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了版權藩籬,在線音樂的“獨家”之戰卻可能剛剛開始
在線音樂三大巨頭版權曲庫終于打通,長達數年的版權大戰暫時告一段落。
作者|葉春池
編輯|李春暉
來源|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
2018年3月6日,或將成為中國在線音樂發展史上最具標志性的時刻之一。
繼2017年9月阿里音樂和騰訊音樂版權互授,今年2月春節前夕騰訊音樂和網易云音樂版權互授后,阿里音樂與網易云音樂也達成里版權互授。至此,在線音樂三大巨頭版權曲庫終于打通,長達數年的版權大戰暫時告一段落。可以說,從3月6日開始,正式進入了“在線音樂2.0時代”。
根據阿里音樂與網易云音樂共同對外宣布,阿里音樂將滾石、S.M.、BMG等優質音樂版權轉授給網易云音樂,網易云音樂則將天娛、愛貝克思(avex)、豐華、華研國際等優質音樂版權轉授給阿里音樂。
對于廣大音樂用戶來說,最直接的好處當然就是:手機里下載好幾個音樂APP的日子或許就要過去,終于不用因為歌曲動輒下架而為聽歌“狡兔三窟”。
但更值得期待的,還是看幾大巨頭接下來如何展開版權之外的競爭。一個戰場的結束,意味著新戰場的升級。
在很長一段時間,版權都是在線音樂競爭的主旋律。但事實上,版權曲庫只是音樂市場的存量。不客氣的說,盡管在線音樂市場異常活躍,但華語音樂本身卻處在“吃老本”階段。看似熱鬧,但是大家會發現可聽的新歌并不多,人人耳熟能詳的就更少。
而當幾大巨頭在版權上幾乎被拉到了同一條起跑線,就被必須拿出自己的差異化產品,拿出真正的“獨家”。不僅是相對于其他在線音樂平臺,而是針對整個音樂市場都是“獨家”,是獨家的原創音樂、獨家的音樂運營、獨家的造星模式、獨家的粉絲經濟。
只下載一個音樂APP不是夢
數字音樂版權之爭始于2015年。在長時間的鋪墊和引導之后,確實培養了中國用戶的音樂消費習慣。大家開始習慣為音樂付費,對音樂的品質和正版有了要求,幾乎被盜版擊潰的音樂產業,再次煥發生機。
但隨著騰訊音樂娛樂集團、阿里音樂、網易云音樂三大巨頭進入越來越激進的版權大戰,用戶也開始感到困擾。
你前腳下手香港王牌歌手,我后腳就掌握了臺灣歌手的版權;你看中了內地經典之聲,我馬上就開始研究新生代選秀歌手;你給姑娘們找來了韓國偶巴,我這里的歐美歌手了解一下……幾年下來,在線音樂平臺完成了對音樂版權的瓜分,用戶也不得不為聽歌把各家產品悉數下載,輪番使用。
版權大戰在一定程度上讓中國數字音樂全面邁入正版化時代,一段時間內這對于平臺、唱片公司、創作者和用戶都是利好消息。
但當音樂版權成為在線音樂平臺最重要的武器,那大家無非是在爭奪有限的經典資源,只消耗、不產出,這絕不是音樂市場良性循環的發展趨勢。
去年8月,騰訊音樂和網易云音樂版權戰之后,國家版權局相繼約談了各家音樂平臺和唱片公司,試圖結束版權之戰。三大平臺也都積極配合,從水火不容到握手言和,也就不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
而隨著在線音樂市場進入2.0時代,版權藩籬已被打破,三大平臺的主流音樂曲庫幾乎相同。
以蝦米音樂為例,用戶可以通過蝦米音樂暢聽70萬以上的藝人歌曲,有香港老牌歌手張國榮、羅大佑、周華健、李宗盛、莫文蔚等,臺灣歌手周杰倫、劉若英、蔡依林、SHE、五月天等,新生代歌手華晨宇、白舉綱等,還有海外的Super Junior、少女時代、EXO等,幾乎覆蓋國內外所有的主流歌手。
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在一個平臺上隨意聽歌。之前那種要下幾個APP,且平臺版權資源不穩定、動輒下架的糟糕體驗,終于成為歷史。
而在這樣的后版權時代,如果只是單純的聽歌,用戶完全可以只選擇一個平臺,而徹底放棄其他。這樣嚴峻的挑戰下,用戶體驗將取代音樂版權成為新的最高KPI,在線音樂平臺,必須牟足勁來一場音樂的消費升級。
吸引用戶的100種方法
版權戰被叫停之后,舊的游戲規則已經被打破,新的游戲規則尚在制定中。誰先搶到先機,誰就可能成為規則的制定人。
在版權戰時代,音樂是獨一無二的主體。后版權時代,整個行業的側重點轉移,音樂為本之外,如何悉心運營尤為重要。
