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媒體、罵技術、電視節目發飆,盤點李想爆過的粗口
近日,有理想車主反映稱,自己疑似在車輛座椅中發現水銀。
出品|三言財經
作者|豐收
根據網友上傳的視頻顯示,在其理想ONE汽車座椅縫隙中,疑似有不少水銀珠滾動。車主將座椅拆除后發現,座椅的支架縫隙、板材、以及座椅皮座間等處,均發現水銀痕跡。
上述車主將所有水銀收集齊后,其數量竟然比10個溫度計所含的水銀還多。
據了解,水銀又稱汞,是有毒而又易揮發的金屬。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汞和無機汞化合物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
有網友指出,自己曾不小心接觸到了溫度計里泄露的水銀,結果過敏在醫院打了幾天針,“差點掛掉”。
該車主稱,座椅已經全部拆解封存,并確認不是個人問題,“很少有人坐我的副駕駛!我確定是車本身的!座椅下面都是各種碎渣渣水銀”。
該車主還表示已經報警。
本來這個消息就挺令人震驚,但接下來李想的操作更讓人始料未及。
理想方面展開調查,李想卻爆粗口:祝造謠的人和媒體腦子里裝滿了汞
今日午間,理想汽車方面作出回應,稱針對一位用戶反映的車輛座椅發現疑似“水銀”的物質,理想汽車第一時間展開全面調查。
?
理想汽車表示:理想ONE在產品設計、原材料選擇、生產制造、運輸以及交付環節均未使用到汞(俗稱水銀),并且符合《汽車禁用物質要求》(GB/T 30512-2014)及歐盟ELV等有害物質相關要求,請各位用戶放心使用。?
而隨后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也回應了此事。
李想稱,“造謠我們用水銀的人和媒體,祝愿你們血液里流動著汞,腦子里裝滿了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他發三次刪三次,現在該條微博已經刪除了。
在這條微博下,有網友直懟李想,“一個道貌岸然、滿嘴謊言、欺瞞消費者的人(欺騙的還是曾經那么信任他的老車主),竟然有臉吐槽別人造謠。我對此言論負責。”
對于李想這樣的反應,有網友說李想“真急了”;還有人認為作為高管、老板、創始人,李想的“素質太差了”。
也有網友指出,李想的反應相當于給油鍋里撒了把鹽。
不過也有人對是否是水銀,持懷疑態度。
也有網友稱,常溫下是液態的類似金屬的物質,不只有水銀,還有鍺/鎵/鉍類合金,用于CPU導熱,兒童科教玩具,在電商平臺可以輕易買到淘寶。
在刪除罵人的微博后,李想又發布了兩條相關微博。
第一條微博,李想稱是有人用水銀投毒惡意栽贓,并反問“誰在操作?”
第二條微博,李想轉發了此前游族創始人被投毒的新聞,并指出出現大量的水銀很可能是投毒的行為,“汞不是牛奶和飲料,不是可以隨隨便便鬧著玩的,更不是可以隨便購買到的”。
據悉,最先在微博發布視頻的網友只是說發現疑似水銀的東西。媒體報道也是“車主發現疑似水銀”,并沒有下結論說“理想車本身含水銀”。
這個物質到底是不是水銀,確實現在不好下結論。
不過,李想的第一次回應確實有點過激了。從多次刪和發的動作中,也能看出李想本人似乎在氣憤中也有猶豫。
而無論對錯,李想都是少有罵媒體的CEO,在車企里面更是少之又少。
事實上,這不是李想第一次怒懟媒體了,他一直被外界貼上“不羈、隨性”的標簽。
從汽車之家到理想汽車,李想一次次與媒體發生摩擦和碰撞。同時也多次在公開場合、甚至電視節目里爆粗口。
2012年11月李想抨擊媒體風氣:中國汽車媒體和廠商要齊向"世界級"轉身
當時還執掌汽車之家的李想在一次活動上談及當時的媒體風向。
當時,很多汽車媒體都將重心向“客戶”轉移,對“客戶”的報道幾乎全部是正面消息。
對此,李想指出,好有好壞之分,但壞就是壞。媒體要中立性和可信度,這是最難做到的,也是最應該堅持的底線。
李想認為,“不管廠商還是媒體,想達到世界級的水平,都應該一步一個腳印,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做,站在用戶的角度去做。”
李想上述的觀點抨擊了當時的媒體的風氣,其實也是其對汽車之家的期許。
總的來說,李想對不良媒體風氣的批判,是正面而有積極意義的。
2013年9月參加電視節目,李想現場怒懟隊友:腦子進水了
當時作為汽車之家創始人、總裁的李想參加了江蘇衛視的一檔商業明星公益真人秀節目《贏在中國藍天碧水間》。
李想是碧水隊的成員,同組的還有姚勁波、汪小菲、盤石集團創始人田寧,隊長是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
在節目中,藍天隊和碧水隊在某大學組織了一場校園招聘會。雙方各有幾十家企業現場招聘,比賽勝負以招聘人數為標準。
但是現場碧水隊在合同上準備不足,只有一百份合同,而對手準備了上千份合同。
當李想得知現場企業大部分都沒有準備合同,而且田寧還要讓李想去打印簡歷。
當時李想就發飆了,他質問“合同沒打印好,還要我打印簡歷,在干什么,腦袋進水了”。隨后李想更是扯高嗓門,現場氣氛十分緊張。
當時隊長夏華上前勸解,李想才安靜下來。事后,夏華表示當時嚇了一跳。
2016年10月電動車創業被自媒體炮轟,李想怒噴:太監也出來碰瓷了
2015年,李想開啟再次創業,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創辦了理想汽車。
當時有不少質疑的聲音,有國內汽車自媒體人稱李想的新項目:“電動車換電模式是反人類的設計,李想的這個創業項目必定失敗,如果這個電動車能夠上市,并且取得成功,我就直播吃自己的不可描述部位。”
