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芯股份沖刺IPO,背靠中芯國際受益又受制?
燦芯股份的光環之下有著濃重的“中芯”印記,而這或許也是一把“雙刃劍”。
來源/翠鳥資本
?
近日,集成電路設計服務廠商燦芯半導體(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燦芯股份”)向上交所科創板遞交了上市申請,保薦機構為海通證券,本次擬募資6億元,主要募投項目包括網絡通信與計算芯片定制化解決方案平臺、工業互聯網與智慧城市的定制化芯片平臺、高性能模擬IP建設平臺。
?
招股書顯示,燦芯股份是一家專注于提供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務的集成電路設計服務企業。
?
研究燦芯股份的招股書可以發現,燦芯股份的光環之下有著濃重的“中芯”印記,而這或許也是一把“雙刃劍”。
受益也受制于中芯國際
?
據招股書顯示,中芯國際通過全資子公司中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控股”)持有燦芯股份18.98%股權,是燦芯股份的第二大股東。
?
要想知道燦芯股份和中芯國際的更深一層的關系,就要了解他們之間的商業模式。
?
燦芯股份主要提供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務,包括芯片定義、IP選型及授權、架構設計、邏輯設計、流片方案設計等全流程芯片設計服務;在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上,燦芯股份可以替客戶尋找相應的晶圓代工廠商、封裝測試廠商,客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靈活選擇芯片開發過程中全部或部分階段的服務內容。
所以,燦芯股份的收入并不是通過銷售自有品牌芯片產品實現,而是由芯片設計業務和芯片量產業務構成,量產業務來源于客戶產品的量產需求。而中芯國際是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
?
簡單來說就是,燦芯股份幫助中芯國際擴大訂單,而中芯國際則保證燦芯股份的穩定輸出。
?
據招股書披露,燦芯股份與中芯國際是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且中芯國際目前的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同時也是燦芯股份的董事長。
得益于這層關系,燦芯股份獲得了相比一般芯片設計公司更加穩定的晶圓代工產能,這對下游芯片設計公司來說是比較有吸引力的。
?
財務數據顯示,2019-2022年上半年,燦芯股份分別實現收入4.06億元、5.06億元、9.55億元、6.30億元,同期實現歸母凈利潤530.86萬元、1758.5萬元、4383.5萬元、5650.56萬元。2021年營收爆發式增長,實現同比增長88.7%,2022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已經超過2021年全年。
?
據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的報告顯示,2021年度,燦芯股份占全球集成電路設計服務市場份額的4.9%,位居中國大陸第二,全球第五位。
?
雖然,燦芯股份在與中芯國際的合作關系中收獲頗豐,但同樣也由于過分依賴而受制于后者。
?
據招股書顯示,燦芯股份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內容主要為晶圓及光罩、封裝測試與IP授權等,2019年-2022年上半年燦芯股份向前五大供應商合計采購金額占當期采購總額的比例分別為88.4%、84.93%、86.39%與93.3%,供應商集中度過高。其中向中芯國際的采購金額占當期采購總額的比例分別為80.4%、69.02%、77.25%與86.62%,占比較高。?
或是因太過于依賴中芯國際,燦芯股份部分數據相較同行廠商明顯薄弱。以研發費用為例,報告期內,行業內研發費用率平均值分別為25.14%、22.26%、19.02%和18.1%,而燦芯股份為8.03%、7.74%、6.91%和5.49%,研發費用率僅約為平均值的三分之一,且呈現逐漸下滑趨勢。
?
另外,燦芯股份的部分技術需要中芯國際的工藝節點來支持,而中芯國際與巨頭臺積電等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
例如,據界面新聞報道在高速接口IP-Serdes上,競爭對手創意電子采用的7nm工藝,燦芯股份的主要供應商中芯國際尚未攻克,顯然,燦芯股份目前無法為客戶提供基于7nm工藝的IP-Serdes。
?
在招股書中燦新股份也提到:若未來包括中芯國際在內的公司主要供應商業務經營發生不利變化、產能受限、產品交付延期、質量瑕疵或與公司出現合作關系緊張等情況,將對公司生產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
曾與前CEO對簿公堂
據媒體報道在中芯國際加入燦芯股份的股東團隊之后,后者的經營團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
例如,將子公司燦芯創智轉讓出去,據了解,該公司曾為推進國家專項項目“國產IP的平臺建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漢明擔任總經理。
?