如果說之前還只是錦上添花的比拼音樂“增值服務”,那么從版權大戰中抽身后,平臺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將優質內容的商業價值真正發揮,為音樂賦能。
目前看來,盡管各家打法不同,但目標大體一致。其中,加碼社交媒體是各家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線音樂平臺已經跨出純音樂的范疇,社交媒體正是它們期望攻克的下一個山頭。
宣布版權互通后,粉絲發來“賀電”
“朋友圈”成為了音樂APP的新標配,旨在通過加強社交媒體屬性,進而盤活平臺內容。單純的聽歌行為只能將音樂APP變成一個“工具”,社交才能使其成為生態“社區”。為此,各家都推出了相應功能。
比如,蝦米音樂在2017年5月對界面進行了全面改版。改版后的蝦米音樂,評論被放到了歌曲播放頁面更顯著的位置。2017年7月,蝦米又上線了動態板塊,并給了主界面底部一級TAB的入口,用戶可在其中看到其他蝦米用戶的動態。
社交增強了用戶對產品的粘性,這種粘性會給平臺帶來更多探索的可能性。用戶的音樂消費也在不斷升級,正在從后臺聽歌向前臺多樣化場景消費遷移。這也讓背靠阿里的蝦米音樂有很多先天性的優勢,實現更多資源的互通。
除了為蝦米音樂加入更多社交媒體元素,阿里音樂也在打通整個阿里系資源,建立全新的音樂生態。去年的天貓雙十一晚會,從“尋光計劃”走出的GALI等音樂人就首次登上舞臺,與眾多知名藝人同臺演出演出;雙十二,蝦米又聯合口碑舉辦了“美食造音趴”,整合線上線下消費場景,為用戶帶來新鮮的音樂體驗;今年優酷出品的熱播街舞綜藝《這!就是街舞》,首席音樂合作伙伴也選擇了蝦米。
去年最著名的一場事件營銷,就是黑豹樂隊的保溫杯事件。黑豹樂隊鼓手趙明義一張手握保溫杯的照片曝光,一時間“保溫杯”風靡網絡。隨后,在阿里授權寶的撮合下,黑豹樂隊和虎牌保溫杯達成合作。
不難看出,蝦米音樂在阿里大文娛和阿里系電商資源的協同性下,正將音樂打造成全產業鏈模式。而音樂人,也不再只依靠音樂才能曝光和變現。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曾是馬云為淘寶提出的構想。蝦米音樂的“基礎設施”,能讓故事變成“讓天下沒有難做的音樂”嗎?
從播放器到創作者
據蝦米音樂知情人士透露,近期,專注于用戶極致體驗的音樂app全新版本即將發布,“最懂你”是重要特色之一。
很長一段時間,在線音樂平臺只是音樂的播放器。但從最早的pc端到現在的移動端,渠道流變,音樂永恒。不想被時代的浪潮拋下,向產業鏈上下游探索勢在必行。從單純的播放器變成原創音樂的發現者、創造者、運營者,在線音樂平臺不約而同押注原創音樂。
早在2014年,蝦米音樂就啟動了首個原創音樂扶持項目——尋光計劃。2000多名獨立音樂人參加評選,最終制作出16張唱片,15部MV,50場演出,累計獲得近4億音樂試聽與MV視頻播放量。參與的音樂人如程璧、金玟岐、左安西西、銳豆、邱比、聲音玩具等,已成長為國內民謠的中堅力量。
計劃中還誕生的《尋光集》,是中國第一張互聯網唱片,其中收錄了逃跑計劃、莫西子詩、好妹妹等獨立音樂人的作品,這張唱片獲得了第15屆2014華語音樂傳媒大獎、2015年華語最佳音樂大碟。
目前,蝦米音樂聚集了超過3萬的優質音樂人,以及40萬獨立音樂作品。這次與網易互通版權之外,蝦米蝦米音樂還對外宣布,第二季“尋光計劃”音樂人首張個人專輯系列,將于3月底前后正式推出。
蝦米音樂還與唱片公司共同挖掘優秀的原創歌手和獨立音樂人,整合雙方優質資源為這些音樂人提供簽約、發片、線下演出等等多方面的支持。
依托阿里大文娛的整體生態力,蝦米音樂越來越多地聯動大麥、優酷、影業、UC等文娛力量,串聯影視劇制播、演出等的多維資源,立體化地扶持音樂人,積極探索與挖掘音樂人及其作品在綜合性文娛IP價值。
而這些,本就比版權更能為音樂賦能,也是用戶真正需要的。
在成熟度更高的在線視頻領域,自制劇、自制綜藝崛起,為用戶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精品自制內容,甚至已經超越電視臺傳統的版權內容。而這樣的根本性變革,也必然會在音樂市場發生。并且,正在發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