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還是重用?阿里權力棋局上,蔣凡是什么角色? || 深度
蔣凡調職,一種說法是“無緣權力中心”,另一種則是肩負重任開拓新戰場,為何出現截然不同的解讀?
作者/海棠葉? 來源/無冕財經
馬老師隱身一年后,阿里迎來重大組織架構調整。
12月6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發布內部信,宣布公司升級多元化治理體系。
其中,蔣凡交出淘系業務,負責海外數字商業板塊,引來猜測:桃色新聞234天后,蔣凡再現聚光燈下,是接過權杖前的最后一次考驗,還是被踢出權力中心的征兆?
藏在好奇背后的是,阿里這頭大象,不得不加速改變。
蔣凡告別淘系
此次調整中,原淘寶、天貓總裁蔣凡的變動頗是引人矚目。
根據內部信,2022年元旦起,蔣凡出海,負責由全球速賣通和國際貿易(ICBU)兩個海外業務,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場的多家子公司形成的“海外數字商業”板塊。
▲阿里巴巴海外商業板塊情況。
而在此前,這位一度被視為阿里CEO接班人的男人,掌管著集團最為核心的淘系業務。
阿里財報顯示,2022財年第二季度,包括淘寶、天貓以及高鑫零售、盒馬、銀泰等業務的中國零售商業板塊營收1268億元,占總營收的63%。
而如今,大淘寶(淘寶、天貓、阿里媽媽)和B2C零售事業群、淘菜菜、淘特、1688等業務共同形成“中國數字商業板塊”,交由十八羅漢之一的戴珊統轄。
“蔣凡在大淘寶七年時間,為淘寶的無線化、個性化和內容化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期待蔣凡帶領團隊在海外市場發展中實現更多創新。”在內部信中,張勇肯定了蔣凡,但市場猜測不斷。
有分析認為,這是一種邊緣化的信號,“蔣凡無緣阿里權力中心”。
原因有二:一是國際化業務基本是“謫遷”之人,如上一個被廢的“太子爺”俞永福曾被調任電子世界貿易平臺eWTP,彭蕾卸任螞蟻金服董事長后擔任Lazada CEO;二是,海外數字商業板塊的營收占比僅7%,體量小,屬于邊緣業務狀態。
看好者則表示,蔣凡并非流放,而是被委以重任去開拓海外戰場,再造一個淘系。
據“晚點Late Post”消息,阿里在張勇和近20位事業群總裁之間,增加了戴珊、張建鋒、俞永福和蔣凡4個分管大總裁,分別負責中國數字商業、云與科技、生活服務和海外數字商業四大板塊,是阿里最核心的四位業務高管。
“阿里巴巴將繼續在內需、全球化和云計算的三大戰略下為未來而投資。”如張勇所言,全球化是阿里持續發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如此一來,負責人蔣凡則是阿里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大將。
國內流量見頂,布局海外市場成為互聯網大廠的共識,蔣凡此番出海,頗有肩負重任之意味。
另一方面,在他們看來,海外數字商業板塊雖然目前對總盤子的收入貢獻不大,但收入增速都跑在各大業務前頭。
根據阿里財報,2022財年第二季度,跨境及全球零售商業收入同比增長33%,與中國零售商業收入增速持平;跨境及全球批發商業收入同比增速34%,高于中國批發商業收入的15%增速。
不可否認的是,蔣凡需要證明自己。
2013年,蔣凡進入阿里,把淘寶推上了移動互聯網列車,實現其由PC時代向移動時代的驚險一躍,而后淘寶交易無線占比從百分之十幾增長到80%以上;2016年,帶領團隊孵化淘寶直播,沖開彼時的流量天花板——這位“阿里流量王”在2019年聲名鵲起:擔任天貓淘寶總裁,成為阿里最年輕的合伙人。
▲蔣凡做大手淘,在阿里一戰成名。
2020年4月的桃色事件,往這條平步青云的“太子”之路投下了地雷。
最終,蔣凡被取消阿里合伙人身份、上一財年度所有獎勵,記過處分,職級從M7(集團高級副總裁)降級到M6(集團副總裁),盡管如此,至今關于其將要從阿里離職的傳聞不斷,阿里依舊備受質疑。
如今,蔣凡公開露面越來越少,今年雙十一也沒有出現在媒體面前。
張勇在焦慮什么?
