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管理的共享服務提供商,優樂賽IPO前竟斷繳社保、公積金?
當下,資本市場對傳統服務類企業愈發苛刻,靠規模擴張支撐估值的時代已經終結。若優樂賽無法在IPO進程中證明其盈利模式的可持續性,資本市場的考驗會比行業競爭更加殘酷。畢竟流水線上的包裝箱能循環使用,投資者的耐心卻不可再生,
編輯 |馮羽? 作者| 魏帥? 來源|?子彈財經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騰飛,催生了無數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優樂賽,這家隱身于汽車產業鏈中的供應商,選中了一個頗為小眾的汽車零部件包裝服務賽道。在這個選擇大于努力的時代,從默默無聞到行業龍頭僅用了九年時間。近日,其正式提交IPO申請,試圖借助資本力量更上一層樓。
優樂賽所深耕共享運營服務領域,雖然并不為大眾熟知,卻關乎物流效率和成本控制。創始人孫延安曾多年扎根物流行業,敏銳捕捉到循環包裝的藍海機遇。
2023年收入數據顯示,優樂賽營收達7.94億元,已成為中國共享運營服務全行業的佼佼者。
通過數輪融資加速規模化,其客戶名單更是包括巨頭如寶馬、奔馳、寧德時代和特斯拉等頭部車企和供應商。
但光鮮背后,隱患悄然浮現。業務過度依賴簡單一體化容器管理的模式,始終缺乏核心技術壁壘,容易復制;客戶雖然眾多,集中度卻不高。更令人擔憂的是超長賬期。
當前時點,中國汽車產業鏈正經歷黃金機遇,優樂賽正是這一趨勢的受益者。
然而風口之下,挑戰接踵而至——市場競爭日漸激烈,新入局者分食蛋糕,下游需求波動頻繁,直接影響訂單穩定性。內部管理也存瑕疵,有報告指出公司曾未繳納員工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等。
優樂賽的IPO征途,折射出新制造鏈中的草根逆襲神話。光環下的隱形冠軍能否突破瓶頸、延續增長?答案關乎共享服務賽道的未來輪廓。
最大的汽車零部件
包裝服務商
在錨定共享服務賽道之前,優樂賽的前身是一家從事傳統物流設備運營和服務的物流公司——安華物流。
1998年,師從中國現代物流奠基人吳清一教授的孫延安創立安華物流。彼時國內的物流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物流包裝也停留在一次性材料,循環包裝遠沒有到普及的程度。
在正式轉型循環包裝共享經濟賽道之前,安華物流積累的最大優勢便是對于物流設備的銷售與管理經驗。
2016年12月,孫延安聯合孫文宏(孫延安兄弟)、汪玥(孫延安外甥)、朱智洲成立蘇州優樂賽共享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并收購安華物流的循環包裝設備及資產(總代價約7080萬元),正式從“傳統物流設備商”轉型為“一體化循環包裝服務提供商”。
此時的時代背景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方興未艾,雖未達到高點,但已經出現蓬勃發展的趨勢,并且開始滲透并改變傳統汽車產業。
優樂賽抓住這一機遇,推出“循環容器共享運營服務”模式(即為客戶提供容器設計、分發、回收、維護的全流程托管),填補了市場空白。
一定程度上,從事不為外界所熟知的物流流轉共享服務,固然遠離終端消費者的視線,卻能夠在小的細分賽道“悶聲發財”。
營收數字是最直觀的佐證。
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內”),公司分別實現營收6.48億元、7.94億元和8.38億元。
利潤方面,報告期內分別實現凈利3120.1萬元、6414.9萬元、5074.1萬元,凈利率為4.8%、8.1%、6.1%。
優樂賽也在招股書中提及,其是汽車領域最大的共享運營服務提供商。
在這個藍海縫隙中,優樂賽的運營模式其實相當簡單,即向客戶提供可反復使用的標準化容器,用于零部件運輸與周轉,作為運營商的優樂賽只需要負責統一管理、清潔、維護和調度這些資產。
這與大家熟知的“共享單車”服務制造業鏈條十分類似,只不過單車變成了標準化的周轉容器,客戶由分散的用戶變成了主機廠和零部件供應商。
從目前優樂賽的營收與利潤情況來說,這家汽車領域最大的共享服務提供商確實在產業鏈的深耕下,實現企業的可持續運營,也積累了一批產業鏈頭部供應商與主機廠客戶。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按2024年收入計,優樂賽為中國循環包裝服務第二大提供商、中國汽車共享運營服務市場的最大提供商。
據悉,在汽車領域,優樂賽的主要客戶包括寶馬、奔馳、特斯拉、博世、寧德時代、麥格納等。
賺錢容易,收賬難
表面風光背后,并非高枕無憂。
模式擴張雖快,但也潛伏著對核心競爭力的拷問。技術門檻究竟有多高?行業護城河是否足夠深?
