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倍的格力,忍心割肉嗎?
做好長期的準備
作者/墨羽楓香
數據支持/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曾經讓大連大媽爆賺100倍的長春高新,4個月暴跌53%,導致一批簇擁者爆倉。沒過多久,輪到格力粉了。
格力,年內大跌34%,較去年12月高點大跌41%,市值蒸發逾1600億。近來,股價持續低迷,已經跌破40元。這一波大跌已經讓公司第一大股東——高瓴設立的珠海明駿很是尷尬。
珠海明駿2020年初斥資416.6億元入股格力15%的股份,每股價格46.17元。如果不計資金成本,加上1年多分紅47億元,珠海明駿大致浮虧19億元。
不僅如此,珠海明駿50%的資金(208.3億)源于招行貸款,質押物是9.02億股格力股票,質押時間為2020年2月至2026年2月。
?
不過今年5月,為期6年的招行貸款被農行置換了,貸款額度不變,但質押股票變為7.22億股,因為當時的股價比珠海明俊買入的時候還要高出20%。但農行與珠海明俊約定:“若因為上市公司股價發生重大變化導致質押物貶值,質押率超過60%且無法提供補充擔保,則珠海明駿應提前償還新貸款的全部本金及應付利息。”
?
按照最新格力38.26元股價計算,質押7.22億股,市值為276.2億。按照208億貸款計算,質押率已經達到75.3%。如果加上置換出來的1.8億股,質押率也已經達到了60%。
?
高瓴如果無法補充擔保,就得還銀行的錢了。雖然這對高瓴可能并不是難事,但這筆重倉持股難免有些尷尬,也可能是此前萬萬沒有想到的。
?
那么,問題來了,曾經超級耀眼的大白馬,究竟發生了什么?
?
行業惡化
今年上半年,格力營收920億元,同比大增30.3%,歸母凈利潤為94.57億元,同比大增48.64%。增速看似很快,但是基于去年低基數的情況下而來的。相較于2019年同期,營收下滑6.4%,歸母凈利潤更是大幅下滑31.22%。
格力業績表現糟糕,市場早在此前下跌中有所反應。如今股價持續大跌,那么市場預期接下來業績可能面臨持續的困境。
格力70%以上的營收來源于空調業務。我們從整個空調行業來看待這一問題,會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視覺。
?
2021年冷年(去年8月-今年7月),中國家用空調總出貨量約為1.5億臺,同比增幅8%。其中,外銷6500萬臺,同比增速15%,內銷8500萬臺,同比增速6%。但這是基于疫情低基數帶來的增長。如果相較于2019年冷年,內銷還下跌6%。
?
并且,2021冷年后6個月(2-7月),中國家用內銷與2019年同期大幅下滑15%。
?
零售終端來看,2021年冷年國內銷售規模5035萬臺,同比下滑5.8%,零售規模1598.8億元,同比下降0.1%。自然年來看,今年上半年國內零售額同比增3%,但相較于2019年大幅下滑20%。
更為糟糕的是,今年8月,據《電器》數據匯總,國內空調零售終端額相較于2019年同期大跌近40%。
很顯然,空調賣不動了。
?
行業沒有增量,已經進入了激烈的存量競爭狀態。這也是美的2019年春節開啟價格戰,格力硬杠奧克斯的重要邏輯。對了,今年上游原材料大漲,而下游需求疲弱,盈利空間遭到較為明顯的擠壓。
?
空調行業賽道有些惡化,重要邏輯源于整體大消費環境與房地產周期。
?
從2018年開始,包括格力在內的三巨頭增速就走下坡路了,宏觀層面顯然受到了房地產周期的影響與沖擊。
?
2016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高達22.5%,房地產景氣度非常高。在此高基數的背景下,2017年仍然取得7.7%的同比增速,但2018年增速大幅下滑至1.3%,2019年則變為-0.1%。
今年前8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15.9%(較1-7月收窄5.6%,連續8個月增速回落),相較于2019年增12.1%,兩年平均增5.9%。
?
而對于未來,房企審慎態度顯露無疑。今年8月,新開工面積16554萬平方米,環比降6%,較2019年、2020年同期分別下滑14.7%、16.8%。
再瞄一瞄鐵礦石,最近2個月,價格從1150元/噸瀑布式狂瀉至當前的637元/噸,跌幅高達45%。除了螺紋鋼產能限制因素,占螺紋60%需求量的房地產不景氣也是鐵礦石暴跌非常重要的邏輯。
這些因素搞清楚了,就知為何空調行業賽道已經從藍海變成了紅海。
全球化
國內沒有增量了,格力想要全球化,容易嗎?
?
早在1998年,格力高層出國考察,決心向國際化企業邁進。同年,格力開始進入巴西市場,聯合當地家電公司、超市和經銷商等合作方式進行聯合銷售。
?
2001年,格力巴西生產基地順利投產。同年,公司進軍巴基斯坦市場,后于2006年與當地最大的專業空調零售商之一DWP公司合作建設產生基地。
?
后來,格力又在越南建立生產基地,但于2010年開始撤資退出基地的實際運營管理。但目前為止,格力在海外僅有巴西、巴基斯坦兩大生產基地。
?
總體來講,格力在海外布局的空調產能非常謹慎,主要的精力也放在國內,在全球化尚未有重大戰略舉措。
?