張勇也需要證明自己。
在阿里巴巴內部,張勇被稱作是“在高速路上換引擎的人,而且是把拖拉機換成了波音747。”
“阿里的接力火炬交給他和他領導的團隊,我認為這是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最正確決定。”在2018年9月的公開信里,馬云稱張勇為“杰出商業領袖”。
2020年,這個被寄予厚望的男人實現了為阿里規劃的中期目標:GMV達7.05萬億元,成為世上首個平臺銷售突破1萬億美元的公司。
亮眼數據的另一面是,這個全球活躍用戶超10億的龐然大物,正走到歷史的轉折點。
首當其沖的是基本盤遭受沖擊。
2022財年第二季度,阿里營收為2007億元,不及市場預估的2061.7億元;調整后凈利潤285.2億元,同比下降39%。若不考慮控股公司高鑫零售的并表影響,收入同比僅增長16%,為2014年上市以來的歷史最低。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便有分析師直言,“阿里收入表現較疲軟有兩個原因,一是宏觀經濟,一是競爭格局。但就核心電商這個版塊,你們本季度的表現是不如同業的。”
而社區電商、本地生活、新零售,甚至阿里云和菜鳥都還在持續燒錢,資本市場多持悲觀態度。
自今年2月以來,阿里股價便進入下行通道。12月3日,阿里盤中一度跌至歷史最低的116港元,市值距離去年10月的歷史高點已縮水超4萬億港元(約合3.2萬億元)。
這相當于蒸發了1.3個貴州茅臺,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市值加在一起也還不足3.2萬億元。
營收放緩,螞蟻集團中止IPO,反壟斷被罰款183億元,企業文化遭質疑,裁員2萬人的傳聞四起……張勇走到臺前的這幾年,阿里巴巴可謂內外交困。
壓力之下,組織架構開始不斷調整。
“在各個業務領域用更清晰的戰略藍圖、更敏捷的組織面向未來,真正創造長期價值。”在內部信中,張勇談及這次變革的初衷,稱此次是對阿里巴巴生產關系的一次大調整。
從2015年的中臺戰略升級為最新的“多元化治理”,張勇把業務劃分的考量緯度從To C或To B變成了中國市場、海外市場。
這也意味著阿里兩大電商板塊,淘系和B系歷史上首次實現了組織上的全面打通。
據財新網報道,阿里內部人士稱,戴珊接手淘寶天貓的考慮之一,就是希望在流量見頂的情況下,從戴珊所擅長的供應鏈端尋找增量。
▲戴珊分管阿里巴巴的中國數字商業板塊。
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指出,阿里淘系與B系的打通實際上是為了提升阿里的供應鏈效率和整合供應鏈的能力,來降低成本,“因為無論淘菜菜,還是1688、淘特,它們本身都是面對同樣的客戶,都是以工廠型客戶為主,那通過淘系和B系的打通能夠去整合供應鏈體系,讓供應鏈變得更有效率,成本也更低。”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莫岱青也表示,零售電商行業的用戶規模已經接近天花板,各大巨頭電商平臺已經瞄準供給側,比拼產品與服務,阿里B端與C端的打通也是為了這方面的需要,合力讓自身的優勢更加突出。
據阿里最新財報,戴珊孵化的淘特、淘菜菜兩個新業務取得不錯成效:2022財年第二季度,淘特年度活躍用戶突破2.4億,單季新增5000萬,相當于拼多多的近3倍;淘菜菜季度GMV環比增長150%。
B、C端融合,阿里意欲更順利地打開下沉市場、挖掘新流量。
“你必須時刻醒著,睡覺也得睜著眼睛,你必須不斷去學習、創新。”面對商業領域的激烈競爭,張勇絲毫不敢松懈。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