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駕,該醒醒了
懂車帝的一場大型智駕測試引發了全民討論。
撰文 | 趙哲峰??編輯 | 楊博丞? 來源|Donews
在國內智駕技術快速進步以及“全民智駕”概念加速普及的當下,懂車帝這次的智駕測試無情地揭開了多家車企的“遮羞布”。
當廠家口中近乎無所不能的“智能駕駛”的真實能力被展現出來時,社會各界在驚愕之余,也對“智能駕駛”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明星車型集體翻車
懂車帝這次測試盛況空前、陣容強大,測試車型包含了當今幾乎所有主流品牌,包括新勢力車企、自主傳統車企、合資傳統車企,共計36款車型。而為了還原真實性,更是承包了一段高速公路和部分城市街道作為測試場地。
測試大體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為高速場景下的各種情況的測試,另一部分則是城市道路測試。
圖源:電車網界
其中,高速場景包括:
1. 消失的前車(行駛中前車突然變道,暴露前方靜止障礙物,且左側車道有其他車輛)
2. 高速臨時施工?(行駛中前方出現施工路段,且左側車道有社會車輛)?
3. 施工路遇卡車?(夜間行使路遇施工區,且行駛路線被靜止卡車遮擋)?
4. 高速驚現事故車(?高速行駛中前方突現橫置在道路中間的事故車輛)?
5. 高速路口遇野蠻加塞(行駛中遇到從匝道駛出的強行加塞車輛)
6. 橫穿的豬(行駛中車輛前方突然出現橫穿的動物)
平心而論,在這六項高速場景測試中,除了最后一項“橫穿的豬”難度較高以外,其余五項對于大部分人類駕駛員而言并無太大挑戰性,而對于號稱“比人類更安全”的高階輔助駕駛來說豈不是更簡單?
很遺憾,答案令人大跌眼鏡。在本次測試的36款車型中,除了第三項“路遇施工卡車”外,其余項目通過率均低于超過30%。?
圖源:懂車帝
為什么這些搭載著全副武裝的感知硬件(近半數車輛搭載激光雷達)、高算力芯片以及號稱經過數次迭代優化的智駕算法的“智能車”,卻表現得如此之差呢?
其中原因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過度自信型”,另一類是“能力不足型”。
例如在“消失的前車”、“路遇施工路段”、“野蠻加塞”等測試環節,只要車輛能夠提前發現障礙物,并在第一時間給足制動力,遵循“讓速不讓道”原則,便可輕松通過測試。
但偏偏總有些“過度自信”的車型想“既要又要”,這些車型在這種情況下優先考慮的不是平穩剎停,而是自行規劃路線,在躲避障礙物的同時,盡量維持速度通過事故路段。于是要么撞上障礙物,要么奔著其他社會車輛而去。
本質上,這種情況是“效率優先,安全其次”的決策邏輯導致的,而出現這類的問題的往往是硬件配置較高的所謂“智駕第一梯隊”車型。
至于“能力不足型”,則普遍存在于低價車型和合資車型中。
該類車型無論決策邏輯如何,其在測試過程中經常出現無法識別障礙物的情況。例如在夜間測試的“路遇事故車輛”環節中,這些硬件配置較低的車型壓根就沒發現障礙物,或者只能在臨近障礙物的時候才采取措施(觸發AEB或提醒接管),最終導致測試失敗。
而這一現象,則跟近年來興起的“全民智駕”浪潮有關。
隨著智能化技術在汽車行業的普及,以及智駕相關硬件成本的急劇下降,高階輔助駕駛技術逐漸被下放到更低價車型中。如今,15萬級的智駕車型已經司空見慣,而10萬級智駕車型也不算稀奇,甚至還有10萬元以下的。
但這類所謂“全民智駕”車型的表現怎么樣呢?至少從懂車帝這次的測試來看,其各方面能力相比第一梯隊仍有不小差距,正如余承東所言“湊合能用跟好用是有區別的”。
而隨著這些低價智駕車型的實力被大家見證,各大車企也有必要在銷量和安全之間重新權衡。
那些未經過充分測試、驗證的低成本智駕方案,真的能放到市場中銷售嗎?如果要參與市場競爭,該如何宣傳才能讓消費者對其有準確清晰的認知?解決這些問題宜早不宜遲,否則哪天釀成大禍恐怕得不償失。
“智能”還是“智障”?