當然,格力的海外銷售不溫不火,占營收總比重僅10%+,自銷品牌占比不大。這一比例以及營收體量遠低于美的和海爾。
2020年,美的海外銷售收入1210.8億元,占總營收的42.6%。這已經是美的連續4年海外營收超過1000億,連續第5年營收占比超過40%。
早在2013年,美的就將“全球經營”列為公司三大戰略主軸,并在后續大勢開啟了并購。
?
2016年,美的發起“四大收購”。其中,斥資5億美元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板塊80.1%股權,從中獲得了東芝品牌授權及5千項白電專利。當年,美的海外營收640億,首次占營收的比例超過40%。
?
截止目前,美的業務覆蓋200多個國家,在全球有200多家子公司,11個國家28個研發中心和34個主要生產基地,員工15萬人。
?
相較于美的,格力未來想要在海外發力,搶食美的、海爾以及其他全球巨頭的家電生意其實一點也不容易。反過來想,如果全球化戰略很容易的話,格力其實早應該做出一些成績了,但現在20年過去了,事實證明格力的海外發展并不順利。
?
多元化
家電天花板顯而易見,格力還有一條路——多元化戰略。
?
前些年,格力做了很多嘗試,包括做手機、做芯片、搞新能源車。尤其是珠海銀隆,董明珠一度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
2016年8月,在董明珠的推動下,格力董事會曾通過議案,打算溢價234%,以130億收購銀隆新能源100%股權。但最終,中小股東聯手在股東大會上否決了這一決定,并有3個質疑點:
1、銀隆本身就值50到60億,居然還溢價2倍收購?
2、銀隆收入嚴重依賴政府補貼,而且新能源電池技術不成熟;
3、對格力跨行業造車不看好。
后來,董明珠并不服氣,以個人名義聯合劉強東、王建林等大佬入股珠海銀隆。董個人出資26億,成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持股17.46%。
?
而1年之后,董與銀隆創始人魏銀倉鬧翻,吃瓜劇情讓人眼花繚亂。公司先后爆出拖欠供應商貨款、停工、大股東侵占公司利益等問題。魏銀倉跑去了美國,原總裁孫國華等多名高管被刑拘。
?
2019年4月,銀隆發布長文,細數大股東7項罪名。
?
1、騙取政府財政補貼資金1.1億元,涉嫌詐騙罪;
2、冒領公司補償款1.5億元,涉嫌犯罪;
3、采購設備虛增價款2.6億元,涉嫌職務侵占罪;
4、虛構1.7億元工程款的建設合同,涉嫌職務侵占罪;
5、同一專利重復轉讓,珠海銀隆損失9500萬元及利息;
6、債務抵銷,銀隆新能源損失3.75億元及利息;
7、貨款無法收回,銀隆新能源損失2.12億元及利息。
今年7月15日,銀隆還有一則“終本案件”,標的273萬元。二終本案件即法院用盡各種財產調查手段后,沒有發現可供執行的財產,所以最終不得不暫時結案。
?
5年之后(今年8月31日),格力以18.28億元的價格拍下銀隆30.47%的股權。而在今年6月,銀隆股權拍賣過一次,全部流拍,無人接手。
按照18億價格來計算,銀隆估值已經銳減至60億元,而在5年之前值130億。
?
無人接盤的銀隆,格力最終還是拿下來了,質地究竟怎么樣呢?
?
2020年,銀隆營收43.25億元,相較于2019年、2018年大幅下滑13.7%、56.3%。另外,去年虧損7.63億元,2019年虧損6.88億元。而今年前7月,營收10.58億元,虧損7.63億。
?
銀隆主營賽道之一——國內前7月新能源客車銷量2.11萬輛,同比下滑5.3%,公司銷量1399輛。而同期,新能源汽車(轎車)銷量147.8萬輛車,同比增幅高達197%。
?
除了客車賽道外,銀隆有鈦酸鋰電池、磷酸鐵鋰生產線40余條,總產能18.31Gwh/年。其中,鈦酸鋰電池實際產能為 2.85GWh/年。但銀隆在未來的電池賽道能夠撬動多大的蛋糕與份額,還面臨諸多的不確定性。
很顯然,格力的多元化戰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困境重重!總體來看,格力的主營空調行業變成了紅海賽道,全球化、多元化戰略轉型遙遙無期,市場預期業績將會持續低迷,亦是股價持續下跌的重要邏輯。
尾聲
從2020年4月首次啟動回購計劃以來,格力至今已經完成了3輪回購計劃,回購總金額已經高達270億元。但回購并沒有止住股價下跌的步伐。
?
當前,格力最新PE僅有9.1倍,位于歷年來估值下線區間,逼近2018年7.65倍。而同行的美的估值仍有16.3倍,遠遠高于格力。這是市場用真金白銀投出的票,貴的地方主要源于美的的全球化、多元化要好過格力。
股價陰跌,估值便宜,散戶投資者蜂擁而入。當前,總股東戶數已經高達52萬,相較于去年底已經大幅增長186%。而機構呢,諸如北向資金持續減倉。這一幕幕也曾發生在上海機場、長春高新、恒瑞醫藥等一大批白馬身上。
機構VS散戶,孰對孰錯?我們不下定論。但基于當前格力的基本面,持有者恐怕需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