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對賭上市失敗,閃回科技這次能否圓夢IPO?
時間緊迫,屢戰屢敗。
來源|柒財經 作者|硬糖
時隔7個月,閃回科技再次沖擊港股IPO。
在國內二手手機回收市場上,雖然是行業“老三”,但閃回科技的市場占有率并不高,僅有1.4%。而萬物新生(愛回收)和轉轉分別以9.1%、8.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二名。
除行業內部有所差距外,柒財經注意到,閃回科技自2021年至今仍處于虧損狀態,且營收增速放緩,毛利率持續下滑。同時,曾3次對賭上市失敗的閃回科技目前肩負又一次對賭任務,所以IPO的緊迫感不言而喻。
三年半虧超2.8億,毛利逐年下滑
今年2月26日,閃回科技首次向港交所遞表,遞表時清科資本為獨家保薦人。因在6個月內未通過聆訊,其招股書于8月26日失效。
9月17日,閃回科技二次遞表港交所,并披露2024年上半年最新的業績。
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閃回科技分別實現營收7.5億元(未標識,均為人民幣)、9.19億元和11.58億元;對應的凈虧損分別為4871萬元、9908萬元及9827萬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6%。
2024年上半年,閃回科技錄得營收5.77億元,同比增速11%,對應的凈虧損達4012.6萬元。換言之,雖該公司收入在增長,但其同比增幅卻在不斷下滑,且公司三年半凈虧損超2.8億元。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也稱報告期內),閃回科技的毛利率也在減少,由2021年的8.2%逐步降至今年上半年的4.5%。
對于毛利率下行,閃回科技在招股書中坦言,是二手手機采購成本及支付予上游采購合作伙伴門店前臺銷售人員的傭金成本增加。
說起成本增長,必然要看閃回科技的業務。作為二手手機回收服務提供商,閃回科技旗下擁有“閃回收”和“閃回有品”兩個品牌,前者是公司的線下回收業務品牌,后者則是二手電子產品銷售平臺。
報告期內,閃回科技銷售二手手機和二手消費電子產品的營收合計占比分別為98.3%、98.1%、98.4%及98.6%,其他服務收入只占不到2%。
同期,閃回科技的銷售成本在逐年攀升,分別為6.88億元、8.63億元、10.8億元和5.51億元。其中,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幅為15.27%。
且招股書中還提到,上述銷售成本中,約85.3%、86.1%、88.4%和87.6%為該公司采購二手消費電子產品的成本。也就是說,重資產壓力下,閃回科技毛利逐步下滑。
市場競爭劇烈,市占率僅1.4%
就國內市場情況來看,中國手機回收市場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從以舊換新回收手機交易額看,中國市場由2019年的40億元迅速增至2023年的142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約37.3%,預計進一步增至2028年的約565億元。
盡管如此,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3年二手手機服務商的市場份額排名中,排名第三的閃回科技僅有1.4%的市場份額,萬物新生(愛回收)和轉轉分別以9.1%、8.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二名。
所以,除成本增加不斷擠壓利潤外,閃回科技招股書中還多次提及“手機回收服務市場競爭加劇”。
閃回科技表示,公司主要面臨來自國內從事回收服務的其他頂級服務提供商的競爭,其擁有的資源可能遠比公司多(包括財務、技術及營銷資源)。
相關資源可讓競爭對手開發新的服務線、更快地適應技術變化及開展更廣泛的營銷活動,從而可能會降低閃回科技的平臺對上游業務合作伙伴及客戶的吸引力,并導致公司失去市場份額。
數據顯示,在閃回科技尚未扭虧的同時,早在2021年上市的萬物新生已經連續八個季度實現盈利。今年第二季度,萬物新生總營收同比增加27.4%至37.8億元,經調整后凈利潤為8049萬元。
相比之下,沖擊港股的閃回科技想要趕上行業“一哥”萬物新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那么,想要突出“重圍”提高業績增長點,閃回科技擬將業務規模擴展至香港以及東南亞各國。
招股書顯示,其戰略目標就是要加強與公司上游采購合作伙伴的策略合作,以持續鞏固目前在中國線下以舊換新手機回收服務的市場地位,并擴展公司的交易服務至香港及其他東南亞國家。
去年11月,閃回科技開始于中國香港為某消費電子產品品牌提供線下以舊換新回收交易服務。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中,閃回科技也有其“專屬”第一。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以2023年自消費者端回收交易總額計,閃回科技是中國最大的提供線下以舊換新的手機回收服務提供商。
3次對賭失敗,公司資不抵債
此次沖擊IPO,閃回科技還背負著沉重的對賭壓力。
成立于2016年的閃回科技,創始人和法人代表均為劉劍逸。股東關系上,創始人劉劍逸與CEO余海容合計持股占公司已發行股份的45.35%。
另外,據招股書,閃回科技與小米公司關聯密切,雷軍旗下順為資本及小米系公司合計持有閃回科技10.73%股權,為第二大股東。
事實上,自成立以來,閃回科技共經歷5輪融資。其中,2018年,獲得小米集團和順為資本的近億元A輪融資;2019年獲得清桐資本的B輪融資;2020年獲得贛州市贛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B+輪融資;2021年獲得深圳擔保集團、同創偉業以及深智城的C輪融資;2023年12月,閃回科技完成了D1輪8000萬美元融資。
盡管進行了上述多輪融資,但閃回科技仍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態。
截至2021年至2023年末,閃回科技的負債凈額分別為2.35億元、3.33億元、6.22億元,逐年增長,且截至2024年7月31日,閃回科技的負債凈額已達6.73億元。
同時,閃回科技的流動負債也在增加,分別為2.37億元、3.36億元、6.31億元;截至今年7月末,這一指標增至6.62億元。
對此,閃回科技表示,主要是由于閃回科技授予投資者的優先權產生的贖回義務賬面值變動令贖回負債由2021年12月31日的約3.07億元增加至2024年6月30日的7.514億元。
而上述贖回負債與閃回科技和投資者簽署的4次對賭協議有關。2018年2月,閃回科技與3名A輪投資者簽署股權轉讓協議,要求閃回科技在48個月內完成IPO,否則投資者可以將股份贖回。
2019年2月及2021年3月,閃回科技又分別與投資者簽訂了2次股權投資協議,其中有內容也是要求閃回科技在期限內成功上市,但也以對賭失敗告終。
最近的一次是今年2月,閃回科技收到安吉國融控股有限公司D輪800萬美元的融資。而投資協議中,同樣要求閃回科技在今年12月31日前完成IPO,否則閃回科技將面臨股權回購。
所以綜合來看,閃回科技此次IPO,可謂壓力巨大——一方面是外部競爭壓力增大,上游合作伙伴成本上漲;另一方面自身尚未實現盈利,且身負對賭協議。
那么,閃回科技第四次對賭協議能否成功,讓我們拭目以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