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穩健派代表:南新城,北龍湖,誰贊成,誰反對?
古人造字,挺有深意,穩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是“千不急”,意思是千萬不要著急,王部長的意思再明顯不過,既要穩,就不要急。
來源/一號地產 ID:dichanyihao 作者/海哥
一號說:高手更在乎長遠
年初,住建部長王蒙徽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被邀請寫下2022年房地產的關鍵詞。
王部長言簡意賅:“穩”!并鄭重書下落款。
古人造字,挺有深意,穩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是“千不急”,意思是千萬不要著急,王部長的意思再明顯不過,既要穩,就不要急。
但市場會不會聽部長的話呢?開年以來,利好不斷,行業卻依然未見根本起色。不少投資者、從業者,還是有點著急了,這幾天問我,行業內有沒有好的投資標的或就業企業?
一號君仔細想了想,給出了6個字:“南新城、北龍湖”。
或許有人問為什么不選萬科?這個問題,想必買過萬科股票的都懂,至于工作機會,萬科流動性不高,所以外招機會也很少。
龍湖(0960.HK)和新城(601155.SH),一個傳統豪門,一個行業新貴,又都是2500億級規模的頭部房企,在這兩年的行業大風大浪中,卻成了最穩健的兩家。
僅憑這一點,就很值得研究。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發現會有許多共同點。
股債雙穩:還本付息正常,信用評級穩定
先說資本市場的表現。去年至今,龍湖集團、新城控股的三大國際信用評級始終穩定,是業內極少數未被下調評級的民營房企。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詢一下標普、惠譽、穆迪三家對龍湖、新城的現有信用評級,整體仍處在在行業較高信用水平。
美元債方面,龍湖集團和新城控股均未出現要約或展期需求,且近1年多時間內多次回購,提振了市場信心。
相比于其他出險企業的債務要約交換,或展期、或躺平,龍湖和新城在美元債方面的主動管理表現可圈可點。
就在一號君發稿日,新城控股通過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公司目前流動性良好,已完成2020年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一期)(品種一)回售資金的兌付及部分境外美元債的提前償還。公司租金收入的持續增長為公司現金流的穩定提供支撐。公司堅守底線思維,提前或按時全額償還公開市場債券本息,全力保障公司及全體股東的利益。”
據了解,完成兌付的債券額度為6億元,提前贖回的為3月20日到期的2億美元債券,此次共贖回1.6億美元,并予以注銷。
美元債價格方面,新城控股和龍湖集團的表現也優于行業平均水平,特別是龍湖集團的美元債,價格和收益率波動極小。
而最令中小投資者關注的股價方面,新城控股的股價從2021年至今,其價格基本上在26至40元每股之間浮動,整體漲跌幅度不大,截至3月9日的30日均價是32.84元每股,60日均價是31.71元每股;
龍湖集團的股價同樣平穩,去年以來,龍湖集團的股價在30港元每股至50港元每股區間浮動,截至3月9日的30日均價是38.59港元每股,60日均價是40.95港元每股,最新的收盤價是38.75港元。
相比于其他單邊下跌的地產股,買到龍湖和新城,算是撿到寶了。
業務協同:住宅商業雙輪驅動
業務層面,龍湖集團和新城控股的相似度就更高,二者規模相當,業務相近,主體業務還是地產開發、商業開發和運營管理。
商業地產方面,龍湖集團有龍湖天街,新城控股有吾悅廣場,均是國內商業地產品牌第一梯隊。
根據此前新城控股披露的2021年業績報告,2021年1-12月,新城控股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2337.75億元,累計銷售面積約2354.73萬平方米。同時,公司2021年新增竣工面積3290.34萬平米。
其中,在商業領域,新城控股2021年實現商業運營總收入86.39億元,超額完成全年85億元的既定目標,同比增長51%;全年新開業及管理輸出的吾悅廣場共30座,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已開業及管理輸出的吾悅廣場累計達130座。截至2022年1月25日,公司開業、在建及擬建吾悅廣場總數量已達到191座,進駐全國136個城市。
龍湖集團方面,2021年全年,龍湖集團實現合同銷售額2900.9億元,同比上升7.2%;實現合同銷售面積1708.9萬平方米。有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龍湖商業已開業項目達60余個,在手項目超過100個。
龍湖集團2021年半年報顯示,龍湖商業整體出租率97.8%,已開業商場的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60%,龍湖商業運營實現租金收入37.1億元。
龍湖和新城的經驗體現出,商業+地產的雙輪協同發展,能在很大程度上平抑周期波動帶來的風險。特別是重資產持有的商業地產,日常運營的租金收入可以給公司貢獻源源不斷地現金流,遇到風險也可以做資產證券化進行融資,真正進可攻退可守。
相較于此前過度多元化,比如房企跨界去造車,或者做文旅、酒店的,或者重倉長租公寓、商辦的,疫情這兩年,可以說損失慘重。
如果在業務上總結一下,一號君覺得可以這樣說,住宅是剛需,商業消費同樣也是剛需。龍湖和新城恰恰抓住了消費者最大的兩個剛需。
管理效益:信披公開透明 公司團隊穩定
資本市場表現持續穩健,主營業務持續增長,特別是商業地產已成為公司第二增長曲線,這在當下的房地產行業已經殊為難得。站在投資者和員工的角度,誰不希望有這樣的公司?
龍湖和新城還有更難得的地方,一號君姑且稱之為“管理效益”。
前段時間龍湖集團實現了高管層的“新老交替”,龍湖仕官生陳序平接棒地產老將邵明曉出任龍湖集團CEO。
長期觀察房企的朋友都知道,新城和龍湖這兩家公司的高管層都十分穩定,許多高管都有著十幾年、二十多年的司齡。偶爾出現一個高管層面的變動都會成為行業大新聞,而且這種變動一般都是前后任的接棒,并不會因為高管的離任,造成業務層面的斷檔。
比如2020年新城控股聯席總裁離任,曲德軍接任分管新城商業業務,往往都會是無縫對接,更令人佩服的是,人員的新老交替,行業的認同度非常高。
除了高管團隊超穩定之外,這兩家公司的中層或者說專業領導層,相比其他房企也要穩定許多,即便是在去年下半年這樣的市場行情下,行業到處都在裁員、精簡,負面不斷的時候,龍湖和新城也未傳出有大規模的裁員,相反,許多專業類崗位還在開放招聘。比如龍湖集團在提出“六大航道”發展戰略后,許多業務條線都在招聘。
即便是因組織架構變動造成的人員精簡,據說也是按照“N+1”的標準進行了補償。這在房地產行業,已經不僅是一股清流了,堪稱“業界良心”。
此外,龍湖和新城之所以得到業內和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兩家的信息披露及時、規范、全面,從上市公司角度而言,公司的透明度越高,得到的信任度也就越高。
不管是通過上市公司公告,還是通過互動平臺、媒體采訪,公司在信息披露的過程中,能夠及時回應外界關切,及時化解和澄清傳言,與社會公眾和投資者建立了深厚的互信。
相比于其他一些公司在應對市場傳言方面的默不作聲或消極怠慢,公告追著新聞跑,反而給自身造成了極大的被動,久而久之,市場的信心也被消磨光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