說到這里,可能有些讀者對“集體翻車”一詞并不認同,最起碼就高速場景的測試來看,至少還有特斯拉這一“獨苗”展現出了預期中的能力,六項測試通過五項,“高階智駕”名副其實。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您看完了懂車帝城市場景測試的完整版視頻,恐怕就不會維持原有觀點了。
在城市場景的測試中,本次參與測試車輛包括特斯拉在內,均出現了難以理解的離譜操作:包括不按原定路線行使、找不到路口、在轉盤外圍“轉圈圈”、不遵守交規(肆意壓線)、路線規劃不合理、強行加塞、無視路人或障礙物徑直撞上去等一些列迷惑操作,且同樣的車型重復測試還會有不同的表現,可謂千奇百怪、反復無常、陰晴不定,實在令人難以捉摸。
實際上,從特斯拉等車企或自動駕駛公司開始研發智駕技術以來,全世界對該技術的爭議就沒有停過。
盡管隨著AI技術的進步、硬件成本的降低、數據量的積累,智能駕駛相比十年前剛萌芽時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時至今日,也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敢宣稱“我們已經掌握了絕對安全且高效的L3級自動駕駛技術”,就更別說L4級及以上了。
而且,在過去這些年里,也著實發生了不少令人望而生畏的智駕事故,技術的快速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是用全人類的慘痛代價換來的。
列舉一些近十年的嚴重智駕事故:
2016年,美國一輛特斯拉Model S未能識別前方卡車,以119km/h的時速撞擊致駕駛員死亡,系統全程未剎車。
2018年,?Uber測試車在亞利桑那州的測試中,未能識別橫穿馬路的行人,安全員分心未接管,致1人死亡。
2019年,美國一特斯拉Model 3在Autopilot模式下失控沖出路面,撞樹后車輛焚毀,造成1死2傷。
2022年,特斯拉Model 3在AP模式下以128km/h的速度追尾摩托車,導致摩托車騎手死亡。
2024年,一名美國特斯拉員工酒后駕駛Model 3,在FSD模式下偏離道路撞樹起火,駕駛員當場死亡。
2024年,一輛問界M7在高速路段開啟智駕,追尾道路養護車致車輛起火,車內3人全部遇難。
2024年,理想L7在高速開啟NOA模式,前方貨車突然側翻導致追尾,車輛直接報廢。
2025年,一輛小米SU7在夜間高速路開啟智駕,車輛撞擊施工路段隔離帶致起火,車內人員全部遇難。
回顧這些事故,其中有車輛本身技術原因,也有駕駛員過度信任輔助駕駛的原因,而車企或自動駕駛公司的過度宣傳同樣難辭其咎。
未來如何發展?
無論智駕技術會在未來發展到何種程度,“以人為本、遵紀守法”都是不可僭越的底線,而盡量保證所有道路交通參與者的安全永遠是第一要務。
即使在技術領先的情況下,廠家也不應貿然采用過于激進的決策邏輯。邏輯設定應該留有技術冗余,而不是去試探硬件能力極限,“安全必須高于效率”應該成為行業共識甚至強制標準。
如今許多車企在智駕研發、宣傳方面存在不規范行為,本質上是為了將商業利益最大化,如果沒有相關政策加以約束,則很難指望車企會自我約束,故需要有關部門予以監管。
于是在2024年3月,由工信部提出,委托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執行,由中汽中心、東風汽車、華為等起草的《智能網聯汽車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正式申報。該項目屬于強制性國家標準,具有法律效力,預計于2026年完成制定。
今年4月,小米SU7事故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發布了《關于規范駕駛輔助宣傳與應用的倡議書》,提到杜絕虛假宣傳與過度營銷,避免使用模糊或誤導性表述。該倡議發布后,各大車企積極響應,紛紛改口,統稱智駕為“輔助駕駛”。
就在懂車帝智駕測試引發熱烈討論的檔口,公安部也在國新辦最新的發布會中表達出“將加強智能駕駛監管”的態度。
具體有三方面:
一、杜絕車企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督促車企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強化新用戶培訓,幫助新用戶熟悉掌握汽車輔助駕駛功能的使用方法和禁止事項。
二、會同相關部門推動細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規規章,明確0到2級輔助駕駛系統“人機共駕”的法律屬性。
三、通過采取多種形式的宣傳提示,使廣大駕駛人清楚認識到現階段輔助駕駛不等于自動駕駛。
與此同時,車企們也在努力。
除了積極響應號召進行規范宣傳并參與標準制定外,還有車企主動承擔了更多責任。
比如比亞迪的“泊車兜底”(因泊車系統異常或算法失誤導致的事故損失,由比亞迪承擔)就為行業開了個好頭,該舉措不僅能讓消費者選購及使用智駕技術時負擔更小,同時也為下一步L3級技術的落地提供了政策層面的參考。?
顯而易見,智駕技術的普及需要消費者、廠家、監管部門的共同努力。盡管當下的智能汽車仍存在很多問題,但只要我們正視問題、回歸理性,相信其會在不久的將來重回健康發展軌道。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