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公募大黑馬,失去頂梁柱
又一明星基金經理,官宣離職!
近期,中庚基金宣布旗下基金經理丘棟榮因個人原因將卸任基金經理及副總經理等職務,坐實了此前的離職傳言。
作為中庚基金的絕對“一哥”,丘棟榮離任后公司短期進入陣痛期可能在所難免。
“臺柱”出走
丘棟榮的離任之所以引起巨大關注,一方面是其明星基金經理的光環加持,另外還有他在中庚基金一直是頂梁柱的存在。
丘棟榮作為從業16年的老將,早在2008年就開始做投資管理的工作,曾擔任匯豐晉信基金經理、股票投資部總監和總經理助理等職位,2018年底出任中庚基金基金經理,并先后擔任公司首席投資官和副總經理。
回看丘棟榮的基金經理生涯戰績,整體表現值得稱道。其在任職期間,所管理的5只基金,除了成立時間較短的中庚港股通價值外,其余4只基金年化回報率均在10%以上。
據Wind數據,截至7月31日,丘棟榮的招牌中庚價值領航近3年收益率為8.85%,明顯跑贏滬深300的-10.25%,任期內15.14%的年化回報率在600只同類基金中排名第59位。
同時,自2021年初成立的中庚價值品質一年持有,在3年半的運作期內總回報率達到了42.87%,在1516只同類基金中排名第6,能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取得如此成績十分不易。
再往前看,丘棟榮在匯豐晉信基金任職期間,管理的匯豐晉信大盤A總回報率為193.86%,年化回報率達34.73%,排名同類基金首位。
中庚基金作為中小型基金,得益于丘棟榮亮眼的業績,規模也如火箭般增長。從2018年底的8.94億最高沖到了2023年一季度413.56億,妥妥的百億級公募黑馬。
在丘棟榮晉級行業“頂流”的同時,自然也成為了中庚基金的中流砥柱。截至2024年上半年,丘棟榮的在管基金規模共計147.08億,占公司整體規模的77.52%。且當前中庚基金旗下共有6只基金,有5只基金曾歸丘棟榮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丘棟榮還是中庚基金第四大股東,持股9.73%。丘棟榮的離任,對公司短期的影響不言而喻。
后繼無人
毫無疑問,中庚基金的表象問題是過于依賴丘棟榮,“一拖多”的現象也非常明顯,這可能也從側面折射出公司人才儲備不足。
在丘棟榮離任后,中庚基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凈值增長壓力。在丘棟榮時代,中庚基金的中長期凈值表現同樣可以用“驚艷”形容。
據Wind數據,截至7月31日,近3年中庚基金的混合型基金實現綜合收益率6.56%,遠超同類的-29.05%平均收益率水平,在全部156家基金中排名首位。近5年間綜合收益率為82.87%,排名行業第2。
雖然中庚基金公告稱基金的短期運作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其他基金經理的業績表現正是投資者擔憂的地方。
除丘棟榮之外,中庚基金剩余的基金經理還有4位,但都屬于新生代基金經理,在中庚基金的投資年限均較短。除了吳承根和陳濤是2020年和2021年開始任職外,孫瀟和劉晟則分別是2024年5月之后才上任,二人此前均是研究員出身,都沒有基金管理經驗。
其中,劉晟于2018年7月加入中庚基金,先后擔任研究員、研究部總監等職務,2024年5月接手了中庚價值領航。
而孫瀟自2018年開始從事證券研究工作,2023年5月加入中庚基金擔任港股研究員,在丘棟榮離任后便出任中庚港股通價值基金經理。加入公司僅一年時間就接手規模達17億的基金產品,就更加考驗這位新生代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了。
需要說明的是,4位基金經理中只有陳濤曾單獨管理過基金產品,吳承根管理的中庚價值靈動靈活配置也是與丘棟榮共同管理,在2020年6月之前則由丘棟榮單獨管理。
從陳濤管理的中庚價值先鋒來看,凈值表現也相對平平。據Wind數據,截至7月31日,近一年時間基金收益率為-29.74%,且從年初至今的收益率下跌了16%,均明顯跑輸滬深300。
因此,未來中庚基金的新生代基金經理能否維持此前領先的業績并開創新局面,現在需要打一個問號。
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
當前,基金行業存在明顯的二八分化和明星基金經理的光環效應,頭部公司依靠規模和品牌實力,聚集了眾多優秀基金經理,受到投資者更多關注是不爭的事實。
而明星經理依靠曾經輝煌的戰績產生了巨大虹吸效應,中小型基金為了更好的生存,依靠明星基金經理是實現突圍的良好路徑。尤其是“個人系”公募,明星基金經理直接決定了公司業績和規模的天花板。
對于中庚基金而言,這種現象無疑更加凸顯。
近年來,中庚基金的規模也得益于丘棟榮的新發行基金支撐,包括2021年之后發行的中庚價值品質一年持有和中庚港股通價值。其中2023年初發行的中庚港股通價值還是昔日的爆款基金,僅一日不到便達到了20億募資上限。當前兩只基金規模合計仍超過了55億。
在傳出丘棟榮離職后,其在管基金規模出現了明顯縮水,2024年第二季度相較于第一季度減少超過50億,其中不乏有投資者出于謹慎考慮選擇了贖回。
除了中庚基金外,其他頭部公司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情況也不少見,比如景順長城的劉彥春、興全基金的謝治宇、富國基金的朱少醒、銀華基金的李曉星等。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盡管明星基金經理對基金公司的貢獻很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基金公司不斷降低對明星基金經理的依賴才是行業大趨勢。
普通投資者在進行投資之時尚且被教育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對于基金經理的管理也是同樣的道理。
同時,監管層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2022年4月,在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指出,要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意在引導建立健康長遠的行業生態。
當下不少基金公司正著手淡化明星基金經理效應,培養的新生代基金經理也開始嶄露頭角。例如興全基金的喬遷、徐留明;富國基金王園園、招商基金翟相棟等。
但相對頭部基金公司,中小基金公司在人才培養和投研體系搭建上更為迫切。
尤其像丘棟榮這樣一個重量級人物離職,如何提前做出應對,最大限度規避對規模和業績的潛在影響,如何更好地與投資者進行溝通,都是公司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更為關鍵的是,一旦繼任的基金經理不能做出像樣的成績,基金公司可能會面臨規模大幅萎縮的風險。若彼時再想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