%和2.88%。
截至2024年末,能之光的研發人員為50名,研發投入的大頭是職工薪酬,占比超過65%。直接研發材料投入占比不足20%,形成“重人頭輕研發”的結構。
圖源:《招股書》
此外,本次IPO擬募資3541萬元建設研發中心,其中3432萬元用于建設工程和設備及軟件購置,占比約97%,實際上基本用于固定資產投入。
研發投入上的不足,也讓外界對于能之光的高企認定能否通過未來復審產生擔憂。所謂“高企”,即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是國家為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而設立的一項重要政策。通過高企認定,企業可以享受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支持。
從《招股書》看到,能之光在2022年至2024年期間所獲政府補助金額占同期凈利潤的比例分別為31.83%、15.53%和10.79%,其中2022年占比較高,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為1580.02萬元、4318.29萬元和5080.26萬元,呈現增長趨勢。
如果政府補助產生變動,仍將對能之光的經營業績產生一定影響。能之光也在《招股書》表示,未來若無法通過高新認定復審,公司的企業所得稅費用將有所增加,稅后利潤將受到一定不利影響。
IPO前分紅近3300萬
多次因內控問題被監管警示
做“高分子助劑”這份精密生意的背后,則是一名中科院博士從學術界到商界的華麗轉身。
《招股書》顯示,能之光的創始人、實控人為張發饒。
1996 年,張發饒從中科院工程研究所金屬材料博士畢業,后進入日本,作為日本新能源產業綜合開發機構的研究人員,投身微細藻類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研發;隨后遠赴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在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金等領域持續深耕。這些經歷,讓他對高分子材料的理解不斷加深,也為日后的創業埋下伏筆。
2001年9月,張發饒懷揣著對高分子材料的無限熱情,回到寧波北侖,創辦了寧波能之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從學術殿堂走向商業戰場。
在張發饒的帶領下,能之光的資本之路也走得頗為曲折。其曾于2017年5月掛牌新三板,后于2019年7月摘牌。2022年6月,能之光又重新在新三板掛牌并進入創新層。2023年10月,公司向寧波證監局提交了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申請材料。
新三板期間,能之光被監管多次“點名”,問題涉及短線交易、股權代持沒披露等問題。
2023年8月2日,寧波監管局出具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顯示,寧波微麗特于2023年7月13日賣出能之光股票1400股,成交金額1.4萬元,該行為構成短線交易,寧波監管局對寧波微麗特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寧波微麗特正是由張發饒100%控股。
圖源:罐頭圖庫
2024年4月9日,能之光因掛牌時存在股權代持未披露且未規范,施振中作為時任副總經理,知悉并參與代持事項,未勤勉盡責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全國股轉公司決定對能之光、施振中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自律監管措施。
北交所在問詢函中也指出了能之光多項財務不規范的問題。如公司總經理辦公會會議紀要缺少參會人員簽字;公司募集資金使用專項報告內容關于資金用途明細的內容披露有誤;公司未按規定編制收入確認相關會計憑證,部分會計憑證制單、審核為同一人,未做到不相容崗位分離......
更引發外界關注的還有,雖然能之光的現金流直至2023年公司才由負轉正,但仍不影響其在2022年、2023年累計分紅金額3299.43萬元。
《招股書》顯示,張發饒的配偶和三個子女YUHUA LI、QINYA ZHANG、GAOXIN ZHANG和張發分別持有能之光1.71%、0.95%、0.95%及0.95%股份。張發饒通過直接、間接持股和一致行動人合計控制公司51.13%的股權。
以此持股比例計算,張發饒獲得分紅1105.98萬元。分紅款主要用于回購股權、歸還房貸、購買車輛以及其他生活開支。
圖源:問詢函
而此次IPO,能之光又擬募資3350萬元補充流動資金。知名財稅審專家、資深注冊會計師劉志耕表示,這不僅可能有先把錢分掉一部分再上市圈錢的嫌疑,還可能因為此前的未分配利潤屬于公司原股東的,原股東不希望把錢留給上市公司后新增的股東。
你對能之光的故事還有何了解?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