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專生逆襲成身家百億大佬,新易盛實控人違規轉讓被罰、一致行動人曾清倉減持
在公司業績持續增長的前夕,新易盛實控人及眾多高管紛紛套現。此前,新易盛實控人高光榮還因為違規減持公司股票被證監會處罰。在算力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新易盛還能狂飆多久?
來源|子彈財經? 作者|段楠楠? ?編輯|馮羽
作為人工智能算力的核心企業,過去半年新易盛交出的成績單足夠驚艷。
7月15日,新易盛披露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實現歸母凈利潤37億元至42億元,同比增長327.68%-385.47%。
得益于業績爆發式的增長,自4月份以來公司股價累計漲幅超400%,公司兩位實控人身價大增。
有意思的是,在公司業績持續增長的前夕,新易盛實控人及眾多高管紛紛套現。此前,新易盛實控人高光榮還因為違規轉讓公司股票被證監會處罰。在算力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新易盛還能狂飆多久?
算力需求持續火爆,
上半年利潤增長超300%
繼2024年業績大幅增長后,2025年上半年新易盛再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新易盛實現歸母凈利潤37億元至42億元,同比增長327.68%-385.47%。
從新易盛披露的年報來看,公司幾乎所有的收入均來源于光模塊。2023年隨著ChatGPT爆火,各大科技企業均在加大算力基礎設施投入。
作為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部件,光模塊在AI推理、訓練過程中必不可少。傳統電纜在數據處理中,存在帶寬偏低的情形,光模塊在AI訓練過程中能提供更高的帶寬。
與傳統電纜相比,光模塊還能做到在數據傳輸上低延遲,在長距離數據傳輸、靈活性上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在AI大模型訓練中,光模塊則成了必不可少的產品。
相關研究機構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大模型數量突破1300個。從全球AI計算市場規模來看,2022年市場規模為195億美元,預計2026年將增長到346.6億美元。
在下游需求極其旺盛的背景下,新易盛光模塊出貨量大增。2024年新易盛光模塊銷量為873萬只,較2023年的603萬只增長近45%。
在產品出貨量大增帶動下,2024年新易盛實現營業收入86.47億元,同比增長179.15%,實現歸母凈利潤28.38億元,同比增長312.26%。
2025年上半年,光模塊銷量持續增長,LightCounting預計,2025年二季度全球光模塊銷售額將環比增長10%,在產品出貨量持續大增的背景下,新易盛收入持續提升。
隨著AI大模型更加智能,對于訓練數據的要求更加龐大,需要更高帶寬、更快傳輸效率的光模塊。
2023年、2024年市場出貨主要以400G光模塊為主,據LightCounting預計,2025年二季度光模塊銷量的增長則主要來源于800G光模塊。
此前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新易盛表示,2025年上半年800G產品出貨量和銷售占比保持持續提升。
與400G光模塊相比,800G光模塊銷售單價更高,產品盈利空間更大。因此,在800G光模塊銷售占比逐年提升的背景下,新易盛毛利率也在上升。
數據顯示,2023年新易盛毛利率僅為30.99%,2025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大幅上升至48.66%。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1.6T的光模塊需求正在增長。新易盛表示,預計2025年下半年起,1.6T產品將逐漸起量。
不過公司現有高端光模塊產能能否滿足客戶需求,還存在一定的疑問。
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新易盛了解,2025年上半年公司800G光模塊銷量增長多少,現有800G光模塊產能能否滿足客戶需求?截至發稿,未獲得新易盛回應。
近4月股價大漲超400%,
中專生逆襲
身家超百億大佬
公司業績持續提升,讓新易盛股價持續大漲,自4月以來新易盛股價累計漲超400%,這讓公司實控人高光榮、黃曉雷身家大漲數十億元。
與現在眾多科技企業創始人的高學歷不同,現年56歲的新易盛實控人、董事長高光榮畢業于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即成都工業學院的前身)的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
畢業后,高光榮就被分配至樂山無線電廠光通信分廠做技術員,在該廠高光榮工作了近10年。積累了大量有關光通信技術經驗,也為其日后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8年,從樂山無線電廠離職后,進入光通電子并出任CEO、總經理,這家公司主營業務為代理銷售光通信設備,憑借此前積累下的人脈,高光榮代銷光通信設備干得風生水起,成功掙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此后,高光榮又先后在多家公司任職,歷任四川九州光電子技術有限公司采購主管、光盛通監事、光盛通信監事等職位。
2008年,高光榮與黃曉雷等多位合伙人一起創立了新易盛,成立后高光榮一直擔任公司董事長至今。
