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東制藥5億仲裁案落幕!業績連年虧損,"90后少帥"如何破局?
一紙裁決、兩紙公告,暴露了這家山西藥企在業績連虧與資金壓力下面臨的挑戰。
作者:三晉財經匯
7月18日晚間,山西醫藥上市公司振東制藥(300158.SZ)連續發布兩份公告:
一份宣告公司向北京朗迪制藥支付完畢最后一筆1億元款項,至此累計5億元的仲裁賠款全部履行完畢;另一份則披露控股股東振東集團新增質押732萬股股份,累計質押比例已占其所持股份的66.08%。
兩份公告不僅宣告了國內MAH制度實施以來最大委托生產糾紛案的終結,更折射出振東制藥在業績連年滑坡背景下的資金困境。
這家曾因“買入賣出朗迪制藥凈賺32億元”而風光無限的山西藥企,正面臨重大挑戰。
來源:公告
01
五年糾葛、5億賠款
振東制藥與朗迪制藥的恩怨情仇始于2016年。
2016年5月,振東制藥斥資26.46億元高溢價收購朗迪制藥,此后五年間,朗迪制藥為振東制藥貢獻了超10億元凈利潤。
然而2021年8月,振東制藥又以58億元價格將朗迪制藥出售給上海方朗,凈賺32億元差價。
此次交易并未切斷兩家企業的聯系。
同日,雙方簽署《藥品委托生產合同》,朗迪制藥委托振東制藥生產碳酸鈣D3片(Ⅱ)、碳酸鈣D3顆粒產品,委托期限自《股權出售協議》所述交割日起生效,有效期長達十年。
裂痕在2023年顯現。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通報顯示,朗迪制藥32個批次產品存在維生素D3含量不達標的問題,總產量超93萬盒。其中有29批次為振東制藥代工生產。
這一質量事件導致朗迪制藥被處以1.34億元罰款,沒收違法所得618萬元及相關產品5.4萬余盒,并被責令停產停業整頓30天。
2024年9月,朗迪制藥以振東制藥在委托生產中違約為由,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索賠金額高達14.67億元。
2025年1月24日,仲裁裁決落地。經調解,振東制藥需向朗迪制藥支付5億元賠償。隨著7月18日最后一筆1億元款項支付到位,這場歷時近一年的仲裁糾紛宣告終結。
02
業績滑坡
三年虧損14.24億元
5億元仲裁賠款只是振東制藥巨額虧損的一角。
資料顯示,振東制藥成立于1995年,于2011年在深圳創業板發行股票上市,總部位于山西省長治市,是山西省首家登陸創業板的上市企業。
2024年振東制藥歸母凈利潤虧損13.29億元,同比下滑2920.55%,創下歷史最大虧損紀錄。
來源:財報
而這已是振東制藥連續第三年虧損。2022年至2024年間,公司累計虧損額高達14.24億元,業績滑坡態勢顯著。
來源:wind
在年報中,振東制藥將巨虧歸咎于“重大仲裁事項、信托產品逾期兌付及存貨減值等非經營性因素”。其中僅仲裁事項就確認支出約6億元,信托產品逾期兌付則計提減值1.43億元。
步入2025年,頹勢未止。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7.55億元,同比下降3.53%;凈利潤僅115.72萬元,同比大降94.99%。
03
控股股東高比例質押引關注
5億賠款付清后,振東制藥的資金壓力并未緩解。
7月18日振東制藥公告,控股股東振東集團新增質押732萬股股份,用于“補充自身生產經營資金”。本次質押后,振東集團累計質押股份已達近2億股,占其所持股份的66.08%,占公司總股本的19.86%。
來源:公告
據鷹眼預警系統監測,振東制藥核心股東質押比例已觸發“風險”類評級。更嚴峻的是:振東制藥未來半年內到期質押股份對應融資余額2.082億元;未來一年內到期質押股份對應融資余額1.95億元。
而一季報顯示,截至3月底,振東制藥貨幣資金為4.66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7.08億元,流動資金累計11.74億元。在此背景下,控股股東的高比例質押,更為上市公司增添一絲不確定因素。
盡管如此,振東制藥表示,本次控股股東質押股份與上市公司生產經營需求無關,同時振東集團具備資金償還能力,還款資金將來源于營業收入、股票紅利等。
除此之外,振東制藥還曾連續5年收到深交所年報問詢函。2024年更是因為控股股東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情況等問題,被深交所公開譴責,引發一系列高層人事變動。
04
“90后”少帥臨危接掌
在涉重大仲裁事項及業績下滑的背后,振東制藥的管理層正經歷代際更迭。
資料顯示,振東制藥創始人為山西長治人李安平。2024年4月,時任振東制藥董事長的李安平因長期占用上市公司資金被深交所公開認定三年不適合擔任上市公司高管。隨后,李安平辭去董事長一職,由其子李昆接任。
公告介紹,李昆擁有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碩士學位,出生于1990年11月,是一位“90后”董事長。
上任后剛滿一年,擺在李昆面前的挑戰艱巨:公司連續三年虧損、核心產品增長乏力、市場信任度受損、資金鏈持續承壓。更棘手的是,朗迪事件對公司藥品生產質量聲譽的負面影響可能長期存在。
7月21日,振東制藥報收4.95元/股,總市值49.76億元。
資金鏈的不確定性風險尚存,振東制藥新任管理層面臨的壓力遠超其父輩時代。仲裁風波雖已落幕,但5億賠款背后的質量信任危機與業績困局,仍將是這位90后掌舵者必須直面的持久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