仔細推敲之下,優樂賽的答案可能并不足以令市場滿意。
資料顯示,優樂賽業務模式的核心是一體化的循環容器管理服務,包括向客戶提供標準化的可循環包裝容器,并配套專業管理,包括調度、清潔、維護和回收。對于客戶來說,客戶按使用次數或周期付費,可省去自購與管理成本。
此外,優樂賽還提供容器銷售業務,主要滿足客戶個性化或長期使用的需求。
實際上,這種獲利模式相當直白易懂。這種業務模式易于操作的同時,也說明在行業內幾乎不存在技術壁壘。
此前,就有物流行業的從業人士表示,優樂賽的競爭優勢就是建立在其多年的客戶資源積累以及規模效應。
而事實情況是,優樂賽的客戶留存度已經出現了下降。
報告期內,公司客戶數量分別為536名、509名和552名,客戶留存率分別為75.8%、68.3%和69.5%,主要客戶留存率分別為97.9%、94.3%和97.4%,主要客戶凈現金留存率分別為113.4%、117.0%和98.4%。
對此,公司解釋稱,留存率下跌主要由于2024年收入穩定的新能源領域的主要客戶大幅增長,以及公司向共享運營服務的策略性轉型,構成了公司收入來源的主要部分。
成本支出也在逐年走高。報告期內,優樂賽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為3579.2萬元、4337.1萬元和4894萬元,行政開支分別為5270.8萬元、5087.5萬元和6851.2萬元。
更深層的隱患是回款困局——賺錢容易,收賬卻異常艱難。
報告期內,公司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分別為3.11億元、3.61億元及3.82億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47.99%、45.47%及45.58%,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周轉天數分別為168.3天、159.9天及167.9天。
“雖然超長賬期在業內普遍存在。但是不斷堆積下的應收賬款只會越積越高,對現金流和后續企業正常運營都有較大的影響。”有業內人士指出。
追根溯源,優樂賽的“收賬難”是行業位置決定的。身處汽車產業鏈中游配套環節,優樂賽被上下夾擊,上游供應商需現款結算,設備采購和人力維護都需要資金支出。
而面對下游客戶,優樂賽大多數時候卻只能被強勢的客戶主導合作節奏,身處結構性的弱勢之中。為追求規模擴張,賬期與議價權或都成為獲取訂單的手段。
應收款項長期居高不下,回款速度異常緩慢,這像一顆定時炸彈,埋在了優樂賽沖刺的IPO征途上。
產業機會下,
長期盈利不易
盡管優樂賽憑借先發優勢坐上行業頭把交椅,但鮮花與荊棘往往同生共長。
特斯拉入華引爆的國產化浪潮,曾讓汽車產業鏈細分賽道遍地“金山”。優樂賽正是踩中這波紅利,通過循環包裝服務吃下百億市場蛋糕。
數據顯示,中國共享運營服務市場的規模從2019年的107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18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1.9%,預期2030年將達到391億元,2025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13.2%。
如今,中國新能源車零部件國產化率更是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騰飛的重要土壤。優樂賽踩在肥沃產業土壤的同時,其盈利根基卻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牢固。
仔細翻看優樂賽的招股書,研發開支并未單獨列出。截至2025年4月末,優樂賽擁有480名雇員,其中研發人員有43位。招股書中并沒有明確的研發開支,公司稱將其計入了行政開支。
無論是從資本市場需要公司明晰收支費用,還是投資者需要了解技術研發實力的角度,優樂賽在這方面都存疑。
更令外界不解的是,在提交IPO申請的同時,優樂賽企業經營竟率先“自爆”。
招股書顯示,優樂賽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累計欠繳數額分別約為310萬元、280萬元及220萬元。
優樂賽稱,公司未能完全遵守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繳納規定,主要是因雇員自愿決定的。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有關部門可能要求公司于規定期間內補足社會保險費,并自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0.05%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可能被處以欠繳數額1至3倍的罰款。
公司報告期各期對因欠繳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而產生的潛在負債計提全額撥備,金額分別約為160萬元、120萬元及100萬元。
這并非技術性疏忽,而是徹底暴露出優樂賽粗放式擴張下的管理失序。據悉,目前寧德時代等多家行業頭部客戶將ESG合規納入供應商考核體系,此類硬傷或成合作致命傷。
當下,資本市場對傳統服務類企業愈發苛刻,靠規模擴張支撐估值的時代已經終結。
若優樂賽無法在IPO進程中證明其盈利模式的可持續性,資本市場的考驗會比行業競爭更加殘酷。畢竟流水線上的包裝箱能循環使用,投資者的耐心卻不可再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