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港股上市公司控股權變更案例
誰在“買殼”?
來源/跨境J姐
J姐導讀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港股市場經歷了比較大的波折,整體IPO首發情況并不樂觀,2022年IPO數量為90家,募集總額1045億港幣,同比募集規模下降達70%。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龍頭級別的IPO企業減少,相比前幾年重量級企業中概股回歸/二次上市的行情,2022年IPO企業逐步回歸為中型市值企業規模。截止2023年5月25日,港股IPO數量僅27家,受歐美經濟衰退以及內外部綜合因素的影響,港股市場供“血”不足,長線資金外流,首發市場持續低迷。
微觀層面,由于港股IPO首發市場的低迷,以及這幾年以來A股和港股行業賽道差異性的形成,我們感受到近期咨詢并購重組、“借殼”上市的問題增多,擬選擇以非IPO方式對接資本市場的企業方需求不斷增加。
上篇文章分析“交個朋友”的案例,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后臺也接收到很多相關企業的聯絡,可能是受到了啟發,希望能夠復制同樣的模式。但實際上,資本運作的方案是case by case的,根據資產業務的情況,股東層的目標性,結合監管要求做特定的交易方案。所以,我們公眾號能夠做到的,就是多為大家挖掘可參考的案例,結合企業實際的情況,依據市場可參考數據,啟發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的多元化思路,選擇最適合自身的交易方案。
此篇,我們梳理了過去一年(2022年5月 – 2023年5月),港股上市公司控股權變更從而觸發全面要約的案例及數據,為正在考慮港股收購事項的朋友,提供一個市場實際交易的參考數據。同時,結合港股“借殼”交易中較為關鍵的核心問題,給大家一些參考的思路。
民企背景的收購,創業板居多
產業并購、管理層/股東收購案例占比一半
從2022年5月 – 2023年5月,港股市場一共有28個上市公司控股權變更的交易案例(觸發全面要約),其中有14個案例是民營企業作為買方收購上市公司控股權,6個案例為產業上下游并購重組,8個案例為上市公司管理層/股東增持從而觸發全面要約。
這28個上市公司控股權變更案例,都是由于買方收購控股權超過30%,從而觸發全面要約(對上市公司100%股權)進行收購的交易。并不包括,先收購部分股份成為小股東,未觸發全面要約的“買殼”交易。
?民企背景“買方”收購上市公司,共14個案例
從上面列表的交易數據中可以看出,相比之下每家公司估值較凈資產的溢價率,偏差都比較大,取決于具體上市公司資產類型。創業板上市公司中輕資產業務的居多,規模、業績數據都比較低,所以收購對價較凈資產平均溢價比例要比主板上市公司高很多。從支付對價角度,很多買方是希望以最低的收購成本獲得一間上市公司控股權,所以,創辦板上市公司出售的案例居多。
從以上列表中民企背景買方收購上市公司的交易數據中,可以獲得以下幾個角度的信息:
民企買方,選擇創業板上市公司居多,平均估值為1億多港幣,相比于主板上市公司,收購成本較低。8個創業板控股權出售案例中,新股東(買方)收購控股權的平均成本在5700港幣左右,平均收購控股權比例為60%。
主板上市公司的平均估值為3億港幣左右,6個主板控股權出售案例中,新股東(買方)收購控股權的平均成本在1.75億港幣,平均收購控股權比例為62%。
收購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估值,較其凈資產溢價平均達到400%以上; 主板上市公司的估值,較其凈資產溢價平均達68%。?
民企買方的相關背景,以互聯網行業、餐飲及投資控股為主。
14個控股權變更案例,當前市值和收購時點估值的對比,多數上市公司在控股權變更后,市值上漲:?
產業并購、管理層/股東發起收購,共14個案例
市場低迷時期,是產業并購、管理層增持的機會,以相對更低的成本,挖掘具備產業協同性、重組價值的資產。14個交易案例中,其中有6個案例是產業并購,8個案例是管理層及股東層增持,全部是主板上市公司。
為什么要選擇“借殼”?