對于該自媒體的言論,李想直接回懟:“真沒辦法,太監也跑出來碰瓷了。”
在李想看來,這個自媒體人想通過罵人獲得關注,也就是想“紅”。
其實,這個事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來看,確實有點“碰瓷”的意味。
雙方的對戰也算不上“文明”,當然考慮到李想的個性似乎也能理解。
2019年3月李想批國內電動車虛假里程宣傳:媒體也別再配合共嗨了
針對當時國內電動車虛假宣傳的亂象,汽車之家創始人、車和家CEO李想發文怒懟。
李想稱,“看到國內不少有頭有臉的汽車品牌,推廣電動車的時候還在用60等速宣傳自己的續航里程,甚至直接把這樣的虛假續航里程數字貼在車屁股上,真有點大躍進的感覺。各位汽車行業的前輩和大哥們,特斯拉都已經打到家門口了,按照目前的匯率,國產Model 3鐵定直接賣到25-27萬起(補貼前售價),咱們就別再搞這些丟人的宣傳手段自嗨了。”
李想還稱,媒體也別再配合60等速共嗨了,這樣最基本的專業能力和辨識能力都不具備,以后就真沒飯碗了,好日子很快就要結束了。
事實上,60km/h等速續航的宣傳并不算違法,頂多算是小聰明,對于用戶實際使用場景來說參考價值不大。
李想的上述言論是對當前行業宣傳套路的一種不滿,不少人對李想的敢說表示贊賞。
2019年5月李想:只有無中生有和造謠是黑,批評不是黑
2019年5月5日,李想在微博分享了一則小故事,稱在發布會時,有媒體試乘后提出增程模式下噪音和震動巨大的質疑,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在黑理想ONE,但李想在看完后,反而找到了一個交互設計上的嚴重缺陷。
李想表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不應該有的思維模式就是:但凡媒體說了點難聽的話,不順著自己品牌的話,就感覺汝等刁民都在害朕。”
在回復網友評論時,李想也講述了對“黑”的理解。他認為,“只有無中生有和造謠是黑,批評以及觀點不一致都不是黑,甚至觀點和我們完全相反都不是黑。”
李想表示,很多時候,我們感覺一個人在黑自己,還是在幫自己,其實只是一念之差。當我們懂得尊重對方,換位思考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幫助我們的人遠遠多于黑我們的人。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似乎能夠看出李想對于媒體關系的理解。按照這種思路來看,他認為水銀事件就是無中生有的造謠,而不是所謂的批評。
2020年4月:瑞幸財務造假,李想對陸正耀爆粗口
去年4月份,瑞幸咖啡財務造假曝出,瑞幸咖啡董事長陸正耀在微信朋友圈表示,“我個人非常自責。無論獨立委員會的最終調查結果怎樣,我都會承擔應有的責任。”
而李想直接怒斥陸正耀為“詐騙犯”,并“爆粗口”。
批評是可以有的,但是爆粗口就顯得有失身份了,畢竟雙方都是公眾人物。
2020年8月:李想炮轟同行:一幫搞臭技術的,天天沖我們BB
在2020年的理想汽車用戶日上,李想直接“開罵”。
“TMD,一幫搞臭技術的,天天沖我們XX,什么增程電動是個落后的技術,請問,他們TMD搞出來屁技術了?讓一群毫無用戶思維,完全不關心用戶的這幫人,天天的研究技術路線,TM什么技術路線啊?胡說八道!”
究其原因,還是關于技術路線上的爭議。
部分研發人員對增程式電動車技術路線并不認同,李想認為這些研發人員根本沒有用戶思維,也不關心用戶的實際需求和體驗。
這次開罵讓李想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甚至有人說他是“車企創始人罵街第一人”。
這雖然不是與媒體的正面對剛,但卻是第一次李想在公開場合開罵。
但是在用戶日靠“罵街”的方式,來力挺自家車品,真的好嗎?
2021年4月:女記者“打探消息”不成反遭侮辱,李想困惑發問
今年4月28日晚間,李想突然在微博上發了一篇長文,講述了一個故事,并向眾人請教。
故事的內容大概就是有女記者向一個男工程師打探新車消息,卻被男工程師言語侮辱。
不過有爆料稱,男工程師疑似理想的員工。
所以這件事就變成了李想在處理這件事上遇到了困惑,所以想征求下大眾的看法。
這其實也是李想在試探媒體對于自己的處理方式的看法,因為在李想的講的故事中,該工程師被解雇了。
而女記者要求公司層面公開道歉,這才是李想最大的困惑。
事實證明,理想后來并沒有所謂的公開道歉。
關于這件事,三言財經的文章《女記者打探機密,理想男工程師反問X生活遭開除,誰對誰錯?》曾對此事進行過分析。
總體來看,認為員工的個人言行與企業形象深度綁定,員工向記者個人道歉是理所當然。而記者采訪也應該考慮對方的處境,所以這件事雙方一定程度上都有問題,不能只歸咎于一方。
結語
作為80后創業者的代表人物,李想身上有很多特質,比如敢闖敢做,也更敢說話。
在公眾場合,他多次爆粗口或是怒懟他人。盡管有人把這個叫做“真性情”,認為李想敢于質疑、敢于表達。
甚至還有人把他和同樣愛懟人的馬斯克放在一起,要知道馬斯克可是越懟人粉絲擁躉越多,不過馬斯克很少帶臟字。
也許從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所謂的個人魅力,但是作為一個企業家,一個公眾人物,口嗨和流量并不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
李想在往馬斯克的懟人路上走的時候,也要思考怎么把產品做好,商界大佬中低調的成功者才是大多數。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