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歌爾股份到歌爾微,“山東首富”套現百億后轉戰港股IPO
左手推動子公司上市募資,右手斥近百億收購。
作者|劉欽文?編輯|高遠山
消費電子巨頭歌爾股份(002241.SZ)、實控人“山東前首富”姜濱家族的資本運作再掀波瀾。
近日,歌爾股份拆分的子公司歌爾微電子(以下簡稱“歌爾微”)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沖刺?“MEMS 港股第一股”。值得注意的是,歌爾微曾于2021年12月嘗試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后主動撤回申請。又在2025年1月轉向港交所,此次為失效后的再次遞交。
就在拆分歌爾微到港交所的同一時期,7月22日晚間,歌爾股份(002241.SZ)宣布與香港聯豐商業集團達成初步意向,擬以約104億港元(約95億元人民幣)收購其全資子公司米亞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及昌宏實業有限公司100%股權。
如此密集且規模龐大的資本運作背后,實控人姜濱家族,已經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可轉債、員工持股計劃、分紅等途徑,累計套現超百億元。這次歌爾股份左手斥巨資收購,右手推動子公司上市募資,又是下的什么棋、布的什么局?
A股上市已花千萬,
轉港二次遞交《招股書》
當你戴著AirPods Pro在地鐵里開啟降噪模式,耳機電容式MEMS麥克風正以每秒4.8萬次的頻率過濾鐵軌轟鳴;運動時Apple Watch監測血氧的瞬間,光學MEMS模組正將紅光穿透皮膚的微小波動轉化為健康數據——這些蘋果用戶習以為常的交互體驗,背后都嵌著歌爾微電子(下稱"歌爾微")的技術基因。
圖源:罐頭圖庫
歌爾微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2011年10月,在多年技術積累后,歌爾股份內部的一個研發部門獨立出來,2017年10月,歌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19年 12 月,歌爾股份先是以微電子業務資產包對其全資子公司濰坊微電子進行增資,將微電子業務相關的資產、負債轉移至濰坊微電子,隨后又以濰坊微電子100%股權及榮成微電子100%股權對歌爾微有限增資,由此完成了微電子業務的重組。
如今,歌爾微已成功從聲學領域拓展到光學、VR/AR、智能穿戴等多個前沿領域,成長為全球領先的消費電子產品制造商。
2021年11月,歌爾股份發布公告,計劃分拆控股子公司歌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到深交所創業板上市。2022年3月,因新冠疫情影響,歌爾微主動撤回上市申請。2022年6月,歌爾微正式遞交創業板上市申請招股書等材料,獲深交所受理,且此次創業板IPO申請曾于2022年10月19日通過創業板上市委員會審核。
不過,歌爾微與母公司歌爾股份共享著相似的"蘋果依賴癥"。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一季度,歌爾微來自蘋果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6.1%、49.4%、62.3%和62%。2024年,歌爾股份來自蘋果的收入占比31.96%,仍為第一大客戶。
這種雙重依賴在帶來穩定訂單的同時,也使兩家公司的業績波動高度同步。
2022年母公司歌爾股份因AirPods Pro 2良品率問題遭蘋果砍單,導致當年凈利潤從42.75億元暴跌至17.49億元,股價重挫69.42%。
危機迅速傳導至歌爾微。2023年,歌爾微營收降至30.15億元,凈利潤腰斬至2.26億元,毛利率連續三年下滑。
最終,歌爾微在2024年5月主動撤回了上市申請。
此外,財報顯示,歌爾股份為推進歌爾微上市支付的上市費用合計約1542.79萬元,其在2021年-2023年分別為898.37萬元、426.39萬元、218.03萬元。
來源:歌爾股份財報
此外,歌爾微2021年引入的15家外部投資者中,青島國資、中信建投等機構曾簽訂對賭協議,約定若2023年6月底未實現上市,這些機構有權要求進行股權回購。
股權架構的變動同樣值得關注。2021年,姜龍還持有歌爾微1.85%的股權并擔任董事長,但到2023年4月,其職務由宋青林接任,所持股權也被歌爾股份以2327萬元回購。
在對賭協議、股權等問題得到清理后,歌爾微轉而2025年1月20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首次遞交以失效告終,7月,歌爾微二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招股書》顯示,歌爾微的業績較為波動,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實現收入分別約為31.21億元、30.01億元、45.36億元、11.20億元;同期年內利潤分別約為3.26億元、2.89億元、3.09億元、1.16億元。
一邊拆分上市一邊收購,
錢從哪兒來?