成功的借殼,一定是以產業并購為初心
選擇以非IPO方式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在過去幾年的案例中,多數情況是因為?IPO的路徑受到時間因素、業績數據因素、行業屬性因素的影響,從而選擇以更加便捷、靈活的方式,通過收購上市公司控股權,后續并購裝入資產實現上市。但是,這幾年整體市場以及經濟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企業選擇“借殼上市”的原因更多元化了,我們從買方、賣方兩個角度,總結出以下幾點核心需求:
從買方角度 (擬收購上市公司控股權)
本身業務具備未來高增長性,但需要快速融資,當下不具備IPO能力
這幾年行業賽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市場競爭激烈,越早對接資本市場,越早獲取市場認知性,從而能夠比競爭對手更早獲得持續融資的上市平臺。
比如新經濟、新消費、科技創新等行業賽道,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業務發展具備高增長型,處于行業“跑馬圈地”快速爭奪市場的關鍵時間點。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尤其是在互聯網、科技等領域,時間落后了,就基本開始走下坡路了。
當前資本市場處于一、二級估值倒掛的情況,IPO發行并不容易,上市后破發成常態。選擇以較低成本登陸資本市場,后期再釋放業績增長,看長周期的估值提升,成為一種全新的思路。
行業屬性,并非A股側重的賽道,但屬于港股核心行業賽道,由于當前港股IPO低迷,選擇以非IPO方式提前對接資本市場。
比如直播、MCN行業,近期交個朋友的案例,實際上港股有幾家上市公司也開始布局直播業務,從去年東方甄選的直播熱度以后,直播賽道在港股是比較受到關注的。A股和港股的行業賽道差異性,是很多企業轉戰選擇港股的主要原因。
從賣方的角度(上市公司股東出售控股權)
上市公司原有業務增長乏力,市值長年低迷,流動性差,急需新鮮血液,盤活價值。
港股市值在10億港幣以下的上市公司達1400家,占比達53%(總計2614家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分得的市場總流動性僅為0.43%。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1400多家上市公司,基本處于沒有流動性的交易狀態。
這里面雖然確實存在大量的“殼”性質公司,沒有主營業務、沒有業績支撐,大股東占比75%頂到天,流動的25%里面還分散著莊家股,這種類型的殼股太多了。但是,也有很多主營業務穩定,財務數據健康的中小市值上市公司,是存在低估的情況,被低估的原因主要是極度缺乏機構投資人的關注,業務并購重組、資本運作層面都得跟上,才能讓“死水”變活水。
所以,一個成功的“借殼”交易,是需要撮合、匹配買方、賣方的需求,最重要的基礎是買方確實具有優質的資產價值,在未來的資本市場道路上具備高速成長的空間,如果不是以這個初心為基礎,那么所有的資本運作,最終也會淪為市值曇花一現后的又一個“僵尸股”。
“買殼”成本問題
很多后臺咨詢的問題,最經常問到的就是“港股現在殼價多少?”,這個問題我們回答不了。在過去文章中我們多次提到,J姐認為市場中并不存在一個“殼價”,而是要看上市公司資產的真實價值,以及買、賣雙方的交易博弈。買方在收購時點,收購的并不是“殼”,而是帶資產的上市公司,資產都沒了解清楚,怎么算出來的“殼價”?
舉個例子,上市公司100%股權估值1億港幣,凈資產僅500萬港幣,如果買方收購75%的股權,收購對價為7500萬港幣,那么相較于500萬港幣凈資產多支付的部分,都是買方為獲得上市公司控股權所支付的溢價。但實際真實的對價成本是多少,還需要具體看資產的實際情況。如果上市公司本身資產質量不高、有重大的或有負債等復雜問題,收購成本的計算肯定要考慮這些風險因素的。
我們平時收到的咨詢問題中,發現大部分人考慮借殼上市的邏輯,都是圍繞怎樣可以成本最低的收購一家上市公司。考慮成本沒有錯,但不要忽略其他更為重要的考慮因素:
上市公司是一個合適的“殼”嗎?上市公司老資產的質量,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的情況,股東層面是否存在歷史遺留性問題,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業績規模是否和后續新買方擬裝入資產匹配?這些決定了后續資本運作的成敗,即使再便宜的收購成本,不匹配后續業務基礎,收購也是浪費資金。
是否具備優質的資產業務?不想出資收購控股權,希望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換股成為新股東,不花現金成本獲得上市公司控股權,誰都希望這樣吧。那反過來想想,賣方為什么愿意接受這樣被攤薄失去控股權的方式?這個取決于新股東是否持有優質的資產,資產價值是否具備未來高速增長的空間,如果有,賣方是愿意一起獲取未來上市公司新業務注入后的市值增長價值。
所以,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傾向于一次性出售控股權,出售老股份套現離場,畢竟,優質的資產在市場中是短缺的。
總結
相信大部分決定走非IPO方式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都是預期未來通過資本市場的多元化融資方式,以及公開信息披露的品牌宣傳,逐步從市值上獲得收益。資本市場是看長期的,最終都要回歸到實質。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