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家!互聯網醫院的能與不能
只能復診?醫院之間信息共享難,好醫生“下鄉”難
圖源:東方IC
作者/江麗雯? 來源/IT時報
30秒快讀
1.患者如果想要在互聯網醫院看病,需要近期先在實體醫院看過病,有就診經歷。
2.患者信息在互聯網醫院之間無法形成共享,如果患者在其他醫院已經有完整診療數據,換個醫院不能復診。
3.只提供“在線復診”帶來的弊端是,醫院收支難以平衡,好的醫生資源無法通過互聯網醫院“下鄉”。
擁擠的排隊人群、漫長的就診等待、繁瑣的掛號繳費……伴隨著濃濃的消毒水味,張阿姨每個月都要在醫院度過一個上午,作為一名冠心病患者,她需要定期開藥、拿藥,盡管每次在醫生辦公室的時間可能不超過3分鐘。
2020年,張阿姨就診的這家醫院拿到了互聯網醫院的牌照,兒子欣喜地告訴她,這意味著,以后她可以直接在網上復診、開藥,不用再去醫院折騰。然而,一年過去,這家醫院只開出了兩個線上診室,心內血管科依然無法在線復診。
“互聯網醫院什么時候能好用?”張阿姨的“靈魂拷問”背后,隱藏著一個可觀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我國互聯網醫院已超1600家。
蓬勃發展的同時,互聯網醫院依然處于起步階段。不久前,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互聯網醫院分會會長文儉指出,現有互聯網醫院中,閑置不用和同質化問題嚴重。
2020年,上海有34家市級醫院拿到互聯網醫院的牌照,這些互聯網醫院是否跑得“既快又穩”,《IT時報》記者做了一番體驗式調查。
市級互聯網醫院大多已上線
近年來,醫療服務領域新形態不斷涌現,“互聯網+醫療”算是其中的突起之秀。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允許醫療機構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等互聯網醫療服務,為“互聯網+醫療健康”明確了發展方向。??
圖源:國務院辦公廳
2015年12月8日,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在桐鄉成立,醫生和醫生、醫生和患者無需面對面,通過網絡視頻即可完成診療、開具電子處方、配藥等全過程,整個過程可能只需十幾分鐘。
五年多來,互聯網醫院已成為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受新冠疫情影響,線上就醫問診的需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增長趨勢,僅2021年上半年新增約500家。
目前,互聯網醫院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醫院為主導,實體醫院自建的互聯網診斷平臺,為病人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另一種是以互聯網公司為主導,互聯網公司搭建互聯網醫療平臺,與實體醫院合作,集中實體醫院的醫資為患者提供在線醫療服務。
在上海,第一種依托于傳統醫院的互聯網醫院發展更為迅速。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是上海市市級醫院的管理主體,一份發表于今年3月的《上海市級醫院互聯網總平臺的建設與應用》論文中透露,截至今年發稿,申康所轄市級醫院已有34家獲得互聯網醫院牌照。
然而,對于前文中張阿姨提出的疑問,并非簡單數字可以解答,想要真正做到“網上看病”,分級診療,搭好平臺后,還需要更多“血肉”填充。
在線復診“左右為難”
《2020年度互聯網醫院100強榜單》前20強中,上海醫院占據六席,華山、中山、瑞金名列前茅。“在線復診、在線開方、在線支付、配送到家”,上海互聯網醫院總入口的四句介紹詞,簡明扼要地解釋了這些公立醫院互聯網醫院的功能。
與實體醫院相比,這些公立醫院主導的互聯網醫院更偏向于接待慢性病、常見病的復診患者,比如開具糖尿病、高血壓等藥品處方。也就是說,患者如果想要在互聯網醫院看病,需要近期先在實體醫院看過病,有就診經歷。
比如排名第五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互聯網醫院”平臺規定,針對3個月內在本院現場就診過的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患者提供復診配藥服務,如果3個月之內沒有就診記錄,要先前往線下就醫配藥,而不能在該平臺直接問診。其他排名靠前的醫院,如瑞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也都只支持在線復診。仁濟醫院開出了仁醫問診專區,旨在提供名醫級專家團問診,但目前該欄目還在建設中。只有中山醫院的“在線看病”和“復診極速配藥”是兩個入口,且可以直接預約。
圖源:華山醫院公眾號互聯網醫院入口
“受限于線上診療的手段,有些實體醫院的功能在互聯網醫院里沒法實現,以復診為主要功能也是考慮到醫患供需情況。”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陶思羽告訴記者。
盡管互聯網醫院的醫生可以通過視頻遠程看病,但對于醫生而言,現有的技術條件很難做到真正的“望聞問切”,病人端的攝像頭清晰度是否足夠高、光線是否充足、各項指標檢查數據是否齊全等問題,都會給首次問診帶來困難。因此,《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第三章第十九條規定:患者未在實體醫療機構就診,醫師只能通過互聯網醫院為部分常見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復診服務。
這樣的考慮自然有合理性,不過,現實中往往存在另一種情況,如果患者在其他醫院已經有完整診療數據,換個醫院能否算復診呢?
