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凈賺1億!這家核酸公司毛利高達95.43%,被叫停IPO
今年上半年,該公司“新冠產品”收入為7689.73萬元,毛利潤高達7338.4萬元。
作者丨鉛筆道編輯部
近期,多家“核酸企業”——如諾唯贊、達科為等——扎堆上市,頗為蹊蹺。
但路途并不順暢。近日,一家年賺1.01億元的“核酸企業”折戟IPO——“翌圣生物”:今年上半年,“新冠業務”占其總收入近四成。11月23日,上交所發公告稱,該公司尚有事項需核查,取消原定于11月25日的上市申請審議。
而就在該事件發生前幾日,深交所、上交所公開向媒體聲明:將對“核酸企業”從嚴審核,尤其是考察“科創屬性”以及“可持續經營能力”。
新冠疫情是偶發事件,給公司創造的是短期利益,而上市是長期遠景——如果一批原本沒有上市能力的企業,通過疫情的短期刺激而上市,將會帶來巨大的資本浪費。
這其中的焦點問題是:如果把“新冠業務”剝離,這些公司是否還具備上市能力?本文以“翌圣生物”作具體案例。
該公司的核心業務可總結為一句話:生物試劑的研發+生產+銷售。生物試劑位于生命科學的產業鏈上游,廣泛應用于體外診斷、醫藥研發、疫苗生產等。
它的客戶分為兩類:一類是科研機構,如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一類是工業機構,如華大基因,用于制作體外診斷、基因測序試劑等。
“新冠業務”中,“翌圣生物”提供的產品為檢測試劑盒等。
綜合業績數字,鉛筆道認為:“新冠業務”對“翌圣生物”的上市起了很大助推作用。換句話說,若將“新冠業務”剝離,“翌圣生物”可能無法實現上市條件。
科創板有一項評估標準為:最近3年收入復合增長率達20%,或最近一年營收達3億元。
2020-2021年,該公司的年營收分別為1.86億、3.22億,“新冠業務”占比分別為24.77%、25.72%。今年1-6個月,公司營收2億元,“新冠業務”占比達38.28%。
假設“翌圣生物”今年能成功上市,情況尚好(還剩33天)。倘若無法上市,其業績數字達成條件的難度較大。
首先是“最近1年的增長率”可能無法實現。
剝離“新冠業務”后,2021年該公司營收約2.4億元。要實現20%的符合增長率,今年公司必須實現1個條件:非“新冠業務”營收達2.88億元。而上半年,它完成的是1.23億,還差1.6456億。
其次是“最近1年營收破3億”可能無法實現。
剝離“新冠業務”后,2021年公司的營收為2.4億,已經不算符合上市條件。從今年上半年的數字看,“翌圣生物”的收入增長主要依賴“新冠業務”,凈增長達3556萬元。
由此可見,疫情對“翌圣生物”的上市起了較大助推作用。
該公司的“新冠業務”毛利非常高,高達95.43%。2022年1-6月,“新冠產品”收入為7689.73萬元,毛利潤高達7338.4萬元——占公司總毛利的47.38%。
“新冠產品”的主要成本為:直接材料、人工、制造費用。其中,直接材料占成本大頭,約為62.12%(2022上半年),主要包含生化試劑、酶、試劑盒、包材等。
而相對來說,其他業務的毛利有點“失色”,約為65.73%。2022年1-6月,非“新冠產品”收入約為1.24億元,毛利潤為8148.47萬元。
“新冠紅利”正在加速減弱。據招股書陳述,自2020年以來,檢測試劑盒的價格持續下跌。疫情爆發初期,在供不應求的大背景下,檢測價格曾一度達到260元(每人份)。2020年6月,相關部門以集中采購等形式引導降價。據2022年5月最新部門文件,各省要求將單人單檢降至16元以下,多人混檢降至5元以下。
由于市場競爭加劇,“翌圣生物”的產品也下滑嚴重:單價陸續從2020年度的0.65元/rxn,降至2022年Q3的0.1元/rxn,降價幅度達84.6%。(注:rxn指實驗中發生反應的次數,為生物試劑行業通用計量單位之一)
在紅利加速下滑時,“翌圣生物”沖刺上市也是形勢所迫。
首先,競爭對手在加速資本化,如諾唯贊(今年11月15日上市)、菲鵬生物(Pre-IPO)、義翹神州(2021年8月16日上市)、 百普賽斯(2021年10月18日上市)等。
競爭對手一旦在資金上占據優勢,就會加速搶占市場份額。
其次,從市場份額角度看,“翌圣生物”本身的排名就靠后。比如在基礎科研領域-科研機構用戶的市場競爭里,“翌圣生物”占比僅為1.21%,排名靠后。
又比如在分子診斷原料酶市場,“翌圣生物”的占比僅有2.69%,遠低于其它同行。
因此,對于“翌圣生物”來說,“最好”的結果是在今年12月31日前上市,一旦無法完成,在后續的競爭格局中,公司將會更加被動。
鉛筆道編輯部成員不持有所述企業股份,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