或許是為了打破“蘋果依賴癥”,歌爾微試圖在汽車電子等領域開辟第二曲線,其為蔚來ET7提供的車載麥克風模組等。這種滲透力直接體現在客戶名單上:除蘋果外,榮耀、三星、索尼、谷歌等30余家全球頂級品牌均為其穩定客戶。
此外,歌爾股份還通過收購持續“轉型”。2025年7月22日晚間,歌爾股份發布公告,宣布與香港聯豐商業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初步意向,擬以約104億港元(折合人民幣95億元)收購其全資子公司米亞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及昌宏實業有限公司100%股權。
來源:罐頭圖庫
被收購的兩家標的公司米亞精密和昌宏實業,在精密金屬結構件領域擁有深厚積累。金屬結構件技術是高端消費電子產品的核心要素,直接影響產品質感、散熱性能和結構強度。
在AI硬件時代,這一領域的技術門檻持續提高。隨著AI眼鏡、VR頭顯等新型智能終端普及,對輕量化、高強度精密結構件的需求激增。
歌爾股份2024年精密零組件業務實現營收150.51億元,同比增長15.85%,毛利率提升至21.51%,展現出該領域的盈利潛力。
公告顯示,兩家公司與行業領先客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這兩家標的公司2024年度營業收入合計約91.1億港元,業務規模可觀。收購完成后,歌爾股份的精密結構件業務規模將顯著擴大。
但是收購的錢從哪來?
公司表示將使用自有或自籌資金,歌爾股份2025年一季報顯示,公司貨幣資金為217.44億元,但資產負債率為56.05%。wind顯示,按增量負債計算,歌爾股份自A股上市以來,合計募資292.53億元。其中包括定向增發29億元、發行可轉債65億元、發債券融資10億元等。
來源:wind
實控人為“山東前首富”,
家族已套現超百億
姜濱與姜龍兩兄弟的創業歷程在電子產業界廣為人知。二人攜手打造的“歌爾”品牌,不僅奠定了企業的行業地位,更將家族財富推升至全球富豪榜單之列,兄長姜濱曾一度憑借家族資產成為山東省內財富榜首。
回溯起點,姜濱職業生涯始于濰坊市無線電八廠,擔任車間技術員。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該廠經營難以為繼宣告倒閉,姜濱憑借在八廠積累的技術經驗,聯合幾位前同事共同創立了一家私營企業,核心業務延續了此前的話筒產品制造。
來源:罐頭圖庫
或許創業初期的姜濱未曾預料,這家由數人組建的初創企業,日后竟能成長為總資產突破七百億元、市值巔峰期跨越一千八百億元門檻的蘋果供應鏈核心企業。
弟弟姜龍比兄長小八歲,其教育背景尤為亮眼。他先后獲得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士學位、中國人民大學管理科學專業碩士學位,并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取得戰略管理專業博士學位,擁有深厚的跨學科知識儲備。
2003年,姜龍在美國創立了歌爾海外分支(美國歌爾),負責為歌爾股份開拓國際市場及銷售渠道。次年,他正式加入歌爾股份,在隨后的職業生涯中,歷任公司副總裁、高級副總裁、執行副總裁、總裁及副董事長等關鍵職務,全面執掌全球市場銷售體系。此外,姜龍亦曾擔任歌爾股份旗下重要子公司歌爾微電子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等職。
在兄弟二人合力經營下,2008年5月,歌爾股份(曾用名“歌爾聲學”)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每股發行定價為18.78元。
圖源:東方財富網
2010年是歌爾股份的關鍵轉折點。公司正式進入蘋果供應鏈體系,來自蘋果的訂單驅動當年營業收入同比激增134.7%,凈利潤增幅更高達204.72%,迎來發展歷程中的高光時刻。
自2012年起,姜濱、姜龍兄弟開啟了股份減持進程。至2015年5月,二人分別通過二級市場分6次減持所持股份,姜濱累計減持3200萬股,套現約10.12億元;姜龍累計減持2030萬股,套現約6.41億元。
2019年,姜濱再度通過二級市場多次減持,預估套現近10億元。2021年,他進一步減持3300萬股,實現套現約17.6億元。
除直接減持外,兄弟二人還運用了其他資本運作路徑實現資產變現。
2014年及2017年,二人控制的歌爾集團先后兩次發行以所持歌爾股份股票為標的的可交換債券,總規模達32億元。此舉實質上實現了通過債券市場對持股價值的提前變現。
來源:罐頭圖庫
員工持股計劃也成為其減持通道之一。歌爾股份曾實施六期員工持股計劃,其中“家園1號”和“家園3號”計劃的股票來源,均為受讓自姜濱轉讓的股份。通過此方式,姜濱再次套現約16.32億元。
綜合計算,通過二級市場直接減持、歌爾集團發行可交換債券(標的為歌爾股份股票)、向員工持股計劃轉讓股份等主要途徑,姜濱家族累計實現的現金流入約為92.45億元。
另一方面,歌爾股份自上市以來累計向股東派發現金紅利32.49億元。姜濱、姜龍兄弟直接及通過歌爾集團合計持有公司超過30%的股權,據此估算,二人從公司分紅中獲得的收益約在10億元量級。
將上述直接減持套現、可交換債變現、員工持股轉讓所得以及現金分紅收益合并計算,姜濱家族從歌爾股份獲得的累計現金回報已超百億元。
伴隨企業價值的增長,姜濱、姜龍的個人財富持續攀升。姜濱及其家族曾多次榮登山東省首富之位。2022年相關財富榜單顯示,姜濱與胡雙美夫婦以340億元財富位列第145位;姜龍則以95億元身家居榜單第663位。你對“山東前首富”家族的故事還有何了解?評論區一起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