在管理人員上,燦芯股份原CEO職春星、副總裁楊展悌、董事石克強、陳志重等人員在中芯國際進入后陸續離職,且其所持股份被轉讓。
?
且據媒體報道,以上離職人員目前在美新半導體、芯聯芯、凌煙閣芯片科技等廠商任職,或可能與燦芯股份形成競爭關系。
?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前高管與燦芯股份并非和平“分手”。招股書披露,燦芯股份與職春星、石克強已發生訴訟糾紛。
?
據了解,2020年7月,燦芯股份召開董事會作出決議,同意股東職春星、徐屏、楊展悌、陳志重分別將其持有公司4.77%的股權、0.13%的股權、0.28%的股權、0.06%的股權轉讓給嘉興君柳。
?
2020年,職春星以侵權責任糾紛將股東莊志青和燦芯股份告上法庭,法院判令兩被告共同賠償職春星股權轉讓損失2467.58萬元,兩被告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隨后在2021年,石克強以股東資格確認糾紛將燦芯股份告上法庭,法院確認石克強享有被告569萬股股份并由被告及其現有股東配合將前述股份變更至石克強名下。
?
目前燦芯份股權也較為分散,公司無實際控制人和控股股東。
招股書中也提到:公司的經營計劃主要由董事會決定,總經理對董事會負責,但不排除出現因無控股股東及實控人所導致的效率低下、決策失準等情形。同時,分散的股權結構可能導致公司遭到惡意收購,或出現因其他股東通過一致行動或其他約定等安排的情形。?
部分客戶疑似空殼
雖然燦芯股份與中芯國際的淵源頗深,但燦芯股份的客戶質量堪憂。
?
燦芯股份作為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務公司,其主要客戶類型包括系統廠商、成熟的芯片設計公司、新興的芯片設計公司等。
?
比如做物聯網主控SoC芯片與射頻芯片的全球知名能源管理方案提供商客戶一(如下圖所示)、做應用于AR/VR領域Micro OLED驅動芯片的物聯網創新企業客戶十一、FPGA芯片設計公司安路科技、做人工智能(AI)邊緣計算芯片產品的AI企業客戶四、做AI語音芯片的AI平臺型企業思必馳旗下AI芯片公司深聰半導體、做5G eMBB基帶芯片的星思半導體,都采用了燦芯股份的芯片定制服務。
?
在報告期內,燦芯股份主要向前五大客戶銷售晶圓、芯片及光罩。
招股書顯示,威盛科技(全稱為:成都威盛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燦芯股份2021年的第五大客戶和2022年上半年的第二大客戶,燦芯股份在這兩期對其銷售收入分別為3295.61萬元和5525.5萬元。然而,企查查顯示,威盛科技在2021年1月18日才成立,實繳資本為16.5萬元,參保人數為0人。?
無獨有偶,科華新創(全稱為:成都科華新創科技有限公司)是燦芯股份2021年的第二大客戶和2022年上半年的第五大客戶,燦芯股份在這兩期對其銷售收入分別為5565.63和3301.62萬元。天眼查顯示,科華新創成立于2015年10月28日,實繳資本為0元,參保人數為0人。?
還有,復芯微科技(全稱為:深圳復芯微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如此,該公司是燦芯股份2019年的第三大客戶,燦芯股份當年對其銷售收入為2446.7萬元。天眼查顯示,復芯微科技在2019年2月25日才成立,實繳資本為2萬元,參保人數僅1人。
?
據了解,一般來說,公司的實繳資本、參保人數能夠反映出該公司的一些真實的償債能力和經營情況。如果與其他公司之間存在數千萬元業務,實繳資本卻始終為0或接近于0,這家企業有很大可能是一家沒有實際經營活動的空殼公司。
?
供應商過度集中,且大客戶又疑似空殼公司,這些或成為監管重點關注的問題,燦芯股份此后能否成功上市,仍是未知數。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