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擊“人形機器人第一股”?除了上市,優必選沒得選
需求有了,利潤還在路上。
來源|AI藍媒匯??作者|黑羊?編輯|魏曉
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在小說《克拉拉與太陽》中,描繪了一個居家人形機器人AF。
AF可以陪伴孩子,端茶倒水、有自己的思維甚至會察言觀色。AF的意思是artificial friend——人造朋友。
AF也是優必選想做出的產品——人形機器人,單單是這個名字就令人充滿遐想。
不過現在,這個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獨角獸,估值達300億元的科技公司,還存在諸多的問題:技術問題、盈利問題等問題,它的上市之路也充滿坎坷和不確定。
公開資料顯示,優必選曾在2019年和2021年,兩次在深圳證監局進行輔導備案,但都不了了之。今年1月31日,優必選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看起來,它要正式踏上“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IPO之路。
招股書顯示,目前,創始人周劍合計接持有股份29.82%,騰訊控股持有優必選科技6.48%的股份,為第一大機構股東。
這個市場據說也好的不得了,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到 2026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80 億美元,占全球智能服務機器人解決方案產業市場規模的 11.8%——包括小米、特斯拉、波士頓動力等一群迷人的公司正奮不顧身的投入其中。
他們的核心技術點都不同,但他們也有相同的地方:都沒有在這個領域賺到錢。
難盈利,優必選也不例外
去年10月,一臺名為“Walker”的人形機器人,在迪拜世博會中國館擔任“智能導覽講解員”。
“Walker”可以雙足走路,能上下斜坡和臺階,除了比那個在視頻中活蹦亂跳的“波士頓動力”機器人慢一點,別無他異。
Walke的制造商是優必選,這次在世博會的秀,被認為是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一大標志性事件之一。可惜的是,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在2021年誕生后,僅售出了三臺,一臺用于教育,兩臺用于問候及引導。
缺乏應用場景,這是全球為數不多的人形機器人公司都面臨的問題——機器人日漸成熟,但成本下不來,應用空間狹窄。
說白了就是有產品,難盈利。優必選也不例外。
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優必選連續虧損分別為7.07億元、9.18億元及7.78億元,不到三年的時間累計虧損超24億元。
優必選的機器人產品,主要面對兩個市場:C端教育、B端物流。
招股書也指出:優必選已推出超50類產品,售出超500000臺機器人產品。機器人產品及解決方案包括Walker X真人尺寸人形機器人、小型AI賦能人形Alpha Mini悟空、Yanshee偃師教育機器人、消費級智能服務機器人、軟件及配套服務(如人工智能教育課程)。
教育方面,目前,優必選產品分為面向K-12學生的基礎教育,和面向高等職業及大學生的高職校教育,都是以教學機器人為載體,配合機器人教材、編程軟件等,將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教育課程相結合,同時根據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學前教育等不同場景,推出差異化的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智能機器人及解決方案”為優必選提供了占比超6成的營收。在優必選京東官方旗艦店中,其教育類智能機器人定價均超過2000元,不過優惠力度也不小,一些型號2019年出廠價為4000多元,經優惠后只賣2000多元,而有的型號則降至千元以內。
產品售價節節下滑,導致業績增速較緩,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優必選分別實現營收7.40億元、8.17億元及5.29億元。
另一部分的業務,來自2B業務。
從2017年開始,優必選確立了對B端市場的重心之一是,服務型機器人。
根據招股書,優必選自物流智能服務產品及解決方案收入的重大部分,來自其五大客戶之一的天奇自動化工程集團。其貢獻的收入分別為1240萬元、1.75億元、4280萬元及3850萬元,占優必選自物流智能機器人產品及解決方案收入的97.6%、91.7%、81.7%及75.5%。
兩項業務均談不上亮眼,何況還在“去庫存”。
招股書顯示,優必選消費級機器人及其他智能硬件設備的平均售價呈下降趨勢,原因是其與市場上其他類似產品的同構型,下調產品售價以提高其銷量,從而減少滯銷庫存。
一方面機器人產品不好賣,另一方面,高昂的研發投入似乎只能是優必選拓寬道路的唯一辦法。
沖上市,熱鬧市場背后的焦慮
為了讓機器產品人更接近《克拉拉與太陽》中AF那般靈活和通情達理,優必選只能依靠不斷的研發投入。
招股書顯示,優必選于報告期內研發開支分別為4.3億元、5.17億元、3.46億元及3.25億元,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57.9%、63.3%、68.6%及61.4%——技術研發能力以及核心機器人及人工智能技術對公司成功至關重要,預期將于未來進一步增長。
翻譯一下,就是讓機器人更像人。
比如Walker X,技術上已經具備了“眼睛”和“四肢”協調同步,它可以“看清”道路、避開障礙,并且識別人臉——這需要工程師在多目視覺傳感器、U-SLAM視覺導航、物體檢測與識別算法等多項技術突破。
而 “四肢”則涉及到伺服驅動器技術,讓整個機器人軀干、關節更加靈活運動。Walker X身上安裝了41個伺服驅動關節,它們需要快速響應、準確定位、平穩運動。
這些伺服器、影像設備、乃至整個機器人的設計、平衡技術都由優必選自己開發。周劍在一檔電視節目上,曾解釋優必選的開發為:打破到芯片級別——除了芯片,全部自研。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優必選擁有一支由736名研發人員組成的團隊。目前,優必選的全棧式技術擁有逾1500項機器人及 AI 相關專利,其中逾300項為海外專利。
大量的研發必然能讓技術產生長足的進步,背后的資本支持功不可沒。
有媒體統計,自成立至今,優必選已至少完成9輪融資,不僅有正軒投資、啟明創投、鼎暉投資、珠海科創投、華發集團、華金資本、松禾資本等知名VC/PE,還有騰訊投資、科大訊飛、居然之家等產業投資方的身影。
資料顯示,早在2015年,優必選就相繼獲得啟明創投以及上市公司科大訊飛的注資;2016年,其完成了B輪融資,鼎暉投資等成為股東;2017年又引入了7家投資方;而2018年,優必選獲得了8.2億美元的C輪融資,由騰訊領投,工商銀行、海爾、民生證券、澳洲電信(Telstra)、居然之家、泰國正大集團、民生銀行等資本等跟投。
這輪融資后,不少國資機構開始現身優必選的投資名單,這些進來的大量資金,不僅讓優必選的研發經費充裕,也為其上市鋪設了道路。
但上市并不容易,原因還是在于能吸引資本的優必選遲遲不能盈利。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優必選與中金公司簽訂上市輔導協議,后因發展戰略調整,終止上市輔導;2021年2月,優必選在深圳證監局進行輔導備案,但也不了了之。
兩次沖擊二級市場又兩次未果的背后,卻是人形機器人市場的一片熱鬧非凡——2022年8月,小米推出人形機器人鐵大(CyrberOne);10月,特斯拉2022 AI Day于加州帕羅奧圖舉行,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現身,目標價格2萬美金以內。
而在一級市場上,依舊流行這樣的觀點: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2020年疫情的催化,讓更多機器人取代人工成為“剛需”。
但“剛需”何時能成為利潤,讓資本和公司獲勝,這是優必選和投資人們都不能忽視也必須回答的問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