起初新易盛專注電信光模塊生產和研發,到2015年僅中興通訊為公司貢獻超半數營收。依靠中興通訊的扶持,新易盛逐年發展壯大。
2016年,新易盛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后,得益于移動通信市場的擴大,新易盛業績逐年提升。到2022年新易盛已經是一家年營收超33億元,歸母凈利潤超9億元的中大型光模塊企業。
但真正讓新易盛騰飛的還是AI的爆發。2023年隨著ChatGPT的大火,科技企業對于算力需求出現爆發式的增長。
據悉,光模塊使用與GPU深度綁定,在AI大模型訓練數據傳輸過程中,光模塊使用與GPU的數量成正比。高性能的GPU如A100,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光模塊以確保高效的數據傳輸。例如,A100 GPU與200G光模塊的比例為1:6。
因此,在英偉達GPU出貨量飆升的背景下,新易盛的光模塊出貨量逐年上升。隨著新易盛2025年半年報業績預告出臺,不少券商認為新易盛2025年歸母凈利潤將超80億元。
這也意味著,僅三年的時間公司利潤增長超7倍。在業績飆升的催化下,新易盛股價接連大漲。
2022年10月,新易盛股價僅在10元/股左右。截至7月29日,公司股價漲至193元/股以上,累計漲幅超1800%。
得益于公司股價大漲,實控人高光榮、黃曉雷身價飆升,截至2025年3月31日,兩人分別持有5246.10萬股、5056.73萬股,按現有股價計算兩人持有股權價值分別超101億元、97億元。
實控人高光榮
違規轉讓股份被罰,
一致行動人清倉減持
股價暴漲帶來的豐厚盈利也讓實控人及眾多高管開始減持套現。
Wind數據顯示,自2022年2月以來,新易盛實控人及眾多高管多次減持公司股份。
2022年8月,新易盛股價在12元/股左右徘徊時,公司實控人高光榮便拋出減持計劃,計劃減持公司不超過400萬股,此外其一致行動人監事張智強先生、韓玉蘭女士也同時拋出了減持計劃。
在其披露減持計劃后,由于業績表現較好,新易盛股價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迎來大漲,到2023年4月,公司股價最高突破40元/股。
在股價上漲的帶動下,高光榮減持價格水漲船高。2022年10月高光榮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以18.5元/股的價格減持了37萬股,以競價交易的方式以30.12元/股價格在二級市場上減持了362.74萬股,累計減持399.74萬股,計劃達到了其預期披露減持股份的上限。綜合計算此次高光榮套現金額超1.1億元。
除此之外,其一致行動人韓玉蘭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以21.48元/股減持了公司1175.46萬股,累計套現2.52億元,占公司股份比例達2.32%,值得注意的是減持的股份幾乎是韓玉蘭個人持有的全部股份,減持完成后韓玉蘭個人僅持有新易盛3股。
在股價大漲刺激下,實控人高光榮距離其減持完成僅一個月后,又拋出了減持計劃,此外公司高管戴學敏女士、王誠先生、陳巍先生,公司監事幸榮女士同時公布了減持計劃。
最終,實控人高光榮以66.20元/股價格減持了699.75萬股,累計套現超4.63億元。若算上此前高光榮減持的股份,其通過二級市場共減持套現超5.7億元。
除在二級市場市場減持外,高光榮還通過轉讓的方式減持公司股份。
2023年3月15日至4月11日,高光榮通過家族信托2號賬戶、高光榮華泰證券賬戶合計轉讓占上市公司總股本1.42%的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轉讓的1.42%股權中,違反限制性規定轉讓比例0.42%,違法所得949.86萬元。
由于高光榮通過家族信托持有“新易盛”期間,未如實向新易盛報告實際持股情況,導致新易盛2020年、2021年、2022年年報披露的股東相關情況存在虛假記載。
因為此事,2024年12月高光榮因“涉嫌違反限制性規定轉讓股票”等行為被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立案調查。
最終,證監會認定高光榮轉讓股權時違反了限制性規定轉讓股票,此外其持股情況信息披露違法。
因此,證監會決定對高光榮采取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沒收違法所得949.86萬元,并處以2200萬元罰金。
值得注意的是,高光榮及其一致行動人持股比例并不高。在輪番減持下,其持股比例也在下降。
截至2025年3月31日,高光榮、黃曉雷分別持有新易盛7.4%、7.13%,如此之低的持股比例在上市公司實控人中并不常見。即便如此,在股價大漲的誘惑下,高光榮及黃曉雷親屬韓玉蘭仍大幅減持公司股份。
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新易盛了解,截至2025年3月31日,實控人高光榮、黃曉雷分別持有新易盛7.4%、7.13%,持股比例如此之低兩人是如何被認為是公司實控人?
此前幾年,實控人高光榮及黃曉雷親屬韓玉蘭,在持股比例如此之低的情況下,仍要大幅減持公司股份,是否意味著其不看好公司未來發展?亦或是要放棄公司控股權?未來,兩人要加強對公司控制權,是否考慮增持公司股份?截至發稿,未獲得新易盛回應。
對于新易盛而言,在AI浪潮下,公司核心產品光模塊出貨量未來仍有上升空間,業績或將進一步提升。但實控人接二連三地大規模減持,也讓市場投資者心生疑慮。當潮水褪去時,實控人及眾多高管能否真金白銀支持公司發展,能否帶領公司走出低谷才是關鍵。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