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信托揭開神秘面紗,富豪們的“財富操盤術”是怎么玩的?
近日,宗慶后家族因遺產繼承問題陷入輿論風波。
文|翠鳥資本
宗馥莉被三名自稱是她“同父異母弟妹”的人起訴,這三人是宗繼昌、宗婕莉和宗繼盛,其母親為娃哈哈前高管杜建英。
“同父異母弟妹”們聯合要求凍結宗慶后生前設立的、2024年初余額約18億美元的匯豐銀行信托賬戶,追索宗慶后生前承諾的合計21億美元離岸信托權益。
對于很多投資者來說,離岸信托可謂十分陌生,“遙不可及”,實際上,這是頂級富豪們的“財富操盤術”,有著很多門道,我們對豪門恩怨不感興趣,重點來說說離岸信托這個金融工具,究竟是如何玩轉的。
富豪為何要使用離岸信托?
離岸信托就是富豪把部分資產交給一個受托人保管和管理。
離岸二字代表這個信托設立在中國以外的某個低稅國家或地區,諸如開曼、英屬維京群島、新加坡等等,核心目的是保護家族資產、合理避稅和財富傳承。
比如在宗慶后家族事件中,離岸信托設立者就是宗慶后本人,他逝世之前完成設立的手續。
對于坐擁大體量財富的家族“長老”而言,要考慮財富傳承的長期規劃,不僅是傳給子女一代,還至少涉及孫輩一代,有著跨代傳承的安排,而且還要做到將資產注入信托,資金就托付給了專業信托公司進行打理,按照既定規則分配財富。
宗慶后使用離岸信托,相當于給自己賺得的錢“定制”成一個“保險柜+自動分配機”,提前設置好分配規則(比如什么時候給子女、孫輩多少錢,用在什么用途),這是全球富豪階層普遍采取的路數。
依據現有信息,目前被曝光的宗慶后設立的離岸信托——不確定是否是旗下唯一的信托——2024年初余額達到18億美元。
18億美元可達人民幣130億元的體量,在全球范圍內都屬于頂級富豪的資產體量(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在眾所周知的中國富豪排行榜中可以排進至少前500名。
換言之,此次提請訴訟的宗慶后三位子女,每人期望獲得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億元)信托權益,相當于三位“突然冒出來”的子女,均可分別進入中國富豪榜前1000名了。以胡潤富豪榜為例,排到1000名附近的中國富豪財富門檻在50億元人民幣左右。
如果沒有這筆權益分配的爭奪,涉事的三位子女恐怕就和諸多“普通人”的財富體驗一樣了。
看到這里,投資者自然能理解這場官司對于富豪后代有多么重要了:財富階層的保有和存續問題。
離岸信托的玩法
據現有媒體報道來看,宗慶后最新的三位子女(宗繼昌、宗婕莉、宗繼盛)聲稱,宗慶后曾口頭承諾設立21億美元信托(每人7億),但本案中信托2024年初余額為18億美元。
看起來,有著三億美元的“差距”。
但信托設立后,具有法律效力,里面必然涉及一系列書面法律文件。最為重要的是:離岸信托的資金受法律和契約嚴格約束,并不是“私人賬戶”可隨意支配。
換句話說,宗慶后留下的遺產并不是放在銀行賬戶的錢,而是放在信托里的錢。
看到這里,投資者或許還是有些疑惑,為何富人“大老遠”換成美元并放在海外地區的一個信托。
無論是宗馥莉本人,還是新出現的三位子女,在信托面前均是“受益人”,他們都不能隨便從信托取錢,要找信托契約規定的條件獲取資金。
所謂的條件,通常包括固定分配、結婚、創業、教育等特定用途的分配,,這就要看宗慶后當時信托設立時的具體條款。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資產委托人(宗慶后),用自己的錢設立信托,他作為信托的委托人,在信托正式設立后通常失去直接控制權,要按照信托契約由信托管理人執行。
也就是說,一旦信托正式設立,錢就不再屬于你(委托人)的個人財產,而是由“管家”(受托人或叫信托管理機構)按照你最初定下的規則管理。
富豪通過這個“權利放棄”,最終是為了換取資產保護和定向傳承。類似于我們普通人玩網游,A把游戲賬號交給朋友B代管,約定“只能每天玩1小時”。如果A自己能隨時改密碼,這個代管約定就無效了。
這就是數百年以來全球范圍內富豪們通行的一套財富傳承方法,甚至用了“律己”的嚴苛方法。
富豪為何“律己”?
看到這里,依然會有人感到不解:富豪賺了這么多錢,為何要用信托“防范子女”,立個遺囑不就行了?
其實不然。
對于一個實業家出身的富豪,經歷風風雨雨,積累巨額財富后對風險的認知高于普通人。
對于妻子、子女、孫輩等,風險包括:子女揮霍風險、家族內斗風險、企業存續經營風險,任何一個風險都會讓家族財富灰飛煙滅。
一旦信托賬戶當成銀行賬戶隨意支取,信托工具本身就會名存實亡,也就是報道中經常出現的“信托被擊穿”,此前資產涉及的稅務籌劃安排也會失效,不僅會被追繳稅款,而且一系列家族繼承和權益分配也會失效,陷入亂局。
因此,全球富豪紛紛主動放棄財富控制權,讓專業信托機構按預設規則執行權益分配,“律己”的財富文化由此而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