答案是否定的,邁過“復診”這道門檻,必須先將醫院之間的“煙囪”打掉。
打掉“醫院間的煙囪”
“互聯網+醫療”的迅速普及,給人們看病就醫帶來了便利,但也給許多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帶來了新問題。互聯網醫院以復診為主,而此類人群中相當部分是老人,對他們來說,在手機上“看病”并不簡單。
進入互聯網醫院一般要通過醫院自建的App、公眾號,或者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開發的上海市互聯網總醫院平臺,但無論是各家醫院的互聯網醫院,還是總平臺,患者都要分別進行注冊、輸入個人信息、綁定醫保卡等操作。
圖源:華山醫院公眾號
老人和互聯網醫院之間,豎立著一個個“數字煙囪”。?
“我們在靜安區進行了試點,將靜安區的互聯網醫院納入了一個系統并安裝在IPTV中。”上海電信衛健創新中心部門副經理李德成告訴《IT時報》記者,“將手機端轉變為老人更熟悉的電視端,減少了數字化的操作負擔。”打開IPTV互聯網醫院專區,會出現來自靜安區的各家互聯網醫院,老人只要根據需求選擇醫院、科室、醫生就可以預約在線問診,不論是字體的大小還是頁面的內容,都會按照老人的閱讀習慣設置。
雖然在進入端口處進行了優化,但和上海市互聯網總醫院平臺一樣,IPTV上的每家醫院還是“各自為政”,患者的信息并沒有在不同醫院之間形成共享。
“數據多跑路,患者少排隊”,是互聯網醫院成立的初衷,但“醫療信息煙囪”的存在,使互聯網遠沒有發揮出它該有的作用。
病人隱私、網絡瓶頸、醫患糾紛……每一根稻草都壓在互聯網醫院的身上。
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多年來一直推動影像、報告在自己所轄市級醫院中流動,旗下38家市級醫院已經實現了檢驗檢查報告“互聯互通互認”。通過申康開發的上海互聯網總醫院公號,患者可以在手機上查看自己在不同醫院做的檢查報告,包括影像,但在現實中,有醫生表示,由于影像數據巨大,很難實時看到其他醫院的片子。
不過,隨著《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一系列與數據、信息安全的法律出臺并實施,5G、千兆網絡的普及,數據要素地位的確立,打破“煙囪”已經勢在必行。
城市的數字化轉型,并不是要把老人甩在時代的身后,而是要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更多的溫度。
好醫生“下鄉”的經濟賬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看病,對于患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科室需求和醫生質量,前文中的張阿姨常去的醫院共有41個普通門診科室,但互聯網醫院入口里的在線診療室,卻只有兩個。
這并非個例。調查中,《IT時報》記者發現,幾乎所有互聯網醫院的線上診斷病種范圍都會少于線下。
華山醫院是上海互聯網醫院中的排頭兵,其線上共有風濕免疫科、皮膚科、消化科等9個“復診科室”,而線下僅總院的普通門診就有33種之多。
瑞金醫院的互聯網醫院科室分為內科、外科和醫技,從大分類上看,和線下實體醫院的預約就診分類一致,但細分科室仍有不同。線上的內科包括兒內科、呼吸科、皮膚科等15個分支科,而線下總院的內科系統則劃分了26個分支科,單從內科分支數量上看,互聯網醫院的選擇就比線下少了9個。
圖源:瑞金醫院公眾號互聯網醫院入口
中山醫院幾乎上線了所有科室,但記者發現,并不是所有項目都可以在線預約,甚至連內科這樣的常見科室,在接下來的三周內,都顯示“暫無掛號信息或已掛滿”。
除了科室少于線下,專家門診在上海的互聯網醫院里也沒有出現。互聯網及臨床專家曲曉良分析,互聯網醫院之所以上線科室少,很大程度上受專業醫師資源、科目運營方向的影響,無能力開展的不上,不愿開展的不上。
只提供“在線復診”帶來的弊端是,醫院收支難以平衡。
目前,幾家公立醫院的互聯網醫院的掛號費均為25元/人次,與普通門診掛號費用相同。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錢菊英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醫院建立的互聯網平臺的主要業務相當于線下慢性病門診配藥,主要盈利來源是普通掛號費,這限制了我們的專家參與到互聯網醫療服務中來。”
互聯網醫院從一出生,便承擔著將優質醫療資源“送下鄉”的重任,是新醫改的重要創新模式,但現實顯然離理想還有一段距離。
一份由張焜琨、于廣軍撰寫的《公立醫院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咋收費?》文章中,曾以同時為5個普通復診及常見病患者在線服務為標準進行建設的信息系統建設成本做了估算,每年攤銷成本約210.2萬元,常見病及慢性病復診線上診察成本為35.03元/人次,高于目前的普通門診價格25元/人次。
2019年9月,國家醫保局下發《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后,全國多個省份積極響應,相繼出臺了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從其他省市的定價來看,除了普通門診之外,副主任和主任醫生以上的單學科遠程會診價格約180-300元不等。這意味著,如果互聯網醫院能突破“復診”桎梏,高質量診療的回報可以讓“好醫生下鄉”變得可行。
不久前的互聯網醫院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上,文儉指出,互聯網醫院進入集中建設期,但建成的互聯網醫院同質化問題嚴重,都在做預約掛號、醫療咨詢、復診續方、開方售藥等非醫療核心業務,“公立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時,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在疑難雜癥等方面下功夫,發揮專家和技術優勢,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引領創新,明確流程,爭做標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