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賺翻了
中國石油與中國石化要兼顧自家加油站的成品油銷售成本,但中國海油沒有這方面的顧慮。
作者/魏亞霖??編輯/王薇薇? 來源/時代財經APP
鋰電、光伏、油氣、煤炭、發電……2022年的A股市場,能源與新能源板塊輪流“唱戲”。
北半球即將迎來入冬耗能高峰,A股上市公司的半年業績也即將披露完畢,上半年油氣生意到底怎么樣?
8月28日,中國石化(600028.SH)披露上半年財報,至此“三桶油”成績表全部出爐。中國石化上半年營業收入16121.26億元,同比增長27.9%;歸母凈利潤435.30億元,同比增長10.4%。中國石油(601857.SH)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6146.21億元,同比增長34.9%;歸母凈利潤823.91億元,同比增長55.3%。中國海油(600938.SH)2022年半年度實現營業收入為2023.55億元,同比增長84.00%;歸母凈利潤718.87億元,同比增長116.00%。
“三桶油”上半年賺了1978.08億元,更打算拿出近一半用來分紅(按中報披露日計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半年油氣價格上漲,中國石油與中國海油業績增長較大,都按規定提前披露了業績預告,而中國石化的業績增速沒有達到提前預告的標準。
中國石化為何在“三桶油”中賺得最少?下半年的能源大行情還會持續嗎?
“三桶油”誰更會賺錢?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各自經營一方,長期難分伯仲。2022年上半年兩者營收同樣幾乎一致,不過中國石油以24.95億元的微弱優勢領先。但是,中國石油的上半年凈利潤幾乎是中國石化的兩倍,兩者相差了388.61億元。
盈利水平差距大的原因,還要歸于“三桶油”的幾大主營業務。
作為綜合性的油氣公司,“三桶油”的主營業務可以分為商品銷售、煉油與化工、勘探與生產等幾大塊。當原油價格提高,最“賺錢”的是處于行業上游的勘探與開發,最不“賺錢”的當然是受原材料上漲影響的化工、商品銷售等。
比如,中國石化2022年上半年勘探與開發的毛利率為33.06%,營銷及分銷為6.28%,化工為3.94%;中國石油上半年勘探與生產業務毛利率32.31%,商品銷售毛利率僅3.95%。
而且,由于上半年的疫情影響和市場競爭激烈,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的成品油銷售業務大多出現下滑,其中汽油消費量分別同比減少11.6%、13.3%,只有中國石化的柴油銷售量同比增長5.8%。
另外,盡管上半年原油價格暴漲,但中國石化與中國石油生產的大部分原油都由企業內部消耗,實際外銷比例小。其中,上半年中國石油對外售出了68574千噸原油,而中國石化僅出售了4280千噸。
截圖來源:中國石油公告
截圖來源:中國石化公告
中國石油與中國石化要兼顧自家加油站的成品油銷售成本,但中國海油沒有這方面的顧慮。
8月26日,中國海油召開2022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公司董事長、非執行董事汪東進答復時代財經稱,“作為一家油氣勘探開發公司,我們的產品主要是原油和天然氣而非成品油,我們的原油產品掛鉤國際標桿油價進行銷售。”
截圖來源:上證路演
2022年上半年,中國海油毛利率高達54.91%,歸母凈利潤達718.87億元——于是,中國海油總營收只有中國石油的約1/8,利潤卻只低了12.75%。
在油價居高難下的2022年,中國海油4月21日登陸A股至8月26日,股價上漲了37.53%;中國石油、中國石化A股股價則在年內上漲了12.86%、7.87%。
油氣價格還要漲?
盡管三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反應不同,但油氣價格上漲對于“三桶油”無疑都是利好。
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布倫特原油主力合約價格上漲了40.40%。8月26日,布倫特原油主力合約價格收于98.90美元/桶,雖然從近140美元的高位已經大幅回落,但較上周91.51美元谷底價格相比顯得再次躍躍欲漲,較年初的漲幅也還有27.15%。
隨著第四季度北半球冬季的到來,能源消費的另一波高峰也將到來,國際油氣價格是否還能再走出一波漲勢?
8月26日中國海油的業績說明會上,汪東進答復時代財經提問時表示,“國際油價受供求關系、地緣政治、金融炒作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們對未來油價走勢不做預測。根據彭博基于多家機構最新數據預測,預計2022年Brent均價在100美元/桶左右,2023年Brent均價在90美元/桶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石油在半年報中同樣認為,“國際原油市場總體維持緊平衡狀態,國際原油價格將保持高位震蕩。”
8月25日,中國石油高級副總裁任立新在半年度業績發布會上也表示,“受到烏克蘭危機等因素影響,全球天然氣供需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全球市場上LNG價格也在持續攀升,預計下半年受供需基本面等基本因素影響,現貨的LNG價格仍將保持在較高位運行。“
但是,成本的增長以及競爭加劇,也對成品油銷售提出挑戰。中國石化半年報預計,下半年境內成品油、化工產品需求回暖, 天然氣需求保持增長。中國石油半年報則認為,“國內成品油市場消費逐步恢復,但隨著供應量不斷增加,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