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搶手!金融科技應屆生平均起薪10547元,跳槽可再漲50%
金融科技人才很搶手!
來源:消金界
作者:徐英霞
2021年,金融科技專業迎來第一屆本科畢業生,根據某就業網站的最新報告,2020年,金融科技專業就業競爭力高居第四位,平均起薪為10547元,在全部本科專業中位列第一。
更加搶手的是有工作經驗的金融科技人才,不但固定薪資高,跳槽薪資漲幅普遍在20%-50%,機構之間相互挖人成為常態。
消金界了解到,最近浦發銀行就要求技術員工簽訂競業協議,這側面反映了金融科技人才就業市場的生態:缺人,錢多,搶人。
?畢業生不愁就業?
7月3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舉行了2021年畢業典禮,值得關注的是,這屆畢業生中有首批金融科技方向的金融碩士。
據了解,首批金融科技畢業生,兩年間系統學習了金融、統計與機器學習、計算機技能與應用三個領域的課程。畢業生就業率達100%,有超過半數的學員獲得3個以上的工作錄用機會。
如此好的就業情況其實并不意外。
2021年度校園春季招聘季,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三家大型招聘人數逾1.5萬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對金融科技人員的需求。
農業銀行研發中心2021年春季校園招聘的職位中,包括軟件研發崗、測試開發崗、財務管理崗、工程建設管理崗。農銀金融科技也發布公告,2021年春季校園擬招聘80人,均為軟件研發崗。
浦發銀行發布的“2021年春季校招啟事”顯示,浦發銀行科技子公司信息科技崗位預計招募人數超過900人。
根據某互聯網招聘平臺發布的2021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專業就業競爭力報告,2021年,金融科技專業迎來第一屆本科畢業生,其專業就業競爭力高居第四位,平均起薪為10547元,在全部本科專業中位列第一。
2021屆金融科技專業本科畢業生中,有近四成期望在數字技術研發領域(人工智能、大數據、后端開發、前端開發、產品研發等)發展。目前,金融科技人才高度緊缺,突出體現在具有數字技術和金融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上。未來隨著碳中和與碳達峰目標的持續推進,綠色金融領域的人才需求也將高速增長。
?想盡辦法搶人、留人?
更搶手的是則是有經驗的金融科技人才。
根據財報數據,截至2020年末,工商銀行科技研發人員數量超過3.5萬人,站全行員工的8.1%。建行金融科技人員數量為13104人,占集團人數的3.51%。2020年,郵儲銀行技術人才數量較2019年翻了一番,浦發銀行科技開發相關人員增加近2000人,增幅約50%,光大銀行技術人員數量同比增長了27%。興業銀行計劃三年內科技背景人員數量占比超過7%,五年后爭取達到10%。而招商銀行科技人員占比已經達到了10%。
僅就銀行來看,金融科技人才不但基數大,未來增長幅度也很大。銀行已經成為金融科技需求的主力軍,但是銀行科技人才的流動性越來越大。
目前,金融科技公司之間、銀行之間、金融科技公司與銀行之間相互挖人已經成為常態。
據消金界了解,金融科技公司以有競爭力的薪酬在銀行挖人,很多銀行沒有招架之力,培養了三年以上的核心技術人員流失嚴重。這也讓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讓技術人員簽署競業協議。但人才總是不可避免的流向薪資更高的地方去。
根據科銳國際發布的《2021人才市場洞察及薪酬指南》,具體到不同的金融科技職位,具體來看,首席信息/技術官的薪酬在300-500萬元,跳槽漲幅為50%,信息技術部總經理薪酬在150-200萬元,跳槽漲幅為30%,云計算薪酬50-70萬元,跳槽漲幅30%,金融大數據挖掘50-80萬元,跳槽漲幅30%+,金融大數據分析50-80萬元,跳槽漲幅30%+,后端(JAVA,C++,PHP,C#)40-50萬元,跳槽漲幅20%,硬件開發薪酬在30-40萬元,跳槽漲幅20%,運維薪酬在30-40萬元,跳槽漲幅20%,DBA(數據庫管理員)薪酬在30-40萬元,跳槽漲幅20%,測試薪酬在30-40萬元,跳槽漲幅20%。
金融科技人才的稀缺,讓金融科技職位的待遇水漲船高,論是對傳統金融機構還是金融科技公司來說,如何招到人、留住人,成為一大核心管理問題。
根據普華永道的調研,更有競爭力的薪酬水平、扁平化的組織平臺和暢通的職業晉升通道,以及明確且被認同的業務發展方向,是招聘到和留住金融科技人才的三大關鍵因素。企業不僅需要與員工分享“錢途”,也要共擔“前途”,才更有利于在市場上獲得金融科技人才。
也就是為何,銀行在高喊發展金融科技,大規模提高科技人員占比的同時,一直也在進行組織架構的改革——只有組織合理才能留住人才,在金融科技人才方面落后的代價是每個銀行都不愿承受的。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