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罰單劍指合規經營,陳海強肩負浙商銀行擔子,挑戰與機遇并存
萬億級城商行,高管陣容再遇變局。
撰稿 |?多客??來源 | 貝多財經
7月10日晚,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SH:601916、HK:02016,下稱“浙商銀行”)發布公告稱,董事長陸建強因到齡辭去該行董事長、執行董事、董事會戰略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及H股授權代表職務。
浙商銀行補充稱,經全體董事一致表決同意,由執行董事、行長陳海強代為履行董事長、董事會戰略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及法定代表人職責,直至選舉產生新任董事長且其任職資格獲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核準之日止。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陸建強遞交辭職報告前兩天,陳海強任職浙商銀行行長的資格才通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批復。而在浙商銀行于4月宣布陳海強出任行長前,該行經歷了長達8個月的行長空缺狀態,相關職責由董事長陸建強代行。
作為浙江省唯一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浙商銀行曾憑借領先的資產規模占據“浙系一哥”的王座。然而近年來,該行相繼面臨業績波動、內控失守、高層動蕩等挑戰,在復雜的外部經濟環境中負重前行。
如今,進入深度調整期的浙商銀行在揮別履職多年的“老將”的同時,也迎來了新任“掌門人”。在董事長之位暫時空懸的背景下,幫助該行甩掉歷史包袱、重塑市場信心的重任,將由陳海強一人擔起。
一、陳海強“空降”行長,此前多名高管落馬
梳理時間線可知,浙商銀行自2023年起便開始頻頻出現董監高層的人員調整,還存在不少高管因非正常原因離職的情況。2023年2月,浙商銀行原董事長沈仁康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浙江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也是在這一年,浙商銀行新選舉了包括新任董事長陸建強在內的3位董事,劉龍則以“出于個人職業規劃的考慮”為由,辭去了浙商銀行副行長及董事會秘書的職務,另有3位董事辭職,其中1位尚在資格審核期間。
進入2024年,浙商銀行董事會成員變動仍未停息。2024年年報顯示,該行于8月9日召開第七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同意2021年8月上任的原行長張榮森繼續連任行長之職。但換屆僅過了九天,張榮森便辭去了該行行長職務。
彼時浙商銀行在公告中表示,張榮森辭任一事屬“個人原因”,目前該行各項經營活動正常,該事項不會對其日常經營管理工作產生重大影響,但四個月后曝出的原副行長兼董秘劉龍“失聯”一事,又將該行的內控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張榮森離職后,浙商銀行的行長職責一直由董事長陸建強代為履行,直到今年4月新行長陳海強上任。公開信息顯示,陳海強于2015年3月入職浙商銀行,相繼在寧波分行、杭州分行、總行任職,擁有多年的一線行長履職經歷。
在6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陸建強并未回避該行近年來的高層動蕩局勢,他指出該行要“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善本金融、智慧經營、人文浙銀”的三大指引,謹防領導班子內部出現“一把手變成一霸手”的現象。
浙商銀行也在公告中對陸建強任職期間的貢獻予以高度肯定和感謝,稱其加強公司治理建設、健全戰略體系、完善企業文化,推進風險管理與合規建設,落實服務實體經濟任務,經營管理工作平穩有序,各項工作和業務發展取得較大進步。
二、千萬罰單利劍懸頂,合規經營難題未解
但需要指出的是,頻繁變動的高管陣容,為浙商銀行的合規經營增添了諸多不確定因素。據不完全統計,浙商銀行2024年收到了超30張監管罰單,全年罰沒金額超1100萬元,貸款管理不到位、嚴重違反審慎經營原則是其違規“重災區”。
2025年1月27日,浙商銀行重慶分行因貸款“三查”不到位、績效考核不符合監管要求、未將貼現業務納入統一授信管理等四項事由而被罰款170萬元,浙商銀行重慶九龍坡支行行長陳潔也因變相“存貸掛鉤”增加企業融資成本被警告。
同日,上海金融監管局向浙商銀行上海分行開出了一張高達1680萬元的巨額罰單,劍指其15項違規行為;包括浙商銀行上海分行零售銀行部總經理薛亮在內的七名管理層人員,也分別受到警告、罰款等不同程度的處罰。
根據罰單信息,浙商銀行的違法違規事由包括但不限于小微企業劃型不準確、信貸業務經營不規范、資產池業務未納入統一授信管理、跨境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原則、同業存款計入一般性存款、員工異常行為管理不到位等。
這也意味著,2025年剛開年不到兩個月,浙商銀行的累計被罰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24年全年。即便是陳海強上任的4月,該行屢次被監管“點名”的情況也沒能得到改善,處罰涉及常州分行、杭州分行、珠海分行等4家分支機構。
其中,浙商銀行杭州分行因個人經營性貸款業務中簽訂空白合同,向保證人隱瞞實際貸款金額、員工與客戶發生非正常資金往來,被處以70萬元罰款;時任浙商銀行杭州富陽支行客戶經理的陳高平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兩年。
2025年前五個月,浙商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的被罰金額共計超過2000萬元。而涉及信貸業務、跨境貸款、同業存款、員工管理等多個領域的頻繁違法違規行為,也將該行機構統籌管理、內部風控制度執行的硬傷盡數暴露。
三、單一領域風險高企,不良貸款余額增長
實際上,多重危機壓身的浙商銀行并非沒有尋找破局之道。
陸建強就曾在4月召開的業績會上透露,該行在過去三年間依靠自身經營化解了“影子銀行”問題遺留的近2000億不良資產,2024年該行計提減值達530億元,為歷年來最高值。到2024年末,其歷史問題已基本出清。
結合年報可知,浙商銀行截至2024年末的不良貸款率為1.38%,較2023年末減少0.06個百分點。不過,同為銀行業“浙系三杰”的寧波銀行、杭州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75%和0.76%,不良貸款率相對優于浙商銀行。
除此之外,浙商銀行截至同期末的不良貸款余額較2023年末增長3.65%至254.94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同比增長至444.88億元,增幅約為26.81%;逾期貸款余額為335.11億元,同樣較2023年末增加57.25億元。
截至2025年3月末,浙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38%,與2024年末持平;不良貸款余額259.55億元,較2024年末增加4.61億元,增幅1.81%;撥備覆蓋率則較2024年末的178.67%減少7.46個百分點至171.21%。
另需注意的是,浙商銀行截至2024年末的公司貸款余額1.25萬億元,占貸款總額的67.28%;其中,來自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和建筑業的貸款占其公司貸款的近八成。
在浙商銀行截至同期末的前十大貸款客戶中,有4家客戶屬于房地產行業,貸款金額合計177.28億元,占前十大貸款客戶貸款總額的40.64%。而其來自房地產業的不良貸款余額,已由2023年的1777.49億元增至2024年的1861.33億元。
由此可見,浙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雖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不良貸款余額、關注類貸款余額和逾期貸款余額均呈增長態勢,且對房地產業等高風險行業的風險敞口不斷擴大,依舊面臨因貸款業務分化明顯帶來的資產質量下行壓力。
目前,浙商銀行已經形成了“一正三副”的管理團隊,也將按浙江省委省政府提議,盡快完成新任董事長選聘。不過,該行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任重塑、穩健增長,仍需新任領導班子的持續探索。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